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文化生态建设问题的思考

2015-05-03 20:26 作者:月下佳人醉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感动,这种感动不是别的,而是因为给了我很多的共鸣。所以,我就心中这份共鸣来写一写自己的一些思考。

李克强总理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是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两次愿意把“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明年还会继续。

总理的这句话我看了很多遍,也听了很多的遍,每一遍都收获了不一样的心境。也许,在我的眼里,我更承认他是我过去的一位语文老师。也许吧,在我看来,总理是一个非常有人文思想的人。

从总理的讲话我又想到了习总书记关于自己读书经历的一些讲话。听完之后,反复回味,不禁欣喜若狂。我认为,书之人,一定会跳出一种狭隘的观念,爱书的民族一定会是一个有思想的民族。

转念一想,政府为什么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呢?为什么习总书记要大谈读书经历呢?

想了好久之后,我觉得那是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问题的存在,所以才要提出来。只有提出来了,才能解决。对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所以我想就这个两会热点来结合自身,从东西方角度对于文化以及精神文明构建方面写一些自己的见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坦白的来讲,虽然作为一名教育者,但我自身的学识还是有限的,虽然看了一些关于探究文化的文章,但那些归根到底都是百家争鸣,从宏观到具体入微,可谓是包罗万象。因而,我无法从中选择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权威解释。如若从偏袒的角度开始,那我倒是原意从余秋先生的文章来发掘一些关于中西方对于精神价值的认知与理解,虽然这样做有点显得小家子之气,但仔细想想,可能也不无道理。

余秋雨先生在其文章《何谓文化》一文中对于文化做出了他自己的定义,很深入我心。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他通过积累和引导,创造集体人格。”

这种定义究竟是否正确,还需要长时期的历史对它进行评定,我们暂且不用去考虑。但是,不管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创造集体性的人格确实是“文化”一词所必须应该承担的责任。其实,不管如何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文化并没有辜负我们对它的期望,也一直都在发挥着它作用,只不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受各种方面的制约,其文化实质肯定会不尽相同,因而它所塑造的集体性人格也一定是有差异的。所以,我认为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定要从各自区域的集体性人格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而,我觉得实践对于对于集体性人格的认知是至关重要的,绝对不能道听途说,也不能肆意的猜测。然而,就集体人格而言,纵使是一个看遍了人世间的大是大非,大起大落的人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论。众所周知,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上升到国家民族也是如此,所以也就没有了孰是孰非,谁对谁错的划分了。

总而言之,对于集体人格的探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我也只能从我所熟知的角度去进行评判,但愿我所读到的,看到的,以及听到的东西能够为我们的集体人格,为我们的文化增加一份微不足道力量。

西塞罗曾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那么如此说来,心中没有书籍的人岂不是更没有灵魂了吗?我想说,没有灵魂,恐怕是也要被我言中了,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对于书籍,对于文学的不屑一顾人,他们大多忙于整日的享乐,忙于整日的碌碌无为。因而,我想重申的是,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灾难,我们的集体人格也在走下坡路。而且,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城市可以说是集体人格重要的承载力,他的健康数值毫无疑问的决定着集体人格的高贵程度。鲁宾斯坦说,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但是,上海的书店却慢慢的走上了消亡之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在我看来这座大城市并没有让我觉得它有多么的美好,起码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我曾去过三次上海,最近一次去完全是为了买书而去。我以为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一定会有我所钟情的书店和书籍的。可是呢,虽然寻访二十余家书店,但只是在一个即将倒闭的小旧书摊和小书店里找到了能够满足自己的东西。

在上海的福州路,一条街的书店我全都逛了一遍,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千遍一律,毫无新意的摆设。这并不是我的期望太高了,而是我真的无法想象在上海最繁华的文化地带,看到的却是为了清仓处理而论斤贩卖的书籍和用粗俗的动感音乐来招揽顾客的营销方式。即使如此,仍旧是门庭冷落,毫无生气,然而呢就在它对面不远的手机店却是爆满了人群。那时我一个劲问自己,这是打着文化名片的上海吗?

繁华背后的冷淡,究竟是不是意味着文化的低迷,集体人格的下降呢?这个问题一时间还不能轻易的定下结论,仍然需要多方面的探究和验证。

读过《威尼斯商人》这本书的人想必都会不免的赞叹一下犹太民族的智慧吧,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发出赞叹呢?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上面说的是以色列国家不光是城市,每个村镇都有陈设典雅的图书馆和阅览室。试想一下我们的国家,究竟有多少个村子能有自己的图书馆呢?就算发达的一线城市有街道图书馆,也很少能够看到青年人的身影,这也并非是我胡编乱造,而是我在上海浦东的一座街道图书馆里亲身见到的。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在松江区的程十发纪念馆,我去过四次,虽然是免费开放,但即使是在假期我也从未看到过有超过四个人的参观者。然而,西方的有些游客却可以在一幅画下面整整看上好几个小时。

文化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一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原生态的东西,他需要人们发自肺腑的去热爱,去继承,去创造。总之,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间普及爱和善良,给人的心灵带来去一份宁静。不管是国外的文化,还是我们的文化,都有好的一面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我们只有进行比较才能相互借鉴,得到一些能都提升自己的东西。

溺爱成不了才,老是拿一些过去的成就硬往自己的脸上添彩也只不过是一天的化妆罢了,我们需要的是挖掘我们民族几千来最为精华的部分,用那些东西来提升自身的内涵。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明白气质不是体现在表面上的,而在于存在身体中的那颗不甘平庸的内心。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白我们究竟欠缺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提升集体人格所必要的手段。

读书,其实是对于的文化的一种最好的传承。书籍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如果不读书又怎么能说自己的是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呢?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一届政府是非常有远见的。而且,愿意承认我们国家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们民族当中所存在一些缺陷。如果,我们不正坦诚的认知自己的话,那就是一种自我的麻痹。如果国民精神上遭到了麻痹,思想上充满了不思进取,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又怎么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呢?

一百多年前的尼采写下,“现代生活就像一道激流,人们拿着表思考,吃饭时看着报纸,行色匆匆地穿过闹事;人们不复思考,也害怕沉思,不再有内心的生活,羞于安静,一旦静下来几乎要起良心的责备。勤劳——也就是拼命的挣钱和花钱——成了唯一的美德。”试想一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甚至连拿起报纸的勇气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块冰冷的智能手机。

我敢肯定的说,就大多数而言一个人的手机越智能,那么他的精神世界也就越贫乏。也许他在物质上是富足的,可是精神上确是一无所有的。这样说来,他还有有什么理由来同情或者嘲笑乞丐呢?

其实写了这么多,我只是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都能够明白塑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性人格的重要性,都能够理解比较与创造对于文化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总之,我就是希望大家都能读更多的书,创造出更多的能够体现精神文明价值的作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也要继续响应李克强总理的号召,继续做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要激励我的学生们读更多永恒的书籍。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52352/

关于文化生态建设问题的思考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