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菩提本无树

2015-10-30 19:32 作者:梅清欢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 惠能

佛不问因果,度有缘之人。

佛曰:世间万物皆由缘而起,随缘度化。想来,世间之人,与佛的缘分,即是如此。红尘与佛界,原只是一扇门的距离。无缘之人,任你穷尽一生,踏遍山河,穷尽岁月,也无法抵达般若之门;而有缘之人,或许只需一个低眉,一个回首,便可以在一阵清风,一盏清茶中了悟禅机,明心见性。

记忆中的六祖惠能,如一盏青莲,端坐于佛前,莲台之上,他目光慈悲,度化众生。他的身体,流淌着佛的血液;他的思想,浸润着佛的灵性。所以,宿命只给了他一段短暂的红尘游离,他便挥手诀别,从此,皈依佛前,从一粒渺若微尘的芥子修行成为禅宗六祖。在佛前,他度化成莲,誓与红尘相决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六祖惠能的出生,求法,得授衣钵无不流淌着无处不在的佛缘。相传,惠能的母亲“感异,怀妊六年,生能。”他出生的时候毫光腾空,异香满室。这样的孩童,出生,便注定了以后的非凡。他的母亲怀胎六年,而后来他继承五祖弘忍的衣钵成为中国禅宗六祖,开创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这是命中注定的因果,亦是佛祖赐予的缘分。

惠能三岁丧父,长大后以采樵养母。他是天生具有佛性的人,所以能够闻经悟道,在市集卖柴的时候,他听见一客念诵《金刚经》,当即开悟,随后,他安置好老母,便毅然的舍弃了五蕴红尘,纷坛世相,来到清净的菩提道场东禅寺,从此做了佛前的一粒芥子,虽渺若微尘,却明心见性。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佛法,然而缘分的绳索早已将他们牵引,所谓缘定三生,几句经文,就唤醒了他心中前世的记忆。也许,他的前世就是佛前的一盏油灯,而今生,又注定要做那个佛前燃灯人。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恍惚中,似乎看见,一切来去,皆有缘由,一切缘由,皆为因果。惠能来到东禅寺求法,五祖却因不知他的慧根如何,便说他是那未开化的南蛮子,不愿留他在此求法。只是惠能是与佛法有缘之人,他当即便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听了,暗暗赞赏,但是五祖没有立刻让惠能剃度出家,而只是差遣惠能去破柴踏碓。五祖的做法用心良苦,或许早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决定要将衣钵传授给惠能,只是他仍旧需要历练。

惠能如五祖所说,做了一个平凡普通的扫地僧。但是修行并非是要端坐在高高的莲台之上,也并非每个人听闻梵音,诵念经文就可以禅定了悟,入了化境的。印广法师曾说“实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行住坐卧皆是念佛。”修行是在每一个播云种月的日子里,在平凡简单的生活中,因为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懂得许多。佛祖并非无情,而是极致的深情,当年观世音菩萨亦是历经了人世种种的苦难,方知众生不易,才度化修行,从人间苦难中超脱,许下救苦救难的夙愿,日日以泪洗心。大乘佛法讲超脱,不是不碰触,而是不沉迷,不执著。一个人在烟火红尘中能淡然自处,不失去其本心,纵然身处万紫千红的繁华之中依旧可以以看客的姿态自处,待有朝一日因缘到了,自会出离。

八个月后,弘忍为了选出衣钵的继承人,便让门中弟子各写一偈子,表达自己对禅宗真意的理解和领悟。弘忍的大弟子神秀立即做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一出,便广受赞誉,就连弘忍也不住称赞。然而当时在寺里名不见经传的惠能却另作一偈写于神秀偈子的旁边,偈语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偈语将世间一切视为空无,在他的眼中,空无观被推到了极致。佛家讲“四大皆空”,“空”亦是禅宗的不二法门,惠能的偈语中,连尘埃也成了无物,而神秀却要时时勤拂拭,才能使自己不惹尘埃。神秀与惠能,谁的境界更深,谁的悟性更高,从这两首偈语中,自见分晓。

五祖弘忍吟下一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随后,便将衣钵传给惠能。惠能有慧根,具有佛性,所以,他的偈子明心见性,直指空无。大乘佛法讲顿悟,惠能的一生,也许就是这样顿悟佛法,他不需要刻意的修行,万法皆空,看透空明,即是一切。佛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神秀等人,一生都执着于五象,执着于因果,即使修行千年,也无法了悟禅机,淡然心性。

那一树菩提的光阴,是多少人的向往。人们常常以为,禅,是难以了悟的,很多人一生求佛,一生参禅,他们以为只要听闻梵音,在檀香缭绕的佛门净土静心修炼,打坐,读经,敲木鱼,早晚功课,他们以为只要如此便可明心见性,顿悟禅机。殊不知,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食髓知味,性空了悟。禅不再高山中,不再流水间,更不在虚无缥缈的烟雾中,禅在每一个寂静禅定的日子里。修行之人,最注重的是心的顿悟。当年的六祖,得道之前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扫地僧,他修行的年岁远不及神秀,得到的开悟也是甚少,所有的禅理都是自己在每一个耕秋耘的日子里修行所得。然而他的偈语比之神秀,却是更加的明心见性,不染尘埃,可见,一切的修行都源于内心,源于心的顿悟,只有内心空无,内心无念,才能烦恼皆无。修行途中,是在每一个吃穿行住的寻常日子里,每一粒微尘,都暗藏禅机,每一条溪流,都蓄满佛法,每一片落叶,都直指空无。

惠能后来到曹溪宝林寺,弘扬禅宗,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南宗”后来成为中国禅宗正统。惠能与孔子和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想,无论是否是佛门弟子,对这首偈子,都不会陌生。惠能圆寂后留下《坛经》,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他的偈语,明心见性,不惹尘埃,他并非是想要俗世的你我都抛却万丈红尘,遁入空门,而是希望红尘的你我,淡然心性,清简自持,少一些贪念与执妄,多一份禅心与般若;他希望,世间之人,处繁华而不喧嚣,落红尘而不世故,让喧嚣的红尘成为菩提道场,在原本平常的日子里,和佛祖共修一剪菩提的光阴,持一颗淡然的心,清醒从容,自在安宁。

六祖深谙宇宙和心的真相,当年他听五祖弘忍讲《金刚经》时便已悟得: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种对自性的了悟包含着对真空妙有的体认和对自性的充分肯定与信任,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六祖圆寂之后,为世人留下的《坛经》是中国佛教著述中唯一一本被成为“经”的,其思想对禅宗乃至中国佛教本土化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坛经》中的思想,时至今日,依旧值得我们深思,学习。六祖在书中说“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行,即生善行。”他用简洁朴素的言语教导世间的你我,以佛法自持,慈悲行善,在心中种下一树菩提,为他人种下福报,亦为自己种下善因。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是也曾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悲悯的佛祖亦是相信,世间之人,皆有慧根,皆是良善之人,所以他为众生遍植莲花,播撒菩提,只为了让世间的你我,早日迷途知返,离苦得乐。

前些日子,我手持行囊,去山中寺庙寺庙求请佛经,寺里的师父问我为何,我笑答:佛不问因果,佛度有缘人。就这样,我进入了藏经阁,进去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六祖惠能的偈子。那一方端砚,一只素笔,便将他的故事连同他的偈语写进经卷,随着岁月的风沙,流传千年。想来,我与六祖惠能亦是有缘,我的俗姓便是惠,只因这一字,我便相信,这是命定的因果,命定的佛缘。否则,藏经阁经书万卷,我第一眼看见的又怎会是六祖惠能的《坛经》,历代僧人写下的偈语不计其数,我又怎会独独对他的偈语一见清心。也许,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是,我依旧感谢,在烟火迷离的红尘,得遇佛法,在莲花开合的角落,找到慈悲。

想来,我与佛的缘分亦是前生注定,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与佛有缘的女子,幼时随祖母出入山中寺庙,虽不懂何为佛,何为禅,但是每每看到菩萨低眉的那一瞬都恍若前世今生,总给我清净,安宁的感觉,后来,我亦是上了这清净的净土,无论我行至何处,都会去赶赴那一场庙宇之行。

至此一生,我所求不多,行走在人生的途中,惟愿以佛法入药,碾成颗颗菩提,迷乱不安之时,采山中清泉一盏,亦或是红尘汤茶一杯,仰头饮下,便是朵朵莲花,树树菩提。行走,修行,禅悟,寂静,愿一生所求在每一个悲欢离合的日子里凝成永远的常青藤。今生得遇佛法,是慈悲,亦是果报。愿潜心修行,来世入了寂静禅林。

曾有寺里的僧人说我与佛有缘,我想,应是如此,今生我亦是惟愿行走在禅林古刹之间,不迷失,不慌乱,在那袅袅的烟雾中参透虚实相生的人生,在那杧鞋破鉢里,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菩提本无树,万象皆由缘。只要内心足够安宁,喧嚣的红尘亦可成为宁静的菩提道场。愿世俗的你我,淡然心性,清简自持,在繁华中守住真淳,在每一个缘来缘去的日子里,淡看一阵清风,一弯明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3294/

菩提本无树的评论 (共 14 条)

  • 淡了红颜
  • 沐子
  • 老党
  • 孤帆鸢影
  • 雪灵
  • 龙行天下
  • 红彤彤的曙光
  • 听雨轩儿
  • Sjure
  • 暗雪
  • 孤箫寒月
    孤箫寒月 推荐阅读并说 赞!问好作者~
  • 红彤彤的曙光

    红彤彤的曙光菩提本无树,万象皆由缘。只要内心足够安宁,喧嚣的红尘亦可成为宁静的菩提道场。愿世俗的你我,淡然心性,清简自持,在繁华中守住真淳,在每一个缘来缘去的日子里,淡看一阵清风,一弯明月。欣赏美文,推荐!

    赞(0)回复
  • Young For You
  • 张炜杰Ken

    张炜杰Ken欣赏佳作,问候好友,赞1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