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诗词的艺术魅力/仲丽辉

2015-05-14 16:35 作者:诗心云卿  | 4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每次读红楼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在多次阅读红楼梦之后,不仅是对红楼梦已有了相应的认识,并且对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也是从感性化认识上升到理性化的理解。

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既融入了现实主义的追求和渴望,又融入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与幻想,是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交织。既给人予自然景观的美感,又给人予人文景观的想象,是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的想象相互交织的写照。读红楼梦不仅仅让我们领略到那份自然景观的美,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那份人文景观的美。而就书里的诗词特点来说既有共性的特征,也有个性的认识,是共性认识和个性认识的相互交融。

红楼梦一书的诗词曲赋散发着艺术魅力和思想的光辉,诗词是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的灵魂,诗词曲赋予了小说更多的艺术魅力。诗词是红楼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诗词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红楼梦的写作思想、写作宗旨和创作意图。诗词有助我们读懂红楼梦。诗词不仅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赋予小说形象化和抽象化的意境美,诗词让我们不仅赏读到了红楼梦诗词那种语言艺术之美,更是欣赏读到了诗词的那份思想的内涵之美。因此贯穿于书中的诗词不仅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诗词是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红楼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也是众多红楼梦好者在阅读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红楼梦中的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诗词是全书的总写和概括,是对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的定格。在第五回里,诗词曲赋占了大量的篇幅。作者通过仙境、梦境、神话故事的相互交织,人间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时光交错来暗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充满梦幻般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是暗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是采用诗词曲赋以及绘画的浓缩来表现的。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表现,不仅让你感到神秘感和朦胧感,也让你感觉是亦幻亦真。

在红楼梦一书中,一众闺阁儿女(包括贾宝玉的诗词也是充满闺阁的气息)的诗词都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林黛玉的诗词更是独树一帜,不拘一格。

而其中又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词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林黛玉是个充满浪漫幻想思想的理想主义者,而薛宝钗则是个遵循正统理性思想的现实主义者。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作者着墨最多,用心去雕塑和用心去描摹的两位女性。林黛玉具有一定的叛逆思想和叛逆精神,而薛宝钗却是个格守封建礼仪,维护封建道德的标准淑女。林黛玉和薛宝钗都都是出群拔萃的人物,才华出众、貌压群芳,书里描写她们都娇花软玉一般的人物,两个人的诗词风格各异,甚至是背道而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林黛玉是天性聪明,才思敏捷。薛宝钗是博览群书,色色皆知。就他们两人的诗词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但又却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两个是平分秋色,达到不相上下的地步。林带玉的清丽脱俗,情感真挚;薛宝钗的则庄重矜持,浑厚深沉。

林黛玉诗词语言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而薛宝钗为人处事却是不动声色。林黛玉的诗词常常是率性而为,薛宝钗则是循规道则。林黛玉是至情至性,薛宝钗的则是委婉含蓄。林黛玉的的的诗词是感怀身世,寄托情感而作。而薛宝钗则是身份写照,寓喻抱负。

林黛玉与生俱来都透着一股灵秀之气,她的前生被作者寓喻为一株具有神话特色的绛珠草,一株神形兼备、楚楚动人、似花非花却胜花的绛珠草,一个降临在人世间花朝节之时的众花之神,是一朵仙姝奇葩,犹如一支出水芙蓉,纤尘不染,是一个聚诗情才情于一身的婉秀的女性,她真实、真诚,率性,不喜欢做作,所以常常被认为是弄小性。她的诗词是自有一种清雅婉丽,飘逸奇秀之美。她的诗词有时很抽象,而且善于创新,构思精巧,言简意赅。她吟诗时往往不假思索,一挥而,一气呵成。而且她的的诗词无不显示出一种不同凡响的超然美。

而薛宝钗则是是一个有正统思想的女性,具备一切封建社会道德标准女性特有的端庄贤淑的娴静之美。她虽然世故,赞赏经济仕途,但是她却体贴人情、善解人意。她的诗词则庄重矜持,含蓄内敛,心思慎密,总以贞静为要,宁静为主,所以她的诗词透着的是一种淡然宁静之美。薛宝钗的诗文笔娴熟,笔风醇厚铺成有序,有几分疑重之感,每首诗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到胸有成竹,往往在不动声色之中完成。由于薛宝钗的生活环境社会气息的那个大染缸让她或多或少的沾染一些商人唯利是图的气息,使这个温柔妩媚的少女,多少有几分矫情和无情,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她的无奈和不得已。

林黛玉的诗词不仅率性而为,还常常任情任性,但却能收放自如。她的诗词以清丽脱俗而赋予了生命的活力;以构思新颖而不落于俗套,以想象丰富而别具一格;以下笔大胆而别开生面,以新颖别致而推陈出新,以哀婉缠绵而给人感慨,以超逸奇秀而充满灵气。她的诗词也常常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因此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力主创新。

薛宝钗的诗词讲究的是循规蹈矩,用词是恰如其分,在诗词里一词和一字都是经过精敲细推,字斟句酌。一诗一词都是仔细酝酿,做到胸有成竹。并且常常是一语双关,借花喻人,借花言志,且特别注重修辞,有较强的韵律感,具有一种音感之美。

如果说读林黛玉的诗词就象品一杯清茶,回味无穷。那么欣赏薛宝钗的诗词就象饮一杯浓浓的酒,香醇可口。

林黛玉的诗词在红楼梦一书中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量,不仅是数量多,而且在质量上也堪称上乘之作,有自己个人有感而发的,有集体同作的。

在红楼梦中我们开始接触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是在元归省亲对大观园题诗时,薛林二人在都表现出不凡的诗作才华,且技压群芳,林黛玉更是一鸣惊人。

林黛玉的《世外仙源》虽是奉命而作,但因林黛玉一心想大展才华,不料元春只命作一首,因此心绪不佳,只是应付而已,所以字里行间却是轻描淡写,但却是不卑不亢,绝无半点奉承迎和之意,也无做作之姿。全诗洒脱自如,如行云流水而又比符合元春省亲的意境,宛如是真情的流露,,一个“别”、一个“借”一个“添”。用的比较自然而又恰如其分。“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读一遍就留下了深刻印象。

《杏帘在望》比起《世外仙源》更胜一筹,全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仿佛是信手沾来,跃然纸上,具有一种自然和意境的美感,给人的感觉就象宛如一股清泉从心田流淌而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丰富联想,勾画出一幅田野景观和丰收的景象,如果抛开小说本身,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一首田园风光的描写。首句“杏帘在望招客饮,在望有山庄。作者巧妙地把题目镶嵌进去。而“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没用一个动词,全由名词组成。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进一步描绘想象中的田野景观,表现想象中的丰收景象。最后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来收尾,“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这首诗所要表现的宗旨。

而薛宝钗的《凝晖钟瑞》因是奉命而作,就写得较为认真,自始至终都怀着一种崇敬和崇拜的心境。全诗浓墨重彩,尽力铺叙,既有歌功颂德之意,又含有对元春的恭维之情,还兼隐喻有自己的志趣,而且文笔自谦,重点突出皇恩浩荡和对元妃归省的赞颂。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是全诗的中心。“高柳”、“修篁”都是植物,这里用动词“喜迁”和“时待”来修饰,把植物给拟人化了,因而更能突出对皇恩浩荡和元妃归省的赞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由于林黛玉孤苦伶仃和寄人篱下的身世境况,也就造就了她的乖张的性情以及不合群体的性格,因而多愁善感。而她追求和执着爱情又是世俗的传统理念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禁锢的和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是满腹心事无人理解,悲戚之情无以言表,付出的爱的不知所终。所以只有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诗词。高洁的心性,叛逆的性格也只能向花草树木倾诉,借助诗词来表达。因此常常一个人自吟自唱、自悲自叹。从春恨到秋悲从葬花吟到的秋窗风夕,触景生情,花开花落,凄风苦雨。从感同身受的五美吟到手帕题诗寄情,从咏白海棠自爱的到咏柳絮的自怜,最后是泪尽人亡。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葬花吟,如泣如诉,声声哀音,字字血泪,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人世间的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是对人世间的愤懑和控诉。通满篇无一字不是肺腑之言、无一字不是血和泪的凝成。一方面表现出她那率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她那种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同时也表现出她的无助与无奈。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全部的思想情感寄托,是她的情感的升华,是她心声的袒露,内心世界的揭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寄人篱下的身世感怀。全诗充满忧怨感,悲戚缠绵,哀感动人,通过对落花的怜惜,感悟于自身的爱情和命运却又无奈,表现出她内心世界的愤满,不平的宣泄和释放,无可奈何的悲叹。一首葬花吟写尽了花之精神花之魂,花儿动容惊飞,人花合的精神境界一更具有感染力。

白海棠纤尘不染的品性被林黛玉描写的淋漓尽致,白海棠在林黛玉笔下不仅赋予了梨花的洁白,还赋予梅花的馨香。通过咏白海棠仿佛看到林黛玉笔下具有梨花的神韵,还具备梅花的精神。对于白海棠,林黛玉是从动态、静态的不同角度去表现把白海棠描写的活灵活现。林黛玉还借助对白海棠咏颂来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寓蕴自己的心事,但是那份情和那份心事的内蕴却只有宝玉能懂。林黛玉笔下的白海棠是林黛玉内心的独白和自我写照。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得出林黛玉纯洁真诚的个性。

林黛玉的菊花诗和她的海棠诗一样,是林黛玉心声的表现和情感的寄托,菊花的高尚品格较符合林黛玉的心性,所以她能够写出绝唱的菊花诗。林黛玉的三首菊花诗不仅是表现出菊花的高洁品格,也是表现出自己高洁的品格,同时也是林黛玉思想的倾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林黛玉心声的体现,林黛玉的自我评价,是林黛玉的孤芳自赏,不入时流的性格的真实写照。因此菊花在林黛玉笔下达到了物我两忘,人花交融的境界。菊花在林黛玉笔下被表现得色活香生,淋漓尽致,成为脍炙人口的咏菊诗。问菊一诗应用了一连串的提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愤懑,不愿同流合污趋炎附势的高尚品格,就象书中史湘云说的那样把菊花问得无言以对了。咏菊一诗,林黛玉应用拟人的手法,把菊花变成自己的知音,把满腹的心事向菊花尽情吐露。咏菊,道出了黛玉自怜自怨”,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情怀。也表现出了林黛玉的自尊自爱的高洁心性,借助陶渊明对菊花的评价把菊花的咏颂推向了高潮。菊梦给人一种似梦似真的朦胧感,表现出菊花的高洁与不俗。

林黛玉的柳絮词,悲戚感人,用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仿佛身临其境。

<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在世的最后一篇诗作,全诗用了十五个秋字,来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虽然没有表现出葬花吟那样的愤慨,但表现的却是更苦闷,更颓伤的心绪。春恨秋悲痛,林黛玉终于流尽了她的眼泪。贾宝玉吟的《红豆曲》“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春流到。”正是林黛玉一生的的写照。在诗词方面林黛玉还善于翻古意,而且别开生面。

《五美吟》是林黛玉借野史五个有才色女子的寄慨之作,一方面抒发自己的哀怨,另一面寄托着大观园一众儿女命运感慨。《五美吟》来说,《西施》是以对比的手法来写,一方面感叹曾经曾经被人称赞的美女西施只能背井离乡,在异国他乡思念家乡,一方面却感叹那个曾经被人嘲笑而其貌不佳的东村女子人称东施即便到了头白都还能象小时候一样自由自在溪边地浣纱,同时也表达了林黛玉向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虞姬》一方面赞叹了虞姬的忠贞与烈性,一方面也感叹虞姬最后死在了楚汉相争的历史潮流里的悲烈,同时表达了林黛玉的爱情幻想。《明妃》,林黛玉一方面谴责那些封建卫道士却把一众女子的命运交由一个小小的画工来控制,即便绝艳惊人,才貌具佳的王昭君也未能幸免,一方面也是对王昭君不幸的同情,同时对自己命运不能自主的无奈和抗议。《绿珠》一方面为绿珠的凄美故事而感概,一方面控诉那些卫道士的无情,同时感叹自己前景的暗淡和无奈。《红拂》林黛玉一方面赞美红拂的敢作敢为,一方面羡慕红拂最终能够跟自己心爱的人走到了一起,同时也是自己的爱情幻想,希望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不过我倒觉得林黛玉的《五美吟》与薛宝琴的怀古诗都是借古讽今,同时做到了做到了前呼后应。

不过我倒觉得林黛玉的《五美吟》与薛宝琴的怀古诗做到了前呼后应。

手帕题诗词,款款深情,点点泪迹,多少相思,几多衷肠,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林黛玉的诗词每一首都注入了她的真情、痴情。自情自性,甚至是达到任情任性的地步。由于不受形式的束缚,所以就能够随心所欲、竭尽所能去充分体现那那种自然的美、意境的美。在咏颂白海棠和咏颂菊花的神韵之美的内涵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同时真实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巧妙白海棠和菊花诗里,给人一种人花融为一体美的精神享受。林黛玉的前身绛珠草就因为那份楚楚动人的神韵而赢得人们的赞美的缘故吧。林黛玉不仅诗词了得,对琴学也有相当的造诣,她琴艺高超,琴技精湛。 凤尾声声,琴声袅袅,,扣人心弦的琴声,如清泉流淌过心田。一曲清音,寄托了林黛玉那份无奈而复杂的心情和无限的哀思。洗涤尘世间那些笑里藏刀,阴谋诡计的污垢,给人一种心灵深处的宁静。

薛宝钗虽是博古通今,无书不知,杂类旁收,那些精辟的解疑让人赞不绝口,但是由于她大家闺秀的矜持心态和端庄凝重的身份,因此她的诗词在表现手法不敢越雷池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讲则是固步自封。薛宝钗通过咏白海棠来表现大家闺秀的淑女形象和娴熟、淡雅、宁静、清洁的内心世界。咏白海棠,既是咏花,更是写人,诗不仅是薛宝钗稳重矜持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也代表了她的思想倾向。而花的美丽,不仅仅是颜色之美,还有花的形态之美,花的馨香之美、花姿之美,花韵之美,最重要的则是花韵之美。她的白海棠诗之所以能够夺冠,一个原因是由于评判之人从标准的大家闺秀淑女的角度来进行评判的,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评判之人对诗词的诗的理解水平的限制。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薛宝钗身份的真实写照,作者以牡丹喻宝钗富贵雍容,艳冠群芳艳冠群芳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罗隐的牡丹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对于薛宝钗的形容是恰如其分。

薛宝钗的忆菊和画菊都不落俗套,但却不似薛宝钗的格调。薛宝钗在读者心里是个很理性的人物,不喜形于色。而忆菊和画菊两首诗,却一改薛宝钗以往的大家闺秀“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矜持风格,流露出薛宝钗的真情实感。

忆菊,一改薛宝钗淡定从容、成竹在胸的优雅风姿,让自信的薛宝钗深感前景的渺茫,道出了薛宝钗的郁郁寡欢的心绪和无限的惆怅,用“谁怜我为黄花病”来表现那满腹的心事和无限感概的心境。“慰语重阳会有期”仿佛是在自我宽慰。

画菊,薛宝钗应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菊花,拨墨如洒,开头起势很高,但是后力不足,所以最后两句在很多人的评判中有点画饼充饥之意了。“诗馀戏笔不知狂”猛然读的时候我以为不是薛宝钗手笔。按薛宝钗的心思慎密和矜持的风格应用工笔高雅、细腻的写法来表现菊花的。“岂是丹青费较量”看来薛宝钗有点吃力了。接着是“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千点墨应该喻的菊花的叶子吧,几痕霜应该菊花的花朵吧,如果这样岂不是多叶少花了吗?

咏螃蟹写得比菊花诗好得多,这首诗语言辛辣,极尽讽刺之意,是一首骂人的绝妙之笔,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螃蟹的形态描写把世上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的形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结果是任凭你怎样横行只能是别人的盘中餐,口中物了。宝姐姐一向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居然用这么辛辣的文字,确实出乎于人的预料。不过明白了作者是想讽刺那些追逐名利之徒,而又不能说的太露骨了,所以只好通过薛宝钗的手笔来讽刺那些表里不如一的伪君子的专搞阴谋诡计的野心家的,诸如贾雨村之流。其实也只有薛宝钗这样工于心计,心思慎密,处处留心的女子才能够把螃蟹和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充分联系在一起的。

在小说中,就称这首诗为咏螃蟹的绝唱,还说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因此作者是小题大作,以小见大,这就是红楼梦这部书的高明之处。

在红楼梦一书里,让读者最难懂的诗词是第 八十六回妙玉续诗,一开始我也不懂,所以读的时候总是跳过去,在阅读了几次之后才隐隐约约感到续诗妙玉是在告诉人们她的身世和家世背景。从许多章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妙玉也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而且身份地位都不在大观园众群芳之下,从妙玉对茶道茶艺的精通和饮茶用的茶具的精美和珍奇,也应该属于钟鸣鼎盛、诗书礼仪之家吧,只是由于家庭变故,使她不得不带发隐于空门。从这段续诗中我们知道了由于妙玉父亲的去世,母亲悲痛地带着妙玉生活,孤儿寡母支掌一个家本来就不容易,谁知道被某个虎狼之人窥视并且霸占了去,而且这个虎狼之人势力不小,还处处设防和算计妙玉,使妙玉只能东躲西藏,隐盾于尼姑庙了。至于书中周瑞家对妙玉的介绍只不过一个障眼法的托词而已。

然而,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却是一株身在佛门,心恋红尘的空谷幽兰。她兰心慧质,灵魂高洁。她不仅具有兰的气质,还兼有红梅一般的精神,宁弯不折的秉性又让她宛如绽放在寒冬中的一株红梅,清冷的外表却掩藏不了着颗炽热的内心。这个外冷内热的少女就象灿烂的梅花渴望春天的温馨和热情一般,充满着对生活热爱,充满着对爱情的向往。她精通茶道,对琴艺、茶艺、颇有研究,对乐理有自己见独到的见解,精美的茶具和对品茶的讲究无不显示出妙玉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气质。可是说妙玉续诗写得相当隐晦,诗意朦胧,若明若暗、若隐若现,道出了妙玉家庭的变故最后只能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感慨和无奈。作者匠心独具,使妙玉的诗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

如果说作者只是把甄士隐一个乡绅的家业破败作为铺垫引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最终没落衰败,那么甄士隐的家业的落败只是一个前奏和一个缩影,而妙玉续诗的的出现再一次验证出以贾府为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四大家族终究免不了衰败灭亡的宿命,从而折射出整个封建社会的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规律,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趋势。这是一种比照的写法,为了进一步去反应整个封建社会的最终走向灭亡的不可避免性,作者还安排了一好了歌,以及一连串的注解,围绕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逐渐走向灭亡的必然结局来表现。作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多重性、多样性来反映封建社会最终灭亡的必然性,作者这样安排无非是是以假见真、以小见大,从远到近的写法。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颇具男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个个性比较随,天真烂漫、活力四射的少女。她无一处不显示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她心直口快,无所顾忌,不拘小节,说话从不转弯抹角,喜欢直来直去,任意高谈阔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快人快语,从不藏着掩着。她无拘无束,心胸开阔,生性豪放,具有鲜活靓丽的生命力和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是个无忧无虑,是个活泼快乐,充满青春气息,很阳光,很乐观的女孩。她不象林黛玉那样的敏感多疑,也不象薛宝钗的工于心计。她没有林黛玉的忧郁,也没有薛宝钗的深沉。她不清高,也不媚俗,她自尊但不自卑,她不象林黛玉的目无下尘,也不似宝钗的刻意去迎合。每次由于她的到来,大观园便增添了几多的欢声笑语和无穷的情趣。她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但是由于从小没有得过父母的疼爱,所以不幸的身世并没有在她心灵深处留下的多少生活的阴影。史湘云的诗词比较散淡,也比较随意,介于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史湘云的诗词豪爽不拘,完全是以一个男儿的口吻来写的,调子轻快而活泼,具有一种男子的潇洒风流,俏丽妩媚中尽显男儿风采。她锦心绣口,才思敏锐,诗意怡然 ,诗情潇洒飘逸,随意性很强。她的性格特征,她的思想倾向在她的咏海棠和咏菊花中都一一表现了出来。

就咏白海棠而言,她一个人就连作了两首,胜过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是一种综合的写法。诗的字里行间不仅仅暗示了她自己的命运结局,也是暗示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命运结局。透过咏白海棠诗词我们看到了她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在咏白海棠里我们看到了她在描写林黛玉、薛宝钗上不同于贾探春和贾宝玉不一样的态度和看法,也说明了她的思想倾向。

她的咏菊诗,不仅处处表现出男儿风范,还运用倒插笔的手法,来扩大诗的意境,增添了诗的赏读性。同时从咏菊诗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又看到了她的思想似乎和林黛玉相近。

她的咏柳絮,情思缠绵,也看到了史湘云的天真烂漫的憨态可爱。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还是个别出心裁的可人儿,透出刁钻古怪。在第六十二回大观园众儿女行酒令,她赢了宝玉时限酒底酒面她的酒面就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上的话,这的确是有点难,结果把宝玉给难住了,还是黛玉替宝玉说出来了。第二个回合她输了,结果让薛宝琴来了个请君入瓮 。出题往往出人意外,分别以红梅花三字为韵来咏颂梅花,用访妙玉乞红梅让宝玉作。在即景联诗时,她一个人力战宝琴、薛宝钗。林黛玉,她和林黛玉二人联诗,无不是妙趣横生,妙语连珠。一句寒塘渡鹤影,差点让林黛玉难住了。

贾宝玉是一个不喜欢那些形式上人为的羁缚的男性人物,他具有相当叛逆精神、叛逆思想。也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男主人公,他没有封建礼教那种大男子主义的思想,他有自己明确的想法和看法想,而那些看法是不合时宜的,被那些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卫道士们认为是离经叛道,他崇尚的是自然天真,喜欢自由自在,反感那些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的束缚,不喜欢世间一切俗套,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在他的内心深处和骨子里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他遵循的人人平的思想。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作者运用两首西江月明贬实褒的来赞扬了贾宝玉。

贾宝玉的诗诗词才华自是谈不上卓越和超群,才情和诗意都不能大观园的一众闺阁儿女相提并论 也就是贾宝玉的诗词不及那些闺阁儿女的有魅力。可以说在大观园里,贾宝玉的诗词是上不了台面的,大部分只能作为姐妹们的陪衬,但是在数量上还是占有一定的分量的,贾宝玉诗词和对联却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思想性。在元春省亲时一人独作三首,冥思苦想,煞费苦心。春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冬夜即事充满闺阁情趣的闲情逸致。

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在认识上不同一那些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往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对父母安排的金玉良缘的明确表示出不满和不愿意接受,被认为是叛经离道。他毫不隐晦表示出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在情感上与林黛玉心心相印,在诗词上与林黛玉心灵相通和感情上共鸣。在咏白海棠诗中,“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就明确的表示出薛宝钗已经从内心深处淡出,而林黛玉则成为他精神的一部分了。在咏菊花中以一个护花使者的身份来呵护众儿女,访花、爱花,惜花,更护花。

贾宝玉的《姽婳词》写的很有特色,风流隽逸,语言辛辣,是一篇直接表现人物的古体歌行。《姽婳词》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林四娘这个女子形象,把林四娘的英姿飒飒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我们《姽婳词》看到的是,一个被男人当作逗笑取乐的女子却是做了一件一干男人所做不了的事,也让那些自视清高的须眉男儿也深感汗颜,同时表现了那些贪生怕死男人只知道明哲保身、临阵脱逃的丑态和丑恶嘴脸,遇事时倒不如一个小小的林四娘忠义慷慨,挺身而出,最后是血洒疆场,成为千古佳话。贾宝玉还通过对林四娘的描写,把那些拿着国家俸禄遇事却是惊慌失措毫无退敌良策的无能的男人表现的淋漓尽致,笔锋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嘲讽了以皇帝为首的文武百官,全诗极尽讽刺之意,在表现人物手法上与林黛玉的五美吟有异曲同工之处。诗写的悲壮瑰丽,很有感染力,让人读了荡气回肠。

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文采绮丽、辞藻华美,感情真挚、言辞恳切,也是一篇颇具特色的诔文,是《红楼梦》中最长的诗赋。通篇寄托着对晴雯真挚的感情和哀思。诔文独抒己见,随心所欲,不落俗套,不拘泥于形式,任凭思绪的驰骋飞翔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广征博引,引用大量的典故,借助诸多的历史故事,或咏或颂来赞美晴雯的情操和品质。比历史上的那些吊文来说,有所创新和突破。芙蓉女儿诔洋洋洒洒,文采飞扬,堪与曹娥碑媲美,全篇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以抒情的形式把晴雯描写成芙蓉花神降临人世间。

在诔文里贾宝玉毫不隐晦地抒发了自己对晴雯的友谊之情,用黄金美玉难以比喻晴雯的高贵,用晶冰白雪难以比喻其纯洁;用明星朗日难以比喻其光华;用春花秋月难以比喻其娇美。用娴雅和贤惠来表现自己对晴雯的赞美。贾宝玉还怀着崇敬的心情,借用鸿鹄高翔之志,幽兰馨香品格以及贾谊忠肝义胆、心系万民的夏鲧来赞美晴雯高尚品质高尚情操,同时也借用人们憎恶的荆棘毒草鸠鸩嫌恶、水草嫉妒不同程度谴责了那些嫉妒之人的犯舌和恶语中伤,恶毒诽谤,表现出贾宝玉的爱憎分明思想态度。从芙蓉女儿诔中我们看到的是贾宝玉的真性情。

在诔文里表现出贾宝玉具有理想主义思想的追求和渴望,也有现实主义思想束缚的感叹和无奈。广征博引,借题发挥,寓意深刻。

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同时都是贾宝玉所作,而且同时出现在一回里,具有前呼后应,相互印证的作用。而访妙玉乞红梅既是写妙玉,也是写宝玉自己,暗示了宝玉将来的去处。

在红楼梦一书中,薛宝琴自始至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的。她把外面的精彩世界带入大观园,让大观园的姐妹以及宝玉耳目一新。在作者笔下的薛宝琴几乎无可挑剔而近乎完美的少女形象。她是个美艳绝伦,才貌具佳的美少女。她才情并茂,清纯似水,清丽如画,具有丰神灵秀之姿、惊人清丽之容、聪颖敏捷之才。她就如同画中走出来的美人儿,耀眼而美艳,聚诗情、才情于一身。据人们的评说她气质才华堪比林黛玉,富丽华贵又似薛宝钗薛宝琴。同时她又是一个思想单纯,心地纯良,开朗热情,洋溢着快乐活泼青春气息的女孩儿。

在皑皑白雪和争奇斗艳的梅花的衬托下的薛宝琴显得更是光彩夺目,堪与雪中的梅花媲美。她不象林黛玉的清高和孤傲,也没有薛宝钗的城府和世故;她具备林黛玉的灵秀之气,但却没有林黛玉的小女儿心态;她具备薛宝钗的典雅高贵,但却没有薛宝钗的圆滑功利。她的语言不多,始终是微笑着,每次出现似乎都与诗词有关,除了对诗词的评说外,很少有描写到她自己的语言表现。比起大观园的一众儿女,他的诗词似乎少了几分闺阁气息,却多了几分磅礴气势,她的诗词文采精华,独具神韵,具有宏伟壮丽、震撼世俗的气魄。她敏捷的才思和不凡的气度的让大观园一众儿女惊叹不已。她的诗词格局与气魄都不是大观园一众儿女能够相提并论的。她率真而单纯,具有一定叛逆精神。

在红楼梦中,薛宝琴游历颇丰,见多识广,那独具特色的神韵不是大观园那些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小姐们所能比的。

薛宝琴对于中国的名山大川、三山五岳几乎都游遍。明山秀水既陶冶了她的情操,也让她视野更为开阔,从而让她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而尽情发挥。纵情于山水间,接触西方文化,使她性情更为豪放,思想比较开放。山水灵秀了洗涤使尘世间的那些污垢以及商人唯利是图的气息没有遗留在她心灵深处,让她脱去世俗那些的脂粉俗气。行走于市井之中,既丰富了她的阅历,也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才情。

在红楼梦一书中,林黛玉虽然是天性聪明,但是她的诗词只能凭着自己的想象,薛宝钗虽然博览群书,但她的诗词知识也仅仅来源于书本,终究是纸上谈兵,而薛宝琴的诗词除了她饱读诗书而外,更是来源于生活,取材多于为历史古迹遗事和市井传闻,所以薛宝琴的诗词更具独具魅力。

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初展才情的薛宝琴是佳句连连,气宇非凡,让宝玉等甚是稀罕。她的真真国的女儿作那首诗,让大观园女儿们称奇道异,与林黛玉的杏帘在望有异曲同工之美,诗中的“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深浅”更是充满着一定的哲理性。她的咏柳絮的西江月,格调就不一般。

在红楼梦书中三首咏红梅诗花是各具特色,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红梅的形态,而薛宝琴的得花字为韵的咏梅诗更是文采精华,独具神韵通过神话般的描写把梅花与大观园的女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你分不清究竟是咏花还是写人了,为咏梅之魁。

那一首桃花行,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林黛玉所作,原因是贾宝玉认为薛宝琴断不会作此哀音,不比林黛玉曾经离伤。但是我们细细读之就读出诗的味来了,桃花行是哀而不伤。而葬花吟是字字读来皆是血和泪,撕心裂肺,肝肠寸断。从葬花吟不难看出林黛玉葬的就是桃花,那么以林黛玉的聪明绝顶,怎么在吟了葬的就是桃花的葬花吟之后又再一次写桃花呢?林黛玉的诗词是以情著称,而这桃花行是以古风著称。写古风是薛宝琴的特长,在书中林黛玉就曾经,况且还有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一番对话,说贾宝玉不通,难道杜工部,大家要桃花诗一

我们也从红楼梦书中看得出来,林黛玉的诗词除了命题而作和与起诗社的同题而作的外,她自吟自唱的诗词是不喜欢也不会主动与人分享的,除非是别人碰到或偶然遇到可以看看而外。而薛宝琴年轻心热,自己的诗词就喜欢与人分享。桃花行的最后两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有人认为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出一辙。但是我倒认为是与三春散尽诸芳尽是相互映证,不错桃花行有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的预言,但是暗伏大观园其她十二金钗的命运。我们不要忘记薛宝琴也是一个四大家族冷眼旁观的见证人。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无论是美的、丑的,好的、坏的,留的不留,恋的不恋,一切空空如也。

而最有成就的是自然新巧隐物而作的十首怀古诗,语出惊人,十首怀古诗诗到底的谜底,从红楼梦一书问世以来都是莫衷一是。不过十首怀古诗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是有一定顺系的。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我认为谜底应是河灯,江南一带的某些地方素有把亡故的亲人名字写在河灯上随水漂流表示对已故亡灵的哀悼。薛宝琴是借助河灯哀悼亡灵的习俗来暗示曾经发生赤壁之战一样的某个战役中那些无端枉死的亡魂。当然薛宝琴竭力渲染的原因不仅仅是去描写那些战死去的英魂,背后还隐藏着在那个战役中活着的人。包括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其中当然有贾家的祖先了。在红楼梦的第回中就有尤氏 叙述焦大救主的的故事,让我们仿佛看到贾家祖先发迹的影子。薛宝琴是借助三国赤壁之战的故事描写贾家的发迹史。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我认为应该摆在朝堂外的大钟,每天上朝一敲,悠远的钟声就传出来了。历史上成王败寇,失败的一方销声匿迹,胜利的一方当然是声名远播了,红楼梦中就有乱纷纷你唱吧我登场。新皇上任当然要重整纪纲,论功行赏了。那么在在论功行赏的人物中当然有贾宝玉的先祖了,贾宝玉的先祖就是靠军功才得了宁荣二公的两个封号的。也是因为宁荣二公的出现才使贾府有了显赫的家世并且使整个家族名声大震。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绊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的谜底应是猴子,而且是耍的猴子。追根究底贾家的先祖应该是与世无争的有德之家了,只是一时为名利所驱使,无端被诏出凡尘了,最后以救驾有功才荣华富贵加身的,但是当上皇帝的人至始至终只不过是把他们当成猴子一样耍罢了,所以最后只能落得被人嘲笑的份了。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怀古诗的谜底应是碗,也就是守着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淮阴怀古隐藏的一个成语是盖棺事定。韩信为刘邦打下了江山,,那份大恩可想而知,但是韩信难免功高盖主,居功自傲了,所以当刘邦得了天下当然就借口杀之了。

在红楼梦中曾经描写到焦大救主,这段叙述当然不是多此一举,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在暗示贾家的祖先也是对皇帝有救主之恩的,所以才获得了不世之功勋,由于贾府不世之功才一步步走向鼎盛。但是贾家在鼎盛时期也就埋下了被抄的危机了。贾的先祖对皇帝救驾犹如一饭之恩,但是最终贾家的后代是怎么对待焦大的,我们从书中就知道了,这也暗示了皇帝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韩信对于在饥饿时给自己几顿饭吃的老妪是赏赐千金,而刘邦对待韩信这样的功臣都杀戮,这里面也是暗示着作者对某个皇帝对贾家不分青红皂白的来个大抄家的不满,因为在被抄的人里面有多少是无辜的,当然这里面融入了作者的思想认识。为什么谜底是碗呢,因为贾家的一干不子孙后代吃的饭已经超出了自己抬的碗的容量了。所做的一切的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另一方面皇帝对贾府的救驾之功的封赏,自然会引起忠顺王一干人的不满甚至是不会服气,所以总想找机会打压甚至是打杀了,当然也是难免是想找机会整治了。而贾府的后代又不争气,居然做出贾珍的与秦可卿的乱伦理,王熙凤的逼死人命,贾赦的强取豪夺等等。当遇到贾芹的告密,忠顺王一干人自然就不会放过了。壮士须防恶犬欺,红楼梦中的恶犬当然指的是贾芹和忠顺王之流了。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谜语谜底应该是喇叭。贾府的后代儿孙们在享受贾家先祖不世之功勋时,未免得意忘形,穷奢极欲。直至做出失德之事来,这就是贾珍与秦可卿的乱伦之事。那些自以为是风流其实是下流的丑事不是因为秦可卿的牺牲就能够保住的。它会通过人们的流言蜚语传了出去,因为人的嘴就象喇叭一样盖不住的。在红楼梦中曾经提到一个贾芹,在五十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贾珍给族里的子侄们分东西,贾芹来了不但没有领到,反而遭了贾珍的一顿抢白,说贾芹在家庙里“为王称霸起来,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在第九十四回“水月庵掀翻风月案”贾芹终于惹出事来了,有人把贾芹的所作所为写了匿名帖儿贴在荣府大门口,而被革去了差事。这些事情也许贾珍贾政一干人后来都忘记了,但是贾芹却因此怀恨在心,难免寻机报复,贾珍与秦可卿的不耻行为他也是遥遥可闻,当然会和贾府一向不和的忠顺王府沆瀣一气了。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首怀古诗是双关,谜底应是是镜子,前两句可能是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如同镜花水月一样,而后两句是指贾家的荣华富贵也如同镜花水月一般只能如六朝梁栋一样,作为功臣的小照画像只能空悬壁上题了。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谜语的谜底应是琵琶,这首怀古诗明是感慨王昭君去和亲,其实是暗示贾探春远嫁番邦。在红楼梦里贾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汉家制度何曾不是当朝制度呢?当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只不过是汉家统治者一般如同樗栎了。王昭君和亲其实也是迫不得已,泱泱大国的大汉朝却要靠一个小女子去和亲来换取边关的安宁,曹雪芹借薛宝琴之口来告诉人们贾探春的远嫁来换取边关的安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何曾不是当朝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呢!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在,此日衣衿尚有香。

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沉香,野历有唐玄宗和杨玉环沉香亭赏牡丹的故事,马嵬怀古明是感慨杨贵妃,其实应该暗示的是薛宝钗的结局,红楼梦中多次把薛宝钗比喻为成杨贵妃。而且薛宝钗常年吃冷香丸和作的谜语的谜底则是更香。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针,旨在穿针引线,红楼梦中有一段红玉遗留手帕惹相思。在红楼梦的续书里,贾家能够有重见天日的机会应该少不了小红夫妻的帮忙传递消息。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团扇,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拾到史湘云的金麒麟,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描写,这首诗的开头就写到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牡丹亭中就有柳梦梅拾到了杜离娘的画像的故事情节,那么等到贾家兰桂齐芳之时,史湘云再次见到贾宝玉也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

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府四艳是琴棋书画,各所所长。除去进宫的贾元春以外。贾探春的诗词较薛林二人稍为逊色,然而在三春中可是拔尖儿了,她自视甚高,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有男儿的志向,这些思想倾向都在她的诗词中自觉还不自觉的表现了出来。这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府三小姐,却是聪慧过人,柔中有刚,有胆有识的玫瑰花,她性格开朗、举止大方,胸襟阔朗,是贾家中唯一一个有抱负的女孩儿。她精明干练不逊色于男儿,而且有理家之才。可是由于她是庶出,而且还摊上赵姨娘那样一个生性愚昧,毫无见识的娘,常常让她难堪,所以造成她自尊自卑而且矛盾的心理,。

她的性格和史湘云又有所不同,史湘云的是男孩子的性格,而贾探春是男人的志向。

在贾元春省亲时她的奉命题诗只不过是搪塞而已。在咏白海棠诗她的“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她本人心高气傲的心态写照。在她的咏菊花诗都表现出她男儿的志向,因此她会用短鬓、葛巾以男人自况。

在红楼梦的咏白海棠诗中同样用玉比喻白海棠,但是由于她们每一个心态,情趣,诗词的水准,思想以及作者对她们命运暗示的不同,因此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截然不同了。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分别以“红梅花”三字为韵而作的,刑袖烟是得红字而作。刑袖烟师承妙玉,与妙玉乃是半师半友,因而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就或多或少地受到妙玉的影响,她的得“红”字而作的“桃未芬芳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开头就表现写出了梅花那种斗志昂扬的气质,中间四句“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竭力表现梅花怒放的盛况。可是到了结尾两句却轻描淡写到“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那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尽在不言中。不过后人最推重的却是开头两句。因为开头两句把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表现了出来。由于三个写诗人的身份和经历的不同,所以在气势上就有所不同。

咏红梅花在表现三位写诗人的身份以及思想倾向的同时,也是对妙玉的高度赞赏,通过咏赞红梅花的不畏严寒,傲雪开放,实际上是通过三人的诗词来称赞扬妙玉才高貌美与她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特点。而红梅花是贾宝玉到栊翠庵里向妙玉讨来的,所以红梅花实际上就代表了妙玉,访妙玉乞红梅也是描写妙玉的思想倾向的。

在红楼梦中香菱是小姐身份丫头的命,是一朵陷入污浊世俗生活中的水菱花,她和莲花一样,入泥不染,高雅脱俗所以说她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她始终保持着纯净的心灵,她渴望自由,但是无法抗争的命运,在受尽摧残与蹂躏之后,最后香消而亡。

香菱学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书中不仅表现出她的肯学,也表现出林黛玉的善教,林黛玉的方法是以教为辅,以学为主,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通过对香菱的鼓励,来增强香菱学诗的信心和决心。且不说林黛玉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香菱学诗的那份精神和意志力值得发扬,也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动力。由于香菱本性聪明,所以一点即通,在经过废寝忘食和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写出了意境新,典雅含蓄,意境新奇别致的咏月诗。香菱不仅学诗循序渐进的,写诗同样也是循序渐进,从三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首是肤浅的,近乎直白,也就是林黛玉说的用词不雅,而第二首却是肤浅的,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实在意义,只有第三首是肯切的,充满了真情实感,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红楼梦中那些个花季少女就象开放在大观园的一朵朵鲜花一样绚丽多彩,在腐朽没落封建礼教、封建制度以及封建婚姻包办的摧残压制下过早的凋谢了和零落了,但是她们给我们留下的诗词却是耐人寻味的,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空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55746/

红楼梦诗词的艺术魅力/仲丽辉的评论 (共 4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