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道上的"天灯树"

2015-04-20 08:10 作者:范风永存  | 2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严州的建德与婺州的兰溪交界处,有下徐、庄头、姜山、西坞四个自然村,俗称“四散里”。姜山在十二尖的半山腰,西坞在尖坞山脚的一条山垅里,严婺古道贯穿天雷尖对面的下徐与白岩尖山脚的庄头两村。

严婺古道是旧时的官道,每天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加上四散里地处大山,林木资源丰富,那时造房子都用得上木头,兰溪的甘溪、女埠、黄店一带的人家都来四散里采购,另外四散里的柴火、毛竹甚至耕牛吃的甘茫打草绳用的麻衣草都是兰溪西乡一带农户的抢手货。采购的客商、赚饭脚钱的本地挑夫给本来就热闹的严婺古道增色不少,我小时候就经常看见过有成群的牛羊路过。

岁月斗转星移,曾经辉煌的严婺古道如今落寂了,古道上许多标志性的一些建筑,古庙、瓦窑、殿宇、神坛、古桥、天灯树----随着年代的久远倒得倒,塌得塌,现在已不复存在徒有虚名了,而每个古迹几百年来都曾发生过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些也只能听年长者说说,识点字的人再不记点什么,也许仅知的一点线索也快行将入木。

古道上有一“天灯树”,位于下徐村旧碾房后面的农田里,小桥头边,发源于村后长牙尖、大柴坞的溪流在“天灯树”旁的小溪中流淌。天灯树为一高大的杉木,犹如一旗杆。下面由一石雕精美古朴的方石固定,中间有一圆形石孔便于杉木插入,上面悬一对大红的灯笼,照得路面亮堂,就似今日的路灯,因悬挂灯笼位置较高所以叫“天灯”。天灯虽亮度不大但在茫茫色中特别的醒目,犹如大海中的航标,告知来去匆匆的过路客 :这里有一村庄,是歇息、投宿也或讨口水喝。要知道山里人虽不富裕,但对待客人的心是真诚的,这里不是驿站,没有饭店,没有旅店,但只要你需要,不嫌弃,山里的苞萝糊配腌萝卜是不收钱的,尽管山里人很缺钱很需要钱。在大冷的天如果你不在乎垫着稻草盖着鬃衣那就将就着过一晚吧,当然是免费的。假如你客气地问一声为什么不要钱,山里人会告诉你:“天灯”招来的都是客,大家互不相识想见就是一种缘份。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也许从此天各一方,但山里人的善举会成为过路客一辈子难以磨灭的记忆

悬挂“天灯”的蜡烛是下徐村的农户每家轮流供的,天刚蒙黑,这家人最要紧的便是带着蜡烛“霉头纸 ” 去天灯树脚点“天灯”。早时候没有火柴,更不可能有打火机,用拜祖先用的烧纸卷成卷叫“霉头纸”,在炭火中引着后吹灭形成哑火,点蜡烛时用嘴巴对着“佛”的一声就能吹着火。蜡烛装上灯笼,用绳索升在高处 , “天灯 ” 高高挂起。

一对小小的蜡烛,对于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家来说有时也是不容易的,蜡烛在平时是绝对舍不得用的,蜡烛拿来照明简直太奢侈了,蜡烛是上坟祭祖、过年及婚礼时才用的。平常都点桐油、豆油灯,且不到大黑不会点 灯,灯芯用当地的植物抽取茎内的棉状体叫“灯草芯”,家里点上了灯室内也不会太亮,隐隐约约的像个萤火虫 ,最多也只能说明这户人家家里有人。勤快一点的人会到老松树的结疤处掏一些松明回来,这种松明带有很多的油脂,别看它不干点火就着且很亮堂,缺点就是黑烟太大,所以一般的人家不用,当引火柴使。(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下徐的“天灯”不知始于猴年马月,据老辈传言反正就是很早很早,“天灯”是整个村子的脸面,假如有一天“天灯”没亮,这对于村里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是对村庄的一种侮辱,试想一个有人居住的村庄怎可没了“天灯”,那是多么的不吉利,晦气的事情。因此,点“天灯”是每户人家马虎不得的事,即使没忘记,点晚了也会遭全村人的白眼。家里揭不开锅,喝不上粥,穿不上衣,但点“天灯”的蜡烛还是少不了的,去别人家借,去小店里赊,那是你的事,不能怪人家无情,这是村里祖辈立下的规矩。

后来民国了,有了洋油,农户家里的灯亮了许多,普通人家用洋铁皮敲得洋油灯,有钱人家用上了玻璃罩的风罩灯,而始终没有改变的还是村口那高高的“天灯”。

“天灯”的熄灭始于五十年代初,流传了几百年的“天灯”自此划上了休止号。高高的天灯树,树上两只大红的灯笼在寂静的夜色中,在和煦的夜风中摇曳着,闪着柔和亲切的光芒,这一切停留在八九十岁至今尚健在的老人的脑海中,也活跃在我们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想象中。

别了!曾经的严婺古道。别了!古道上的天灯树和那高高悬挂的“天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48818/

古道上的"天灯树"的评论 (共 2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