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碑林情思

2015-05-04 14:10 作者:赵潇(长安行者)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中国文化艺术的种类各式各样,真是有些不胜枚举。但我以为,最富有艺术内涵的就是书法,其次是石刻。而在灿若星河的艺术长廊中,还存在着一种较为奇特的表现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将书法与石刻这两样艺术手法进行了一次有机且完美的融合,这种艺术形式被称之为刻碑或者碑刻。

将众多的刻碑集中在某一院落中,供人观瞻欣赏,研习借鉴之所,谓之“碑林”。现在每当国人提到“碑林”这一名称时,我想绝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所浮现的就应该是,矗立于西安市书院门内三学街上的“西安碑林”。

从冯从吾所创办的“关中书院”出来,我穿过了书院门前的那条仿古街区,沿着明城墙径直走上了三学街,去寻找碑林,寻找书法与石刻的珠联璧合,更寻找另一种中华文化和华艺术的瑰宝!

当我再一次怀着探访文明时所充溢着的虔诚之情,只身步入碑林的庭院时,本已做好思想准备的心,又一次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气场所震撼了。我忽然感觉自己与文明的接触是如此之近,可却如此之远。

因为,虽然身处文明的瑰宝之中,但自己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却不能与之同日而语。我感到无比的惭愧,这也使我被中华文明的博大和精深再次征服。

我知道,我的到来与寻找不会对它产生任何的影响,但是它对我却会产生深远地、无法比拟和难以估量地影响。无论它是否介意一个类似于俗世中像尘埃一样,微不足道的凡人踏访这样的圣地,是对它的敬重、景仰,还是亵渎,这个凡人毕竟是来了,还是怀揣虔诚地慕名而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既然已经来了,那就不必多想了,先观瞻吧,于是我进去了。西安碑林,是在西安孔庙的基础上改建的,它的创建者,据史载应为北宋哲宗时期的名臣吕大忠,这位吕大人是京兆蓝田人,北宋时期著名的关学学派人物,他与其三位弟弟,吕大防、吕大钧和吕大临都被《宋史》立有传记,兄弟四人并称为“蓝田吕氏四贤”。

就是这位在北宋哲宗年间,享誉四海的学者型官员,于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在任陕西转运副使期间,将《石台经》、《开成石经》及《十三经》等碑石迁移到当时西安的孔庙院落中统一保管,并维护和修缮了西安孔庙,这才形成了西安碑林的雏形。

回想历史,有时真是惊人的相似,在这不不经意的相似中,许多叹为观止的文化就会应运而生。旁的暂不必说了,就拿朝堂的委任或贬官来说,如果没有柳宗元的贬居柳州,哪有著名的散文佳作《永州八记》;如果没有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哪来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同时,如果没有吕大忠的由京官转任地方大员,哪里会有现在这样气势恢宏、珍贵无比的西安碑林。类似的事例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还真是屡见不鲜。

想想,这也许就是中华大地上一种非常奇妙的现象吧:当文人在世态炎凉,险象环生的官场上无从立足的时候,对于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来说,或许都是一种促进,一种传承。因为,中华文明中诸多惊天动地的作品与遗迹,几乎全都是由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来创作和保护的。

由此可见,西安碑林是幸运的。因为它遇见了一位名叫吕大忠的贵人,正是由于这位吕贵人的到来,才使许多绝世碑石的命运得以延续,也才使得中华文明中又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闪耀于历史与文明的长河里。我漫步在碑林庭院的青石小道上,一股风雅别致古色古香的气息就会从远处飘然而至。这种气息穿越千年,回味悠长。在这里,我感觉到了书法与石刻千年以来,相濡以沫的幸福

如果没有书法的铺衬,石刻就不会带有如此厚重的艺术氛围;同样,如果没有石刻的依托,书法将会失去玄美的骨感表现。所以当书法与石刻相遇,文化艺术的底蕴才会由此而展现地酣畅淋漓。这样的表现形式不带有任何的杂质,它是纯文化、纯艺术的。这样绝美的文化艺术现场,如果只停留在创建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自然,都存在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将绝美的文化艺术现场无情地破坏甚至损毁。那么,它就亟需一位保护者,并且是强有力的保护者。

史载:宋代之后,西安碑林曾遭遇过数次劫难,较大的就有两次,一次是发生在元代,元代末年因战乱,碑林的碑石出现过两次倒塌的现象;另一次是发生在明代,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陕西西安发生了8级左右的大地震,碑林里有大量的碑石断裂,虽然后人有过修复,但是这些碑石都没有得到有力地保护。直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历史又一次选择了一位文人,一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官员。他的存在和到来,不仅拯救了碑林,更为重要的是挽救了一处绝美的文化艺术现场。

这位文人官员、学者官员名叫毕沅,时任陕西巡抚。毕沅在某一日率同僚及下属去地处西安文庙的碑林视察,本以为可以好好观赏一下书法与石刻的绝美结晶,可是当他走进之后,映入眼帘的情景使其无比震惊和痛心,只见庭院内房屋坍塌,断裂的碑石杂乱地铺陈于荆棘瓦砾之间,环顾四周满目疮痍,苍惶与凄凉之情陡然跃满心间。在震惊和痛心之余,他与同僚及下属商议,决定对碑林进行全面地修整和精心地保护。终于,经过修葺后的碑林重见天日,再一次成为了重要且绝美的文化艺术现场。对于西安碑林来说,毕沅是有功的,而且是功不可没的。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和到来,才使中华文明中书法与石刻,这两种艺术手法的完美融合得以延续和传承。在此,我在内心深处向这位中华文明的有力保护者表示深深地感谢:倘若没有这样一位拥有文人气质,学者底蕴的官员,那么中华文明中很有可能就会丧失一种唯美的艺术形式,缺少一处绝美的文化现场,所以我要在心中向毕沅鞠躬致敬!

在碑林的庭院中,观赏着一方方珍奇的碑石,心中充盈着对毕沅无尽地感激和敬仰之情。我曾经试想过,假如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员都能像吕大忠、毕沅这样的话,那么现在中华文明的遗迹将会花开遍地,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传承就不会出现或者发生任何的断裂。可是,清醒、理智的头脑告诉我,我的那种想像和假设是永远都不会存在的。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这种美是一种别样的美,一种壮观的美。

这种美,无论他人怎样去看待,我都能理解。毕竟,这种美终究是存在缺憾和断裂的。如果有一天,中华文明到处都呈现着这样的残缺与断裂,我想,我一定会哭泣,而且是痛彻心扉地哭泣。因为这样的哭泣在心里淌血。但是,我又坚信,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中华文明再也不会出现残缺和断裂了。相反,它将会延续与传承到久远,以至地老天荒……

西安碑林的碑石中篆、隶、楷、行、草等几大字体具备,精品林立、名家荟萃。收藏自汉代至今的各类碑石、墓志3000余件,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座艺术宝库。徜徉于西安碑林,不仅使我感受到书法与石刻的无穷魅力,还能使我深切地体会到中华文明与华夏文化的超凡气息,这样的魅力与气息能让我身心沉醉。虽然,西安碑林只是中华文明和华夏文化的一处遗迹与缩影,可就是这种微小的文明现场,它一次又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内心的每一个神经和细胞,使我不由自主地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加强烈地欣赏与景仰。

对于有些事物来说,是不分大小或多少的,文明尤是。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以小见大”、“聚少成多”。想想,这些特质,可能才是文明真正的魅力所在吧。

思绪到这里,也该收收了,也该停驻了。时间不早了,回吧!

赵潇-长安行者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52895/

碑林情思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