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诗:回顾及思考

2015-10-17 10:14 作者:白鸟群群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些诗大都是我在青即将结束的时候写作的,算是青年期最后一次燃烧的、美丽动人的晚霞中一种深沉的顾盼和回眸凝睇吧。还记得那些个宁静、潮湿的秋天,通往省图书馆的小巷里铺满了一地暗红惹眼的枯叶,真美呀,我倚在一棵粗大的白杨树下,掏出小笔记本和半截铅笔,飞快地记下,一行,又一行……

那是70年代初期我由乡下回城后不久,半是待业半是自学和做零工的日子。我曾想过成为一个诗人,但命运却早已经注定这样一个美梦,是来得太迟了和太荒谬了。但早期这一行行笨拙的诗毕竟是诚实的,它们记述着我走过的一段难忘的道路。

-

有必要回忆一次童年。因为我的青少年时期,和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是一致的,即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草草地结束了初中生涯,就匆匆奔向青春的远方,并且在那里黯淡了最初“理想主义”的光芒。这是一个惨痛的代价。但是诗歌的花朵和青草,却是和遥远的童年时代的白云、蓝天连绵在一起的,那时我刚够5岁,晴朗的日子坐在村后的小山岗上,眺望山下流淌的小河和河畔母亲的坟墓,草地上正是蜂飞蝶舞。忧伤只是快乐童年一道阴影。但我的遐想却因此在寂静乡间田野上滋生了。少年时期转来“白披纷,绿篱闪耀”(我对往昔长春这座东北城市的描述)的城里读书,受姐姐抚养,父亲在远方的田野里劳动,和我天各一方,只盼望每年春节的一次相逢,那是父子默默流泪的日子,郁积了一年的泪水都要在这一天畅快流出!……那时候还是一个纯真少年,少年不更世事艰深,我还不懂大跃进、自然灾害和接踵而来的剧烈的政治风暴。但稚嫩的心灵却很早就打上了阶级和“阶级出身”的烙印。少年时期的孤独养成了我以后喜欢阅读和深思的习惯。

-

谈这些干什么?也许我更应该谈谈80年代的当代诗潮、及现代派艺术的意识,它们无疑地曾给我以巨大的震撼。但我却相信,艺术和诗,是极端个人的事情,它清晰如年轮一样留下我们的心思、生活、经历、才华和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流派”都是微不足道的。这也是我自轰轰烈烈的1979年新诗崛起浪潮后,经过长久沉默和反思悟出的东西。我如今仍然相信现实主义在我国的强韧生命力,去写人,人的情感,人的苦痛和欢乐,研究和关注与人的幸福有关的一切。(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

“有时我的诗句显得愚蠢,让人害羞,但我并不想道歉。我坚信寻找美丽的诗句,比伤害和谋杀,总要好一些。”(雅•赛费尔特)

-

真正优美抒情诗是如何之少,使人遗憾。毫无疑问,我曾亲身经历一个诗歌艺术的演变或断裂时代。但我所回想的是,含有人文主义的欧洲的新浪漫主义,于20世纪早年引入我国后不久,就在激烈的世事嬗变及社会剧烈变革中消逝的往事……

写诗的年代确已渐行渐远。……我想起狄金森的话:“在诗歌的秋天后边,还有散文式的几天”。

我为我曾追寻灵思的敏感,而心中常怀微微颤动的喜悦。

-

但是,“诗呵,女性青春的美,你只在我面前闪射片刻的光辉——在一个早春的早晨。”(俄国 屠格涅夫)

-

-

如今能比较冷静地谈谈诗歌。

惭愧的是,我们这一代是从割舍断“古典“这个脐带后开始习诗,(当年我们多从二、三十年代新诗读起,又从五十年代“建设诗歌”学起)我个人则比较偏原苏联的译诗,还有欧洲的文学。译诗,像一块还带血的半熟牛排,暂时添充了胃口。这里有代价,有嗟惜,也有运数。

我的初中时代是1967年~1969年,那时的课本中已基本删除了古典文学,惶论诗歌。此后那种“寒烟淡淡起,白悠悠下”(元好问)的美境,怕终生为我所仰慕不止。我们一代文学青年失去了最初的一次正本清源、啜饮醇甘的幼乳时光,丧失了趁黎明登临巅顶,对伟大古老诗国天空进行一次整体辉煌眺望的机会……

回顾所来径。我有幸经历了现代诗的复苏,亲历了“第二青春”潮的陡涨,而后寂灭的种种历程,那也是一段充满了青黄相间感觉的时期,希望混合着失落,喜悦掺和着凄迷,兹引述当年我所写的一首短诗:

“他们是山。凝固着一个动荡的纪元。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东方大陆造山运动中

以排山倒海的颠倒和崛起

——解释巨变”《年轻的队列》(1979年)

-

一段未发表的笔记,以记述当年的一些感受:

“……我们这一群青年,这一群希望与失望者,这一群旧年代最末一批萌芽,都必将牺牲于春天的门槛前面。雪莱走过了天,云雀飞过了冬天,但我们却不能。我们没有翅膀,没有浩淼大洋上的灰雾,直帆和飓风,甚至连眼泪都不够充沛。为了寻找安慰,为了返回失去的青春岁月,我们徘徊于天国的门外,绿园的门外,望着枝头累累的果子,美丽的果子!岁月不知不觉中流走了,宝贵的岁月!我们在幻灭感愈来愈强烈中等待……黎明的熹微的花园,愿清梦飞进你的怀抱!……但一切都是徒然。‘你要么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要么离开这个世界’(奥斯本《愤怒的回顾》)”(1981年)。

我相信,我们也同时勇敢穿越了历史文化“断裂谷”,那儿遍布了迷团浓雾。也许,我们只是遇到一次长久迁徙的中途或伊始?抑或一种游离再游离?我们的文化命痕打满着“浮云身世”和“归鸟心期”的印记。

-

-

“白雪一样纯洁的青年,怀着永生不变的理想和信念。”(三岛由纪夫的话,大意)写诗,如今我认识到,对于我这一代来说,还是一种对祖国原本纯洁、质朴、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零件清洗”的过程;是一种现代意义的“修复”和“归整”。我们一度必须面对的是漫天迷乱、沦落,及魂灵和道德的“裂离”,诗歌(我这一代的)在迅即开拓的疆域里,又必须像一只劈冰斩浪的战船(而它本身却又过于旧陋),去完成它艰疴的使命。它要替代我们的生活去接受种种严峻,而后又要为人们和自己的心灵去做种种虔诚告祷……

而这些,都是昨天我写作时未有完全认识到的。

-

-

这本诗集的第三辑,是我最近十几年漂泊和寓居北京期间写作的集合,记录了我此生中“第二次上山下乡”之种种,也做收录。

并书后收录贵州著名民间诗人哑默印象我的文章,这篇文是九年前写的。及重庆的青年打工诗人泥文的一篇评论,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

作者 2011,12月整理于云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0072/

诗:回顾及思考的评论 (共 8 条)

  • 淡了红颜
  • 雪灵
  • 老党
  • 心静如水
  • 春暖花开
  • 荷塘月色
  • 孤帆鸢影
  • 韩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