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情倚听雨轩

2015-10-06 22:20 作者:巴蜀文学(敬之)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情 倚 听

敬 之

古言道:“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廉,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的一生,似乎始终是与书和书斋相伴的,尤其是自身绝然是如此。

所以,我在故乡县城工作生活时, 除居所之外, 自然还可单独享有一亭一斋。我分别管那休闲逸情、品茶闲叙、文贤聚会、省思人生的屋顶花园中的亭子, 叫“退思亭”, 而对自己学习阅览、文学创作丶修心养性的书屋, 则取名为“退思斋”。

但移居成都市郊后,显然,我仍想有这样一个场所,以方便自已阅览写作之需。所以,我在选择寓所时,就专门购买了环境幽静,且有花园书房配置的多层楼房的一楼,作为安居之所。然而,随着俩个孙子先后来蓉就读,家人往来频繁客人也渐多,房子就略显拥挤了,不得已,只好将我的书房暂改作客房使用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古诗曰:“读书破万巻,下笔如有神。”然而,无论是“读书”也好,还是“下笔”也罢,它一般均是在书房进行的。但如此一来,除了房前庭院式花园可以休闲及聚会外,我就暂时失去了专门阅览写作的场所了,这却给我在学习与写作上带来了极大地不便,心情自然不爽。犹如惜别了多年的挚友,抑或是失去了热恋中的情人,也像那在烟雨江南的古渡囗或枫桥边,久久徘徊苦苦等待之人早日相会一样,很是让我惆怅纠结了一番!

所幸,好在只是短暂的缺失,很快既改变了这种状况。经苦思冥想,终于设想出了新的办法,既利用原先的生活阳台与花园的结合处,隔出较大花园的一段约十平米的面积,搭建起一个似房非房似亭非亭的,房亭相兼的阳光房作书房。前后忙了10天有余,总共花去了我在民营企业打工,作“金领”阶层职务约一个多月的酬劳,最终搭建起了一间房屋,使我再次有了阅览与写作的书房了。

然而,书房既成则无名,这不仅在文化上是-种缺憾,而且也是极不雅致的。纵观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那有专门设置了书房而无名字的呢?所以,我觉得有取名的必要。那么,究竞应取何名才恰当呢?对此,一直在我的思绪中徘徊萦绕。

偶一,在朦胧的睡中,突兀的就有了朦动,恰似先贤们在给我指点迷津似的,一下子就有了灵感。那朦胧中时隐时现的神灵们似乎在告诉我:“你还在斟酌什么,何不就叫‘听雨轩’? ! ” 刚有这一念象, 我既感觉这个名称确实非常之绝妙。它不仅经典文雅极富雅韵诗意意味,而且更能映衬出一个人的博大胸襟和无尽地情怀。所以,自那时起,我既正式将书房取名为“听雨轩”了。

显然,我对此是格外地欣赏和感慨的。感觉在如此幽静舒适的环境下,秉执着-种良好的心态与胸襟和情怀,在轩中听雨观雨,静心地休养身心,专心孜孜地阅览古往今来的美文佳篇。或聚精会神地选择题材,谋篇布局构思创作,抒写出讴歌伟大时代的华章,或时而又与自己创建的“巴蜀文学”群中,500余名文学爱好者沟通交流,共同切磋研讨诗文词赋。在如此恬适的意景下,抑或是愉悦地徜徉在唐风宋雨中与先贤们神情会语,这是多么使人畅快而惬意的亊啦!

至于书房的名称是否恰当,或是否也有人用过此名?我默然的思忖,既然自已觉得非常恰当适宜,我又何必再意他人的看法,而去理会它呢?!

我这间书房,它三面釆光,四面临绿,小轩窗外右边不远处,有清水-泓,池中植睡莲多叶。周边有-文艺活动小广场,旁边配有亭廊式文化窗,而紧靠轩的窗外,则有一条长百米宽约一米多的笔直硬化的人行小道。小道旁中央有偌大的-株伞状形黄角树,给小轩减轻了酷暑的炎热,在它的四周则栽有椰子、枇杷、桂花、石榴、樱桃、银杏、桃树等诸多树木。以及培植的枙子、黄角阑、菊花、月季、昙花、夜来香、君子阑、麦等花卉与草坪。

由此,让小区妆扮的绚丽多彩,呈现了-派意盎然的景象,给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格外舒适地美好感觉。抑或是走进了一座十分逗人喜爰,且又非常怡人怡神的大花园。

尚若,恰好是遇上雨天,既可在小轩内,尽可愉悦暢快地听雨观雨,给人视觉和听觉带来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所发出的不同音响的雨声。而且,还可观赏到飘洒而下的稀密有别的,雨的不同形态的景象,也可以观赏到,不同季节变化而形成的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此,自然会让人体验出,或许,只是川西平原才有的别致的-种气象与舒暢的心情!

然而,近日上网随意搜索,无意中查到历史上曾有叫“听雨轩”的地方,那是在苏州拙政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齐名,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园之一,其园内有处廊轩叫“听雨轩”。据称,它是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还乡后而建立的。

但再一查找,全国各地叫“听雨轩”的还真不少,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吧。当然,却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作书斋的,有作茶馆的,有作琴行的,有作渔具店的,还有搞餐饮业的。总之,涉及行业繁多,无其不在,无所不有。但这些,似乎早已脱离了原有的涵义和意境意味了。它也犹如中国人的名字一样,虽然在全国的范围内同名同姓的人也不少,但每个人的外貌特征与内涵已是各异了,自然也不会是同一个人。由此,我也没必要为偶然的同名而纠结,自然也就释然了!

诚然,我将书房取名为“听雨轩”,自以为绝然是有充足理由的。在我看来,决不仅仅是因它所处在幽静、恬适、雅趣的自然环境中,环境烘托出的意境,这并非是我要将书房取名为“听雨轩”的主要由头。在此,我毫不讳言,这些绝妙的环境而构成的优雅的意境,只是我将书房命名为“听雨轩”的前提条件,但自然的环境并非能代替一个人的情绪与胸境,它只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不能构建并决定一个人所具备的,或高或低或雅或俗的胸境与情操的。

所以,我以为,一个人经长期修炼而成,并秉持的良好地胸境与情怀,这才是决定他举止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书房不仅仅是学习、阅览、写作的地方,它更是省思人生、修身修心养性的重要场所。既如此,我们就应学习景仰先贤们的高尚精神,听雨,不仅要听自然界的雨,更应听人间的“雨”, 时常关心天下大事,及时了解社会忧苦,方能达此修心养性的目的。

因而,自然应具有范仲淹的:“先忧天下之忧而忧,后乐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与情怀,也要有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及“读书不忘救国”的精神。对于自已而言,虽早已退离“庙堂”,已是处在“江湖之远”之人。然而,一个人的志向特别是作为一名老共产党人,尽管处在林泉江湖之中,虽可尽然闲情逸致休养身体与身心,但断然不可淡泊自己的信仰和志向,忘却自已还承担着的那一份,沉甸甸地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由此,这才是我将书房命名为“听雨轩”,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而绝非是为装点门眉,附庸风雅的行为!

然而,说到“听雨”,历史上自然有很多著名人物,是“听雨”的高人。但且就以“听雨”为题材与词牌所作的词赋,却有独到之处更是值得我们景仰学习的,就有若干位。例如,宋代诗人蒋捷,他在《虞美人•听雨》中,就是这样生动抒写和描绘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由此,不难看出,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的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个“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怡荡的欢乐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但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词人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 的青春年华。而“壮年听雨”的画面,则以“客舟”为中心,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哀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际遇与悲凉心境。

然词人在他所述而今“听雨”的画面中,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悲观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所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怅触不尽的悲概。“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的本身,却表明词人并非真正进入超凡脱俗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是饱经忧患,欲说还休的情感心理罢了。

词中,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照映,艺术的概括词人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的历程。这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共性折影,既有少年的风流,又有壮年的飘零,晚年的孤冷。从中透见了一个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读后,却给人一种沧桑凄凉的无尽感伤的感觉。

然而,在听雨中,同样是“听雨”, 但由于时代环境以及心襟不同,“听雨”的感受自然截然不同。轩中听雨虽然是封闭的,但心与情感却未封闭,它是完全可以超然物体之外的!

古言道:“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虽然我的“听雨轩” ,不仅狭小,而且十分简陋,除了一个书案、书柜、电脑,几把椅子,几多书籍及若干笔墨纸砚外,俨然已别无他物。或许,这是有些简陋了,也许还有些寒酸。尽管如此,但它却忠实地履行了主人赋予的职责,默默无闻地发挥了它有效的功能与作用。它犹如缱眷深情中的恋人,它始终缠绵在主人的身旁,相互低低喃语依恋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尽的情话,道不完的爱恋之情。

数年来,那管春秋冬,严寒酷暑,或是春暧花开,秋意红艳,但它始终如一。冬天,它陪着主人在寒冷中,或览书或写作,或览窗外薄稀飞。春天,它衷情地依恋在主人身旁,看园内树枝吐绿,栀子花、月季花、三角梅、石榴花缤纷峥嵘。夏天,它的倩影时常相伴在主人左右,纵观雷雨闪电,微风送爽,云卷云舒,云去云来,霞光夕照。秋天,它温柔地挽着主人的手,闲看暖阳,凝神极目乐观万树红遍,落英缤纷,怡神秋景。

显然,在那春秋数载的历程中,他们不仅纵观自然界的雨声,与观赏气象万千的变化,也纵情聆听了人间的“雨声”, 以及社会的世态炎凉,故乡的变化发展……

由此,它让它的主人悲悯慈爱之心继续焕发,毅然受邀出面牵头,呕心沥血地先后创建起了“老乡会”、“离退休人员联谊会”、“老干部自管小组”等多个社团组织。热情地搭建起了老乡与老乡之间,广大同乡与县上之间联系的情感桥梁,执着地帮助退居在蓉的数百人,以及所有在异地的离退休人员,解决了体检、医疗、退休金发放,资格验证等方面的问题。又以他的感召力动员广大同乡,力所能及的关心和支持了故乡建设,以及当地的发展。使主人散发出的一缕夕阳霞光,微微地安暧了通常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然而,并非如此。尤其是在近二、三年中,它满载着负荷劳心劳力,无怨无悔地伴随着主人去圆他的文学梦,勤奋耕耘在文学创作的田园中。先后撰写并出版了近三十万字的纪实文学--《岁月留痕》,又完成了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游记散文诗歌、通讯、序等诸多体裁的文学作品。并已分别在国家、市、县级刊物、杂志、书籍、报纸、网站上发表,为地方和社会在文学的组织与创作工作中,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亊情。

由此,使主人的文学修养、造诣,以及文学创作能力与创作艺术,均有了很大地进步与发展,自然也产生了极佳的社会作用和影响。最终使主人愉快地迈入了省市级作家队伍行列,成为重庆市作家协会的一员。所有这些,也从一个侧面,显现了“听雨轩” 所发挥的有效功能与作用,而且它的建树自然也是不可埋没的。

古人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深情地期骥我与“听雨轩” , 日月相伴,岁月同畴,风雨同舟,肝丹相照。在人生无尽地修身、修心、阅读、创作,以及公益活动中,相伴永远,善德远行!

二0一五年六月十三日

作于成都市郊寓所

听雨轩

作者简介:

谭奇勇,男,66岁,笔名:敬之、景之,土家族,大学文化,资深经济师,副县处级退休干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居成都。

现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县作家协会顾问,成都多个社团组织会长、顾问、荣誉会长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87494/

情倚听雨轩的评论 (共 9 条)

  • 老党
  • 从余东风
  • 淡了红颜
  • 荷塘月色
  • 春暖花开
  • 心静如水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偶一夜,在朦胧的睡梦中,突兀的就有了朦动.......
  • 沐子
    沐子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 巴蜀文学(敬之)

    巴蜀文学(敬之)欢迎阅览,谢谢雅赏!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