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澳门时光

2015-11-29 19:23 作者:水墨江天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山人海!

从新葡京酒店开始,人流就向新马路集中。狭窄的人行道上挤满了游人,在橱窗前稍微驻足,就会挡住许多过客的匆匆脚步。在人流的裹挟下懵懂地向前走去,不知不觉中,眼前忽然开朗起来,原来已经身处议事厅前地了。

澳门,一个糅合了葡萄牙文化的东方城市。

澳门对于我来说,可谓是又熟悉又陌生。在印象里,澳门似乎总与香港联系在一起。小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时响起一个铿锵有力的女声:“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们……”这大约又有重要的文告要发布了。重要文告对于小孩子的影响力自然是不大的,但澳门的名字却变得耳熟能详。

虽说宁波与香港关系密切,著名的“宁波帮”便是从宁波起步,发迹于上海,又辗转至香港而发扬光大的。但实际上,澳门与宁波的渊源要远远早于香港。宁波博物馆的历史陈列中有一个展示,用沙盘模型表现了双屿港与葡萄牙商船进行海上贸易的情形,每次去宁波博物馆,儿子总喜欢细细地端详这些沙盘。历史上的双屿港就位于当时受宁波管辖的六横岛上,如今六横岛还能见到一些高鼻梁凹眼睛的村民,无疑,他们是当年葡萄牙商人留下的后裔。

明嘉靖二十年(1541),葡萄牙冒险家品笃随葡印总督法利亚船队抵达双屿港,他在《远游记》中记叙了双屿当年的繁华:“双屿,我在前有详述,它是距此向北二百多里远的一个葡萄牙人的村落。日本两年前也发现了此岛。凡是运到那里的货物都可以获得三、四倍的利钱”。贸易的兴盛带动了港口的发展,葡萄牙人在此聚居成村落,俨如澳门的前生一般,“这村落中,除来来往往的船上人员外,有城防司令、王室大法官、法官、市政议员及孤儿总管、度量衡及市场物价监视官、巡官、收税官及各种各样的手艺人。有两所医院,一所仁慈堂。一般通行的说法是,双屿比印度任何一个葡萄牙人的居留地都更加壮丽富裕。在整个亚洲,其规模也是最大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浙闽一带的居民亦从贸易中受益,纷纷将物品送来交易,“一叶之艇,送一瓜,运一罐,率得厚利……三尺童子,亦知双屿为衣食父母。”然而,这种自然形成的国际贸易毕竟带有走私性质,随着规模的扩大,双屿港的贸易完全替代了以前官方的“勘合贸易”,与明朝的海禁政策相悖,同时,抢劫越货事件也不断增加,嘉靖帝于是决定用武力剿灭,历时23年的海上国际自由贸易遂告消失。

失去了双屿这个重要支点后,葡萄牙人转移至广东海面,1553年以曝晒货物为由,在澳门登陆,开始长期居留下来,澳门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前后我曾到过一次珠海,在匆忙间与澳门擦肩而过,只留下回眸一瞥。当时办理港澳通行证没有现在这般便捷,出境旅游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因为早有游历港台的经历,对澳门的期待倒也并不强烈。但同行的朋友却是十分向往,又苦于无法临时办理通行证,只得在拱北关口拍了张照片,又拉着我参加了环澳游。

靠着游船的栏杆,海风徐徐吹过,澳门半岛触手可及。满眼是瘦长的住宅楼,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海岸线。楼已经不新了,五颜六色的衣被从阳台和窗户中伸出,在脑海里定格下城市森林的景象。

这算是与澳门的第一次邂逅吧!

欧洲的城市在市政厅、议会或大教堂前总有一个小广场,与周围或是哥特式、或是罗马式、或是巴洛克式的建筑一起,形成城市的中心区域。澳门既然是葡萄牙人来东方贸易的落脚地,城市规划自然也和欧洲的兄弟们一脉相承。门廊、圆拱和镂空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在议事厅前地的建筑上也广泛应用。南粤午后的阳光炽烈,很有一点地中海日的感觉,给地中海元素在建筑上的应用提供了客观上的需要。

特产店前,长长的廊道沿着前地的一侧向道路尽头延伸,为购物的游客遮挡着阳光。店里人声鼎沸,与空气里的热浪一起袭来,这不是我喜欢的氛围,于是扭头向外,还是回到门廊。廊柱一个接着一个,撑起圆拱,好似连续的波浪,陪伴着长廊消失在尽头。透过拱门,对面通体白色的仁慈堂宁静而安详,慈母般地守护者这块不大的土地。沿着长廊慢慢地走去,一个接着一个地抚过廊柱,如同拨响琴弦,在黑白相间的前地上泛起层层涟漪。

穿过议事厅前地,人流愈加密集,地中海风情的浪漫与东方的热情交织在一起,挤满了狭小的巷子,在猪肉脯和杏仁饼的气息中,连容足都成为一件需要小心翼翼的事情。好在商家不时地搞一些噱头,也算为艰难的旅途增添一些乐趣。等站上了炮台山,才算松了一口气。从垛口望出去,一面是人潮涌动的大三巴,一面是静静流淌的濠江,一面是光怪陆离的新葡京,这些景象构成了澳门的基本元素。我这是第一次真正踏上澳门的土地,但这样的景象似乎早就存在于我的脑海里了。

离开大三巴的时候,澳门之行几乎已经结束了。回香港的时间还早,便想着去妈祖阁。转过一条小街,游人立即变得稀少,时钟也悄悄地歇了一口气,于是不由自主地放慢了速度,脚步也轻盈起来。窄窄的巷子里,有中式的民居、葡式的教堂,还有参合了中西风格的“洋泾浜”建筑。越过新马路,这一侧更加安静,小巷无人光顾,只有阳光在道路和墙壁间分割着明暗空间。一路之隔,喧嚣与宁静的两个世界,离开路的那一侧,仿佛是一种解脱。人有时候很奇怪,本来是冲着喧闹去的,却在宁静中触及到了平静。

天气很热,儿子走了一段便撅起嘴喊累。长长的巷子里只有一家简陋的小铺子在出售冰镇的豆奶和豆浆,便停住脚步点了几份,顺势坐在店里的塑料小方凳上,放松一下工作了大半天的双脚。铺子实在太小了,小得放不下一张待客的餐桌,几个人一坐就把铺子的门面给挡住了。店主是位六七十岁的老妇,对我们的举动毫不在意,麻利地从冰箱里取出制作好的豆奶和豆浆。接过店主递过来的饮料,打开包装,伴随着丝丝清凉,一股豆香钻入鼻孔,迫不及待地喝上一大口,顿时觉得一解暑气,通体舒坦。

“味道不错”,我满意地点点头,这是一种熟悉的口味,与我小时候在街角的早餐摊里买到的豆浆一模一样。

“这都是我自己做的”。店主听到我对她的作品给予肯定,显得非常高兴,便尽力用参杂着浓重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和我交流。大约在铺子所在的深深的巷子里,几乎没有像我一样喜欢四处游荡的外地游客。

看着儿子津津有味地喝着豆奶,店主笑眯眯地说:“我孙子也喜欢,他在旁边的小学读书。我做的豆浆和豆奶都是卖给小学生的,等一下放学了都会过来,小朋友都喝。”

“噢,原来我们喝的是小朋友的食物”,我开着玩笑。下午放学后小学生拥入学校边上的食品店里寻找零食的景象,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

“不不不”,店主着急起来,连连摆手,生怕被我误解了:“这不系小朋友的食物,大人小孩都能喝的”。

一来二去,话题从豆浆变成了在隔壁小学读书的小孙子,又变成了生活的琐碎小事。这样简易的铺子,这样熟悉的口味,与家乡老街里小店几乎没有区别。这压根就不像是在做生意,反倒有一种在小镇里串门走亲戚的随意。就在这样唠唠叨叨的闲聊中,时光悄悄地溜走。

告别了小店,继续沿着脚下的巷子往前走,目标是海边,路径却是迷离的,可以从随时出现在身旁的小巷子里穿过去,任何一所老房子、旧教堂都可以把线路导向另一条小街小弄。在这片房屋丛林的肌体中,小街小巷小弄堂就像毛细血管一样蜿蜒延伸,串起了一段段逝去的岁月

在亚婆井前地停下来,这里的几棵大树是澳门老城的巷子里难得的绿茵,是通向妈祖阁前最后一个可以休憩的场所。脚放松了一下,眼睛却没有休息,在眼睛的引导下,脚步又一溜烟地拐进了边上一扇老宅的门。从外面看,老宅不起眼,甚至在手机地图里也找不到这栋名叫郑氏大屋的宅子,进了大门后却别有洞天。通过长长的甬道,尽头是一座月门,越往里走,空间越开阔,院子里面竟然藏着一栋体量巨大的两层连体楼。

郑家大屋为岭南派院落式大宅,是澳门唯一的“荣禄大夫第”。 大屋占地约平方米,建筑沿妈阁街方向纵深达120多米,主要由两座并列的四合院建筑和由内院连接的仆人房区建筑及大门建筑等组成。主体建筑以条石为基,青砖为墙,屋顶平面为连续不断的中式坡屋顶。建筑高度因房区性质不同而有所分别,主房区建筑多为两层,间中也有达三层者。主体建筑虽主要以中国形制构建,但却处处体现中西结合的特色,在一些室内天花的处理、门楣窗楣的式样、檐口线,随处可见西方风格的精致装饰。

郑家大屋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祖屋,由其父亲郑文瑞筹建,大约建于1881年。在此居住期间,郑观应写下重要著作《盛世危言》,提出“富强救国”的思想,影响了光绪皇帝、孙中山和毛泽东等人,对推动近代中国的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郑氏之后,家人逐渐四散,郑家大屋遂变成七十二家房客一样的大杂院。2001年,澳门文化局接收郑家大屋后进行了修缮。2014年彭丽媛在崔世安夫人霍慧芬的陪同下,参观了大屋。

二楼的大堂按照中式布置,尤为精致气派,堂上匾额的“余庆”两字浑厚有力,散发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馨香。我尤其喜欢大堂一侧的回廊。长长的回廊空无一人,脚下是灰色的方砖,白色的欧式方柱撑起大屋顶。柱子之间摆放着造型简洁的罗汉床,擦拭得十分干净,是闲暇时休憩的好地方。罗汉床紧邻着木窗,下午的阳光有些炽烈,木窗檐口支起巨大的遮阳板,正好挡住了斜照下来的阳光,让回廊凉爽一些。通过木窗,可以望见院子里的绿草、白色的屋墙和黑色的遮阳板,还有透过围墙的蓝天。这样回廊的形制,令人不由得想起地中海的葡式建筑来。

生活在澳门这样一个小城里,中国文化与葡萄牙文化相互渗透,原本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在时光的流逝中潜移默化地融合起来。抛开表面的喧哗,走入其中,用心细细地体会,总会在一种风格里发现另一方的存在。这一切是如此协调,全然没有突兀的感觉,如果没有岁月的充分糅合,绝不会如天成一般,散发着自然的光泽。

原来这才是真实的澳门!大三巴是澳门的客厅,留给游客;小巷里的澳门才是澳门人的澳门,这里有澳门度过的岁月,有澳门人的生活,还有留在脑海里的澳门记忆。漫步于这些老街老宅,看到的是澳门的历史,感受到的却是自己的回忆

如今在脚下的这块土地,象澳门这样能完整保留下来的老城实在太少了!除了一些地处偏远的县城,大部分城市早已“旧貌换新颜”。就连与澳门隔海相望的香港,也早已不是旧时的模样。同是西风东渐的桥头堡,澳门和香港走了两条路。香港是时尚女,超短裙加白大腿,自然是性感十足;澳门却是旧时的少妇,一袭旗袍,与墙壁上微微发黄的月粉牌十分协调。本来环肥燕廋,谈不上孰好孰坏。可惜后发的城市都将香港当作唯一的榜样,不管长腿还是粗脚,满街都穿上超短裙,硬生生冲淡了白大腿的性感味,反倒是那一身旗袍显得雍容华贵、别有风味了。

澳门,本来是陌生的地方,却又曾似相识。离家万里,却在异乡找回了乡愁。大约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一个属于自己的澳门,系留住旧日的时光。纵然打拼经年,纵然花树星,终有一天,暮然回首,她依然等在灯火阑珊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0413/

澳门时光的评论 (共 13 条)

  • 襄阳游子
  • 老党
    老党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 白水

    白水平淡中很有韵味。美文。

    赞(0)回复
  • 地中海水手

    地中海水手推荐阅读。去过香港,但没去过澳门,有机会很想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这座城市被葡萄牙占领100年的历史过往。欣赏美文,点赞!

    赞(0)回复
  • 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欣赏,问好!

    赞(0)回复
  • 涓涓溪流

    涓涓溪流拜读佳作,喜欢点赞

    赞(0)回复
  • 晓风清月

    晓风清月是呀,澳门那地方讲究的是实在,每个门面小,但价格合理。

    赞(0)回复
  • 晓梦芳菲

    晓梦芳菲透过拱门,对面通体白色的仁慈堂宁静而安详,慈母般地守护者这块不大的土地。沿着长廊慢慢地走去,一个接着一个地抚过廊柱,如同拨响琴弦,在黑白相间的前地上泛起层层涟漪。

    赞(0)回复
  • 平花

    平花澳门,雍容华贵、别有风味。 大约在每个人的心灵身深处,都一个属于自己的澳门,系留住旧日的时光。纵然打拼经年,纵然花树星雨,终有一天,暮然回首,她依然等在灯火阑珊处。美!阅读。

    赞(0)回复
  • 玉洁冰清

    玉洁冰清欣赏,问好!

    赞(0)回复
  • 草根诗人

    草根诗人非常喜欢~推荐阅读! 赞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