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乌镇

2015-10-27 10:18 作者:黑旋风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黑风话50 乌镇)

江南的水乡古镇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一条官河划镇而过,几曲支流,几座石桥,民居傍河而建,前店后作坊,白墙黑瓦青石板,几处雕花门楼,几株银杏古樟。小桥流水人家的标配在江南比比皆是,而且奇怪的是这些小镇都出名人,或翰林鸿儒,或显宦才俊,枭雄武夫倒不常见。到了喧噪的年代,发展变成了硬道理,于是灯笼酒幌、牌匾贞坊、旧居禅房、臭豆腐蹄膀,外加人流熙熙攘攘,甚嚣,尘上。

乌镇虽也不能免俗,但因为茅盾,因为《林家铺子》里“大廉价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挑选一个秋日还是踏入了似曾相识的青石小巷。在茅盾故居附近还真有一处“林家铺子”,一排木门几处柜台,但掌柜已不是林老板,也没有了林小姐和寿生。当年,茅盾用细腻的笔触挑到了动荡社会中小资产阶级的神经,林老板作为这一阶层在小镇的代表,在“一二八”战乱的大背景下,在官僚、乡绅、买办、商会的多重挤压下,挣扎无力渐渐日暮途穷。回天无力的林家铺子必然走向破产的结局,但是,比他们更弱小的如朱三太、张寡妇之流的命运则因为林老板的破产而更加悲惨。当时的乌镇如此,乌镇附近的乡村也是如此,在茅盾同时期创作的《蚕》、《秋收》、《残》中,老通宝们辛勤劳作换来的丰收是更失望的魇,该到寻找出路的时候了,老通宝儿子多多头等人的自发式反抗也许是一种道路的探索。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林老板、老通宝的故事早已远去,古老的乌镇又春秋几度,外面的世界已精彩纷呈,但古镇因其缓慢的变化而吸引着快速变化的人们。其实,游人跟着导游的小旗摩肩接踵听着误导是毫无意趣的,古镇的丰韵还是应该静下心来慢慢去体会。不妨坐在河埠头的石阶上,仰望天空缓缓飘逸的白云,耳畔响起船工摇橹的声响,水波涟漪到河边淘米的乡妇,引来一声疑似“册那”这类的骂声,唼喋的鱼儿倏忽沉入水底。船儿在船工的呼哨中渐行渐远,乡妇笑意的脸注视着船儿的远去。从石阶上站起,步入小巷深处,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二楼木窗下一组退色的大字“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笑视许久,不知今夕何夕……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2470/

乌镇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