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纯禅随笔

2015-07-10 16:35 作者:河马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创造之易,光裸之机。正如禅的音译,是禅那。它主要指静虑,也就是说,智慧从静虑中来。得来非关禅,禅而无禅,便是纯禅。譬如,释尊拈花,迦叶微笑,用六祖惠能的话来说,便是“直了性”印心的。在此意义上,纯禅离不开直观,所谓无心之得,直接就是。因此,我提出纯禅直观体验模式。这个模式为我们更好的理解禅诗,提供了方便。

作为一种诗歌模式,纯禅直观源于三重体验。第一重为原初体验。所谓原初,便是本来面目,无心之作,不刻意,不做作,活泼泼。这一重体验将导向本能认知。不少表现日常性的禅诗,便有此种本能认知的特征。第二重体验乃机锋体验。所谓机锋,便是禅中之禅,应机开显。这一重体验将导向直觉认知。所谓直觉,便是潜能突然释放,智慧瞬时性蹦出。不少偈语式的禅诗,尤其是悟道偈,此种直觉认知的特征最为明显。第三重体验是终极体验。所谓终极,便是圆顿,也就是圆融顿彻,究竟无碍。这一重体验将导向可能(无漏)认知。禅诗的品质或者境遇,由此三重体验决定。而纯禅直观之下,体验即认知,认知即体验;或者说,禅意即诗意,诗意即禅意。所谓诗禅互照,便产生绝对的美。

第一重体验的作品,如黄龙慧开禅师的《秋月》——

春有百花秋有月,

有凉风

若无闲事挂心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年四季,春花秋月,夏风冬雪,本来面目(自然法则),从来就是,关键是夏着一“凉”字,四季便因自性的清凉而清凉,也就是说,倘若内心了无牵挂,清凉遍大千,人间便其乐融融。透过此原初体验,本能呈现无始以来“自性清凉”的种种妙用,而“好时节”便为本能认知,同时也印证了“平常心是道”。

第二重体验的作品,如六祖惠能的《悟道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六祖天生就表现出“根器大利”,极易“明心见性”,在黄梅弘忍门下,当神秀吟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时,惠能应机唱出此偈,舍渐从顿,便达致直觉认知,所谓心下大悟。透过此机锋体验,直觉呈现“禅中之禅”的种种妙用。而禅中之禅,也导致历代不少亦偈亦诗的机锋作品出现。

第三重体验的作品,如民国印光禅师的《上堂偈》——

拨动曹源一滴水,

直下流通遍大千。

若人稍取沾唇吻,

五蕴虚空万德圆。

“曹源一滴水”喻指六祖的法乳,并暗示《坛经》流播之广,学人受惠之深,而“五蕴虚空万德圆”,便开启终极体验与可能认知,表现了曹溪禅及其顿悟说强大的生命力。透过此终极体验,可能(无漏)呈现曹源作为“智慧之源”的种种妙用。原初(一滴水)即终极(万德圆),终极即原初。那种纯禅智慧,仿佛让整个世界充满了清凉的法喜。

总括起来看,纯禅三重体验并非铁板钉钉,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又各有侧重。齐己禅师《巫山高》一诗,便呈现此种互渗气象——

巫山高,巫女妖,

为暮兮云为朝,楚王憔悴魂欲销。

秋猿嗥嗥日将夕,红霞紫烟凝老壁。

千岩万壑花皆坼,但恐芳菲无正色。

不知今古行人行,几人经此无秋情。

云深庙远不可觅,十二峰头插天碧。

巫山是很神秘(“襄王有,神女无情”便神秘得暧昧且飘忽)的,巫山也是很情色(巫山云雨已成了男女交欢的象征)的,巫山更是绚烂后终极的平淡。远远望去,远山即近景,行云即流水,流水即秋情,语默皆动静,而梵音了无可觅,况且“十二峰头插天碧”一句,极具纯禅直观的张力——“巫山之高,巫女之妖”,至此回归平淡,而“插天碧”又让原初与终极雄浑交集,基于去蔽的光裸意识,使创造之易在悟的印证中趋于美的极致。

2013年秋草于永安约,2015年夏改于永安约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69358/

纯禅随笔的评论 (共 8 条)

  • 雪灵
  • 雨袂独舞
  • 荷塘月色
  • 淡了红颜
  • 春暖花开
  • 心静如水
  • 诗心云卿
  • 三角梅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