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村落活化石——大汖村

2015-10-20 01:15 作者:天上的街市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山西盂县有个大汖村,一个被遗忘的小山村,隐匿在大山深处,如果不是有人无意间闯进这里,小山村会永远与世隔绝,直到自然消亡。大汖村,当地念做“大厂村”,“汖”字上山下水的结构,形象的凸显出大汖村有山有水的特色。大汖村被戏称为“小布达拉宫”,村子依山而建,房屋建筑布局,错落有致,鳞次栉比,仿似西藏布达拉宫,不过只是形似,两者的规模气势和艺术价值可是天壤之别!就好像,萝卜形似野山参,却不可能有野山参的滋补和药用价值。

网上查询大汖村的详尽信息,那些图片和描述文字,让我渴望一睹大汖村的真容,于是,和朋友相约同行,一路风尘赶到大汖村,此刻已是深秋,山里更显得清冷。我们走到村口的古槐树下,遇到村里一位老人,穿着虽旧却干净整洁,和他打个招呼,不等我们发问,老人就颇自豪的讲起村子的来历:大汖村有一千四百八十年历史,最早是南方的马姓一族,一个朝廷大臣,为躲避灾难由他乡走进这座大山,修筑了自己的家园,此后不知什么原因若干年里村子成了空寂。到元末明初,有韩家三兄弟从洪洞来到盂县,老大和老二欺负老三,把他赶进深山,让他自生自灭。老三无意中走进这个无人居住的村落,自此在这里安了家,现在村子里全都是韩姓。

老人成了村子里的义务讲解员,这段村子的历史,讲给每一位外来的客人听,客人们听过后流露出的惊讶和崇敬,也是老人最希望看到并引以为荣的。老人还告诉我们,村子后曾有座镇山大王庙,里面供奉着7尊石像。庙早已见不到,石像还在,“镇山大王”石像背后有一些磨损了的文字记载,最后的落款为“承安五年”,距今八百一十年,另一尊石像记有“北魏永安二年”,距今却是一千五百年历史。这些石像,证明老人所言不虚。

村子里的房屋,都是就地取材,建筑样式有浓重的南方韵味,让人恍如地域变换,时光倒流。村里只剩下十七位老人留守,年纪都在六十岁以上,他们不肯随晚辈搬出村子,成为大汖村最后的守护者。不远的将来,年迈体衰的老人,最终会离开人世,叶落归根,永远留在大汖村,这也是老人们不肯离开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走在小山村里陡峭狭窄的石板路上,两边是朴拙原始的古旧民居,有二层阁楼、平房和窑洞。阁楼占大多数,以粗木为框架,土石垒墙;平房是砖雕装饰的房檐,精致雅观;窑洞最简单实用,只在窑口镶嵌木门,里边凉。这里的建筑大半保存还算完好,由于常年没人居住,院子里、房顶上被荒草侵占,满目荒凉。路边的一颗椿树上,几只麻雀跳跃嬉戏,不停的叽叽喳喳,使村子多了点生机。

脚下的石板路,瓜蔓似得向上蔓延,布满整面山坡,每一户人家都像是瓜蔓上的一颗果实,这个比喻是恰当的,大汖村人的繁衍犹如瓜蔓的延伸,果实就是家户的形成。从最下边的一户人家,向上一步不落的丈量整个村子,最后在顶端一个老两口的家,歇歇脚,讨点水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是一处低矮石墙围成的院落,屋顶冒出的汩汩炊烟,告知我们这里有人居住,进到院子里还未叩门,门上的竹帘竟自行掀开,门槛里迈出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大娘,约莫七十岁左右年纪,红光满面,笑眯眯的招呼我们:“进来歇会儿吧,屋里喝点热水。”大娘热情的掀开竹帘。“您怎么知道有人来了?”我不解的问,刚才我们怕打扰房屋主人,还特意轻脚缓步的走进来,“呵呵——你们还没到,就听见动静了,山里人——耳朵好使。”大娘说话总是带着笑。

掀开竹帘,迈进屋内,简陋的陈设,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八仙桌上那台老式彩色电视,火炕占据了屋里的“半壁江山”。一位老大爷,靠着一床被窝坐在炕上,双腿伸展,搭在枕头上,见我们进来,手指着屋地上的小木凳、马扎子,让我们坐下,后来才知道,大爷的脚扭了,正在养伤期间。两位老人一口浓重的乡音,我一个外来客,却能一点不差的听懂,老人家的亲切热情,让我们不再拘束,小屋里很快就充满欢声笑语。

大娘看见我手里的水杯,拎过来一个大号暖瓶,我赶紧接过来,水杯里灌进热水,瞬时一股暖流自手心传导至全身。同行的朋友,不知什么时候坐到了炕上,和大爷面对面聊起来:“家里就住着二老吗?”大爷回答:“孩子们都在县城打工,就搬到那里住了,方便,再说孙子孙女,也得在那里上学。”大娘从屋外端进来一个簸箩那儿,放在屋地上,蹲下来择菜。 我环视屋内,发现东南角有一个黑黢黢的洞口,“地上这个黑窟窿是什么?”我忍不住好奇,问道。“那是地窨子,里边存着一冬天吃的土豆、萝卜和红薯。”大娘转过头告诉我,没想到,我的脚底下,竟是一个食物储藏库!山里漫长的冬天,大封山的困境,一日三餐的着落,有了这个地窨子就能做到心里不慌。

问起俩位老人,为什么不搬到县城,和孩子们同住?老人回答是简单的三个字——舍不得,祖辈们历尽艰难,建起这座村子,传到他们这一代,不能没人看守。村子里十七位健在的老人,心照不宣的,都留在这里,孩子们苦苦相劝,最终拗不过老人。”即便老人们不走,晚辈们也不会再来这里住,时间长了还是要荒废吧?“我还是把担心说了出来,这句话戳到两位了老人的心坎里,大娘手里的活计停了下来,大爷突然沉默不再说话,扭头望着窗外。许久,大爷收回眼神,叹口气说:”管不了以后了,我这辈子,对得起祖宗,自己这把老骨头能留在这里,就足够了!“确实,村子的破败失修、甚至濒临坍塌的房屋,早已不适合人居住,大汖村到最后一个人也不会留下,这是可以预见的,而且不会太遥远。村子里的晚辈,只要有闲暇,就会风尘仆仆的返回村里,手提肩扛带来山外才有的生活用品和食物,以维持老人们的生计,村子里没有商店,除了地里生长出来的,其他全得靠外边购买。

起身和两位老人告别,包里的没动过的几袋子面包和火腿肠,放在屋里的八仙桌上,大爷见状,在炕上坐不住了:“这怎么行!进来歇歇脚,喝点水,还能收东西啦?!”大娘抱起桌上的就往我怀里塞,我边推边说:“留下吧,就当是晚辈敬二老吧。”大娘徒然手一松,那些东西又落到桌上。离开老人家里,沿着石板路走下来,拐角处转头一瞥,看到大娘靠在矮墙里,朝我们举一下手,我们挥手回应,这应该是最后一眼,以后很难再见面。大汖村,这些留守的善良可敬的老人们,作为村子最后的一批守护者,他们心里也明白,这种守护的不可持续性。老人们不会,也不应该强求晚辈们束缚在这个闭塞原始的大汖村,山外的世界很精彩,走出去前途会更光明,所以,只能自己留下来,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也是老人们的两难抉择的无奈之举。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0674/

古村落活化石——大汖村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