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目中的强人——母亲

2015-11-27 12:23 作者:善念永存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不知什么原因我家很早以前就穷。解放前伯父一直在外村给人做长工,直到抗美援朝上了前线;祖父在文革前夕久病不愈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大笔外债。有几间百年的老房子:一间专门住人,一间储藏粮食等器物兼住人,另一间则是灶房。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立在墙角的柜子竟然是分下地主家的东西,可以说吃了上顿没下顿。祖母心急如焚,整日以泪洗面,不幸染上眼疾致双目失明。好在父亲在西藏戍边五年复员后安置了一份工作,距家二百公里左右。

一贫如洗!母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了这个家门。面对裂了缝的吃水瓮,残缺且为数不多的碗碟,见了底的面汪汪、米罐罐,母亲默默的承受了一切。先要顾嘴,首先要多拿工分。生产队的活路什么最重、什么工分高她干什么。不论地里场里还是上工地修水利,甚至承包了出入各家各户收集‘水茅’往地里送的活路。在记忆深处,母亲不慎被开水烫伤了脚背,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忍痛剪开了水泡抹了些食油继续劳动。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家老小不能饿肚子。每家有几分自留地,母亲把它利用的相当充分:里面栽种产量最高的红薯,套种些辣椒,地畔子上种些萝卜。萝卜叶子和萝卜最起码能吃上一个天。她每年都要养一头猪,下工时把地里的青草背回来喂猪,在秋冬季把多余的草晒干粉成齑子搅拌上其它喂猪,几乎每年年底都要给收购站上交一头大肥猪。只有这样,年底家里才能多分一点粮食,加上父亲积攒的一点工资,一家人才可以不饿肚子,能还一些外债,能添置一些碗筷和生活用品。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年轻时就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尤其是冬季,晚上不论我们什么时候醒来,纺车有节奏的‘嗡嗡’作响,天明时一捆棉捻子变戏法的成了满笸篮线穗子;要不就是织布机‘吱吱呀呀’,梭子在她手里左右飞舞,颜色鲜艳的花格格布一点一点的延展出来。即使有不出工的天,家里是裁裁剪剪、缝缝补补;生产队的会场,手里纳鞋底的绳子上下飞舞……母亲就像不知疲倦的发动机,从不停歇。正是母亲的勤劳,我们姊妹鞋子刚刚磨破时就有替换的,在寒冷的冬季有棉衣、棉鞋穿,要比那些大冷天依旧穿着单衣甚至手脚因冻肿的像包子的同学幸福的多。

分产到户后,父亲依旧只在农忙时回家呆几天,甚至节都要在单位值班,以为那一天顶平日三天。母亲把田地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腾出来时间给别人家帮忙做活,曰骈工——请人家抽出时间帮助打胡基。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和精打细算,在八十年代初期盖起了让村里人羡慕的、两边流水的门房。紧接着仅有小学文化的母亲买来几本养鸡书,逮了成千只‘來航’鸡苗喂养起来。初春乍寒,母亲用砖把炕隔开一半育鸡苗,里面放上温度计,用柴禾或者大功率灯泡给小鸡取暖。不懂就看书、遇到问题就看书,在母亲的精心饲养下,小鸡成活率很高,长的也很快。由于当年的淋雨把老院墙泡的砸倒了鸡舍,损失严重,母亲几个月来的血汗打了水漂;她难过了好几天,又重新振作起来——在家里开起了小卖铺,烟酒盐火柴糖、本子、铅笔、小刀等生活必须品都有。最吸引乡邻的是母亲制作的糕点。父亲专门从铜川食品厂请来了两个技师,教会了母亲做制作点心、煮饼、桃酥、花生糖等几十样糕点,好一些品种农村人叫不上名字甚至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她白天学工艺、学流程,晚上记笔记,整理了足足三个皮本子。由于严格按照配方料足味美,母亲做的食品一时供不应求,几乎两三天就要做一次,我们姊妹经常帮忙打下手,至今都能回忆起那刚出炉那点心的香味。那时我们都在镇上上学,也正是花钱的时刻,要不是母亲的手艺,靠父亲的工资早就辍学了。回想起这些,泪水总是模糊了视野。

九十年代初期,顺应发展形势母亲给田地全部栽上了苹果树。她又从零学起,嫁接、拉枝、修剪、施肥、疏果、打药等样样俱到;九十年代末期又换栽成梨树,现如今地里已是核桃满枝头了。可以说这个家的每一步变化都是母亲不断学习,善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精打细算的结果。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但岁月却悄悄蚕食了她的额头。

母亲现在已经七十多了,依旧在田地里劳作不息,偶尔给村里过喜事的乡亲们帮忙做些糕点。她经常叹息:现在的社会就是好,要是再年轻二十岁就好了,还可以出去打工┉┉┉真是心雄力不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9997/

心目中的强人——母亲的评论 (共 10 条)

  • 心静如水
  • 荷塘月色
  • 听雨轩儿
  • 沐子
  • 诗心云卿
  • 地中海水手
  • 白泽
  • 云朵儿GAO
  • 倚东风
    倚东风 推荐阅读并说 勤劳、慈祥的母亲。欣赏,顺致冬安!
  • 老党
    老党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