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走进桃花潭

2015-11-26 11:12 作者:江南小溪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是一个依水傍山,山清水秀的千年文化古镇,唐代诗人李白的绝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让这里名声鹊起,游人如梭。再次走进,巡游记忆中的曾经的家、大桥、老街、文昌阁、翟家祠堂……感慨万千!

题记

桃花潭,坐落在皖南泾县山区的一个小镇,(原名叫陈村)距县城40公里,是一个有着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镇。这里依水傍山,山清水秀,空气宜人,不仅有山水的自然风光,而且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义门、怀仙阁、潭轩、踏歌岸阁、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文昌阁、南阳镇门楼等古建筑群;境内还有安徽省最大的水电站—陈村水电站和烟波浩渺的太平湖。唐代诗人李白的绝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让这里名声鹊起,游人如梭。

小学和中学,我是在这里度过的,因此,对这里的山水、大桥、老街等古建筑群有着特殊的情感。2015年节,我和妹妹再次走进了桃花潭,寻找那儿时的记忆,巡游记忆中的曾经的家、大桥、老街、文昌阁、翟家祠堂……

虽然是初春,但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我们沐浴在阳光中,暖暖的,内心还有一丝骚动,因为在阔别多年后,我们又回到了青山绿水环绕的古镇,回到了安放我们童年记忆的地方。

寻找原来的家,我们有些迫不及待,怀揣着一颗忐忑的心,我们向大桥北岸的桥头走去。虽然时过境迁,但我还是凭着记忆找到了家的原址。但遗憾的是原来的房子已经重建,一座崭新的楼房伫立在原址,本想和房东聊聊,可惜房门紧锁,无奈,只好作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环视四周,老房子大多重建,原来的模样荡然无存。我抚慰了一下心情,在新楼房的外围来回观望,仔细地查看周围的变化。

新房子是在原址建造的,原来是面朝南的院子,现在已变成了房东的后场,经的小院现在已经堆满了杂物,我站在院子的旁边,看着院里的杂物,任凭思绪慢慢地流淌,孩时的院落画面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原来的小院住着七户人家,院子的东南角有一个自来水龙头,是七户人家公用的,吃水、洗衣物、洗碗都使用它。现在看来不大的院落,在当年却不觉得小。七户人家的孩子在这里玩耍,在这里生活,在这里长大,留下了很多孩时的欢乐,也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天的傍晚,暑假的早晨……让我久久的不能忘怀。

夏天的傍晚时分,太阳西下,金色的晚霞渐渐地退去了她的彩装,普照大地的太阳公公,也将离我们而去。此时,七户人家都在准备吃晚饭了,在晚饭前大家都要做些准备,先是将门前的地面洒水降温,再将能收缩的小方桌和折叠椅搬到院子里,一家人便围坐在桌旁开始吃晚饭。这既是一个的家庭聚餐,也是整个院子七户大家庭的聚会。大家一边吃饭,一边交谈。张家是稀饭烙饼,李家有馒头稀饭,谁家吃什么?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还有将晚餐食品互相交换的时候。可见七户人家相处的是何等的融洽,真是一个大家庭啊!这是一个温馨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永远不能忘怀。

饭后,收起桌椅,架起竹制凉床开始纳凉。那时,家用电扇还没有普及,更不用说空调了,唯一的降温用具就是芭蕉扇。我们小孩睡在凉床上,看着天空,数着天上的星星。那时的空真是很美啊!一弯明月高挂在天空,碧蓝的天空密密麻麻的布满了闪烁发亮的星星,时常还有流星在天空划过一道白线,并迅速地躲藏起来,消失在月夜中,好像在和我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真是一幅天然浑成,极美的夜景画。真可惜,这样的夜景画我们在城里已经看不到了。

此时,大人们在欣赏天空夜景的同时,还在交谈着大人们的话题,有幽默者还说说笑话,谈谈趣闻异事。经过一天的劳累,这也是他们最惬意的时候,在淡淡的夜幕下,头顶着一弯明月、漫天的星斗,看看身边的儿女,最美最幸福就在此时。在大人的交谈中,小孩们便渐渐地进入了梦香,直到夜深我们才被家长叫进房间睡觉。

妹妹的呼唤,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们离开了原来的家,向西约100米的大桥走去。

我们说的大桥,是横跨青弋江南北两岸的一座约200米的钢筋水泥大桥,1958年,国家决定在桃花潭镇的上游5公里处建一座水电站,这座大桥就是为了运送建设水电站的物资建造的。自此,大桥便成为桃花潭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站在桥上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个山环水绕,青山水秀,空气怡人的景色,魏巍青山伫立在大桥的南面,绿波荡漾的青弋江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颤颤荧光。漫步桥上,遥望南面的群山,郁郁葱葱,起伏的山峦倒影映在水中,山边是水,水中映山,一副水墨丹青的唯美画面,遇到雾天,山涧云烟渺渺,翩然而下,与水面缥缈的雾气产生灵动,让人陶醉……

思绪又回到了当年,俯望桥下,清澈的青弋江水面下,大大小小的鱼儿,或缓缓漫游,或三五追逐嬉戏……好一幅悠闲自在的鱼乐图!丢一粒小石子下去,便瞬间四散而逃没了踪影……

桥下靠岸边的浅水处,长满了层层叠叠、丰美的水草,岸边的平坦处铺满了鹅卵石,那是我和小伙伴们常去嬉水玩耍、练习游泳的地方。

夏天,一抹淡然的晚霞缓慢的褪去。傍晚时分,大桥开始热闹起来,老伴相互搀扶,大人带着小孩,弟妹跟着哥姐……人们开始向大桥聚集,闲话、纳凉,享受习习晚风的吹拂,那轻和的风吹在身上,仿佛是被纤柔的手按摩,拂去人们的疲劳,很是舒坦。

每到此时,精明的当地人自然不会放过这绝好的机会于是,卖冰棒的,卖冰水的,卖瓜果的……三三两两在纳凉的人群中穿梭吆喝……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那冰水和西瓜的叫卖声。

所谓的冰水,其实就是用糖精加色素勾兑而成的饮料,装在一个玻璃杯里,杯口用方形薄片玻璃盖上,小杯一分钱,大杯两分钱。西瓜都是化整为零的售卖,圆溜溜的西瓜,先对切成两半,再分切成若干小块,按切块大小分别卖两分至五分钱不等;买者接需而购,既避免了浪费,吃起来也比较方便。

此时的大桥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纳凉的,叫卖的,男女老少,人头攒动,嬉闹的孩子们在其中奔跑穿梭,俨然成了一个小小夜市……在六七十年代,在枯燥的水电建设工地,这样的山村小夜市,到也是调剂了人们的生活,并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们永久的记忆。

我行走在阔别几十年的大桥上,试图寻找当年的感觉。大桥依旧,还是那般静静的屹立在青弋江上。桥的外型没有变化,只是桥面的铁轨不在了,感觉整个大桥比当年小了许多。其实,大桥的大小并没有改变,只是自己的眼光发生了变化。当年还是个孩子,也没有见过比它更大的桥梁。如今,大桥见的多了,相比之下再看看当年的桥,就显得比较小了。

站在桥上向下望去,青弋江水仍是那样清澈见底,只是儿时常见的大鱼已经看不到了。这与现在的过量捕杀有关,也与切断青弋江水的大坝相关联。桥头岸边,有些地方杂草丛生,好像很长时间没有人走动过了,江面看起来也没有当年的宽阔了……我抚摸着桥上的栏杆,默默地行走着,回味着曾经的往事,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记得到了汛期,江水猛涨,肆虐的冲向大桥,上游冲下来的圆木撞击着大桥,有的横在桥凳上越集越多,行成强大的阻力,威胁着大桥。水位高时,洪水直逼桥面,对桥形成了更大的威胁,但最终,大桥都挺过来了,洪水退去,它依然挺立在江面上,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服务于南来北往的人们。

看着眼前这座历经了几十年风风雨的大桥,依然横跨在青弋江两岸,心中还是有很多的感触。想当年,源源不断的电站建设物资通过大桥运往建设工地,几十吨重的变压器从桥上压过它也岿然不动……这看似普普通通的大桥,却承载着一段历史,伴随着水电站的建设,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忽然觉得,这是一座功臣之桥!是一座美丽之桥!因为,它不仅经历和见证了一段历史,也成就了一个水电站的辉煌!

告别了大桥,我们向老街走去。记忆中的老街,是当年的桃花潭唯一的商业街道。是大人们购物的唯一去处,也是我和小伙伴们常去玩的地方。用儿时的眼光看这条街是很繁华的。街道的路面是用条石和卵石砌成的,街道两边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店铺,卖布、卖糕点、卖杂货、卖肉、还有铁匠铺。在我的记忆中,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

儿时的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只有国营和集体两个性质的经济体。各种物资都是凭票供应,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记得卖肉的店铺是最热闹的地方。早晨,这里总是排着长队,购买七角三分一斤的猪肉,每天的供应量也是固定的,经常会有排到跟前肉卖完了的情况,无奈之下,购买者只好第二天早起再排队购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个卖肉的老者,个子不高,头发不长,脸庞微瘦,乌黑的胡须挂在唇边,右手紧握一把李逵式的刀斧,将猪肉分割以后,根据购买者需要的数量搭配肥瘦,过称后交给顾客。整个买卖过程都由他说了算,是不能讲条件的,买者只能接受。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老街已经没有当年的模样,原来的店铺已不存在,整个老街还在改建中,还看不到老街的特色,虽然有一些门面经过修饰,但店里卖的东西也都是其他地方能买到的旅游产品。小时候感觉非常好吃的万字糕也不见踪影,当年的万字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片薄、香甜、细腻、入口即化,真可惜已经吃不到了。现在也有很多地方买万字糕,但都无法和当年味道相比。

老街除了条石和卵石铺成的道路没有改变外,一切都在改变中,看不到当地的特色是我感到遗憾的地方。其实,据了解这里还是有特产的。如山药、兰花茶,水产品有鲤、鲑、翘白、花君等名贵鱼,还有石英石等。

我对旅游开发并无异议,但觉得不能千篇一律,每个地方应该有当地的特色,还有一点看法是旅游地的商业味不要太浓。让游客愉快、心情舒畅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沿着老街一直向西走到头,我们来到桃花渡口,渡口的对岸是万村。蜿蜒清澈的青弋江水千年不变,延绵流淌,隔断了同饮青弋江水的两岸居民,但隔不断两岸人的来往,是桃花渡船连接了两岸,方便了两岸居民的来往。直到如今,渡船依旧在水中穿梭,接送往返两岸的行人和游客。也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

孩提时代,偶尔,母亲也带着我乘船去万村购物,那是我难得的幸事。踏入船舱,左右两边各有两块长木板,干净发亮,母亲说那是用桐油刷过的,客人就做在两边的木板上,这样可以保持船的平衡。想当年,入得船舱,就如同坐进轿车一样,那个高兴劲,真是无法形容。因为,那是我乘坐过的唯一交通工具。

今天,我又沿着踏板走上了渡船,并仔细地观察着船上设施的变化。原来的乌篷船,船身没变,但船顶上用白铁皮代替了芦席。当年靠人工撑杆产生的动力,如今已改成了柴油机,站在船头的船工,现在坐在了船尾,手握着柴油机的舵杆,使得往返两岸的速度快了很多。当然,乘船的人也比以前多了,其中有很多是慕名而来的游客。

这是一个美丽的渡口,也是孩时玩耍常去的地方。我经常和小伙伴们走在青弋江边的小路上,沿江而下,来桃花渡玩耍。

清晨,在远处遥望桃花渡,蜿蜒的青弋江面上飘浮着一缕淡淡地薄雾,一条乌篷船掩在雾中缓缓移动,一个船工模糊的身影立在船头,手握一根竹篙插入水中,用力一撑,船儿便缓缓地前行。一幅赏心悦目的水上风景画映入了眼帘。

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诗仙李太白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畅游桃花潭,豪饮于“万家酒店”。临别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千古绝唱。从此,桃花潭名扬天下,文人侠士游踵不绝。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人们在“踏歌古岸”边建起了一座楼阁,名曰“梦潭轩”。为了繁衍和衬托深蕴的桃花潭的唐文化,后人陆续兴建了太白楼、义门、怀仙阁、踏歌岸阁、梦潭轩、中华第一祠、文昌阁、南阳镇门楼等古建筑群,形成别具一格的桃花潭景区。

如今,这里早已因李白的诗句名扬天下,已经成为安徽省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游人如织。当年汪伦送别李白的桃花渡渡口,已被后人称为“踏歌古岸”,

千年的桃花渡一如既往,我变身游客踏船渡江,赏不尽这两岸的美景,忘不了桃花渡当年的模样,千年的历史造就,诗仙李白的造访,让桃花渡铭记我心上。

距离桃花渡北面约2公里处有个建于清代的文昌阁,现在已经是一个旅游景点了。站在远处眺望,造型玲珑的三层楼阁,重檐飞角,方圆八面,四周以粉墙围绕,屹立在葱绿田园之中,令人赏心悦目。具介绍,由明至清数百年间,“水东翟氏一族共出七翰林,15进士,68举人,千名秀才,余族男丁皆识书断字,精通文墨,号称皖南第一书香门第,故于清乾隆32年建文昌阁以为纪念。”是历代文人们聚会交流,登高远眺之所在。

记得小的时候我也到文昌阁里面去玩过。去玩也只是出于好奇,感觉这个建筑的形态和其他的不一样,房顶是尖尖的,四周还有上翘的角,很好看。里面住的是尼姑,他们穿戴很特别,与众不同。总之,一切都在朦胧中。

在文昌阁在的西边,与之相隔数百米,有一个翟家大祠堂,来到了祠堂门口,只见门口左右对称有一对石狮立在门前,两狮造型活泼,摆头脸面相对,守护着大门。石狮虽然已经有些破损和陈旧,但还是能看出当年的气势和威武。

紧挨着门边左右各有一个大石鼓,在过去,石鼓越大,门槛越高,说明这家主人的地位越高。翟家是当时泾县的大户,石鼓自然不小。大门的正上方挂着两块长方形的匾额,上方是“翟氏大宗祠”下面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题写的“中华第一祠”。

进入祠堂,眼前一篇开阔,这是连接第一进和第二进的一块大空地,两边有回廊相连。宗祠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号称十亩大祠堂。前后五楹三进,祠内除前两根汉白玉石柱外,其余210根是采用楠木。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精美的三雕艺术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据说这座宗祠规模不仅在皖南成为之最,而且在全国宗祠中也为数不多。

翟氏宗祠在文革期间遭到不同程度损坏,90年代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进行了两次重修,但未能恢复原貌,所以祠堂里已经没有陈设了,只看到一些牌匾,好像也不是原件,这是非常大的遗憾!

从祠堂出来,我们结束了此次的巡游,虽说是走马观花,但还是看到了桃花潭的巨大变化。电站早已建成发电,源源不断的电流输送到国家电网;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很多古建筑维修后焕然一新;慕名而来的游客川流不息;古镇的旅游业蓬勃兴起;这里已建成为皖南泾县的一个著名旅游度假胜地。

别了,美丽的桃花潭!再见!我儿时生活的地方!无论我走到那里,你都时时刻刻,在我心上!

2015年11月26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9669/

走进桃花潭的评论 (共 12 条)

  • 雪灵
  • 老党
    老党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倚东风
    倚东风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问好作者。
  • 江南小溪

    江南小溪回复@味无味:谢谢各位的鼓励!

    赞(0)回复
  • 地中海水手

    地中海水手有些回忆,永远不会过时!欣赏美文!

    赞(0)回复
  • 涓涓溪流

    涓涓溪流欣赏美文,赞

    赞(0)回复
  • 红衣公子

    红衣公子回复@味无味:浪漫主义怎么了,怀古又怎么了。杜甫开的现实主义先河不也用典吗。 古有韵有魂,今人寻韵逐魂,彼此隔岸相望。 同饮一壶沧桑酒,亘古长河彼汝邻。 写不出下阕了,不写了。其实你的评论也很中肯,可是你的方式真的气人,欲抑先扬,偏偏我就被你迎头痛击。哼,不吐不快。

    赞(0)回复
  • 草根阶层

    草根阶层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人们在“踏歌古岸”边建起了一座楼阁,名曰“梦潭轩”。为了繁衍和衬托深蕴的桃花潭的唐文化,后人陆续兴建了太白楼、义门、怀仙阁、踏歌岸阁、梦潭轩、中华第一祠、文昌阁、南阳镇门楼等古建筑群,形成别具一格的桃花潭景区。 好地方!推荐阅读。问好

    赞(0)回复
  • 徐东风

    徐东风欣赏

    赞(0)回复
  • 徐东风

    徐东风欣赏好文

    赞(0)回复
  • 江南小溪

    江南小溪谢谢各位的鼓励。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