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足迹(四十九)

2015-04-18 07:21 作者:红叶  | 2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第四十九章

张伟清楚地知道, 一批又一批的民办老师,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转为公办教师了,其中有通过考试成绩的、有通过进修大专以上文凭的,也有通过获得市以上奖励的。总之再这样无所事事下去,只能会坐等待毙,民办老师就要永远的当下去。当然当民师也不是一件羞耻的事,但是,民师为人所瞧不起,社会地位低下、工资待遇低不说,随着社会的进步,民师总有一天将会退出历史舞台,“民师”也将成为历史的名词!到了那个时候,也就等于自己在教育战线白干了半辈子!

张伟对自己做了一番认真地分析:凭文化考试,自己的数学一无基础,二无时间自学,考试分数一时半刻拿不上去,没辙;凭荣誉直转,要看当年的政策,不保险;唯一的出路是发挥自己的长处,自修语文专科。

于是他一边扎实工作,一边刻苦的自学,终于用两年多的时间,自学完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十多门课程,拿到了专科毕业证书。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套教育教学的方法。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专业对口、教法得当的教师队伍,在后来的几年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花大气力抓了“两证一评聘”工作。

所谓“两证一评聘”,就是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教材教法合格证”和“专业合格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职称评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具体地说,“教材教法合格”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当时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情况,把主科进行分科划段,比如小学就分了语文科和数学科,再将每科分成高中低三段,所有在岗的任课教师,根据本人的实际,自主选科选段进行复习,然后参加全市的统一考试,旨在检验、促进教师熟悉自己任教科段的教材,掌握教法。凡考试合格的教师,便发给此证。

“专业合格证”则不相同,它包含的内容分必考和选考两项,相当于“2+1”的形式。必考科有“教育学和心理学”及语文、数学某一科;选考科是在历史、地理等科目中任选一科。

拿到了“双证”的就是“合格教师”,就可以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否则,免谈,要等来年重新考试。如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未取得两证,只能劝请辞退。

张伟很顺利地拿到了两证,自然就有资格参加职称评定了。

八十年代最后一年,也是全市在民办教师中进行职称评定的第一年。

职称评定工作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指标下放到乡(镇),镇教育组由负责师训工作的同志具体负责。为了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好,镇教育组首先成立职称评定小组,成员有各片管小学的大校长,中小学校长代表,教师代表组成,张伟也在其中。接着学习文件,理解内容、明确目标,掌握方法,然后根据职称评定的细则,对全镇具备评聘资格的教师逐一审核,将其分为一、二、三级。

难度最大的要数审定小学高级职称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高职称,与中学一级等同,都属中级职称。符合该条件的人数较多,指标又少,为做到公平、公正,职评小组成员只得将符合小高条件教师的资料,一一审核对比,优中选优。从中确定了二十名教师,这二十名教师,是全镇三百多名民办教师中的佼佼者,作为首批小学高级教师进行公示。

张伟本人的教学成绩出色,除了年年受到镇级表彰外,还有三张县、市级奖状,独占了鳌头,被一致通过,获得了首批由“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颁发的“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几年的联产到劳责任制的施行,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仅曾店村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就相当于改革开放前的好几倍,老百姓的温饱已不再担心了。

在全民奔小康的大背景下,官垱镇曾店村积极为农民寻找致富之路,他们认真学习外地经验,结合本村的实际,号召家家户户在自家房前屋后挖鱼池、栽果树,人们美其名曰的称之为“栽摇钱树、挖聚宝盆”。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村里也出台了一些优惠的政策,比如挖鱼池占用了责任田的,可以减去相应的承包面积,未占责任田的,每个鱼池补助五十元的推土机费等。

王文家带头示范,全村家家户户都跟着行动起来。

村里在学校前面的水库边上推了几个大鱼池,用来搞孵化,孵化出来的鱼苗一部分放进旁边的水库里,剩下的部分卖给需要鱼苗的村民们。

张伟家也随着大流,先后请来挖机,在门前挖了两个一百平米左右的鱼塘。并且把挖鱼塘推上来的土,整平展,在上面种上了柑橘树,树下种上了蔬菜。

鱼苗的放养是很讲究的,不能单纯的放养某一种或某两种鱼苗,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仅有的养殖空间。鱼塘中必须上层、中层、底层鱼都兼顾,草鱼、鲢子鱼、鲫鱼或者黄姑鱼具有。草鱼吃草,所排出的粪便产生的生物,可供鲢子鱼食用,鲫鱼、黄姑鱼和柴鱼属底层鱼,可清理鲢子鱼的排泄物,净化水质。这样放养,即可以减少喂养成本,又能提高鱼塘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的鱼产量。

张伟养的鱼,完全是供自己食用,因此,是不上肥的。因为只那么大的水面,所以他放养的鱼不多,密度不大。鱼塘的四面有水草,可供草鱼吃,屋檐沟流来的肥水,是鲢子鱼的美食,养出来的鱼肉肥、味美。

张伟很会排算,鱼塘除了养鱼,还在里头种莲藕,养菱角。两个鱼塘一年干一个,除了平时捕几条打打牙祭,每年年底干塘时,可弄个百多斤鲜鱼。这些鱼大小、品种都兼顾,蒸、煮、煎、炸……的鱼都有,不用上街买,年关也很丰富。

几年后,鱼塘边上栽的柑橘树也挂了果。橘子熟了,一个个黄澄澄的,挂满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摘下一个,剥开果皮,取一瓣,放进嘴里,甜津津的。

凤英和孩子们把橘子摘下来,一部分送给左邻右舍,让他们品尝丰收的果实,分享丰收的喜悦;一部分包装后储存,想吃的时候,便去拿出几个。存放后的橘子糖分更多,口感更好,可以一直保存到来年的初

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乡镇后备干部的储藏凸显不足。为防止在新老干部更迭时,出现岗位断层空缺,市委组织部经过研究,报请市党委、省组织部批准,决定从农村符合“四化”标准的基层干部中挑选一批,通过文化考试和政治审查合格后,充实乡镇干部队伍。

官垱镇连续两年就先后有四五名高中毕业、三十五岁以内、有五年以上农村工作经验的村支部书记或者是村长,选拔合格后,到镇委、镇政府机关任职。也有一些年龄较大、学历不达标,而又在村里担任主要领导多年,很有工作能力的同志,被调到乡镇企业负责。

这样一来,镇党委书记、镇长就直接掌握着村干部的“生死”大权,一时间书记、镇长便成了众人敬仰的香饽饽。

党委书记杨风波,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个“老色鬼”。在他的生活圈子内,凡是有几份姿色的女性,他都要千方百计的弄到手。据说全镇村村都有他的情人,他每到一处,都专门有女人伺候。为此,领导找他谈过,可他就是改不了。他的妻子拿他没办法,曾经剃掉头发要去当尼姑。

从村里调到镇里,不论待遇高低、权力大小,起码来说离开了最基层,离开了与农民的直接接触,是提升了,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因此,好多村支部书记和村长,想方设法地削减脑袋公关,往镇里调。有的人的手段更为卑鄙,甚至竟不惜将自己的老婆也拱手奉献出来,供他人享用。镇文化站站长就是一个最突出的典型。镇文化站长让妻,党委书记也够意思,在他的任期之内,竟将文化站长由一个背米袋的,转成了吃皇粮的国家干部,还干上了副镇长!

王文擅长公关这一手,也被调到镇里,在镇居委会担任治保工作。不久,他便举家搬到镇上,借居在居委会里。凤珍成天玩耍,王文就在居委会上班,日子过得还很潇洒。

按照居委会的分工,治保主任工作也涉及到一些收钱项目,如户籍管理、户籍的转进转出、身份证办理、外出务工时出具证明等。谁知道,王文收了钱,并没有及时的上缴,有的甚至连事也没帮人家办成。时间一长,群众反响很大,有好多当事者甚至要揍他的人。王文无处藏身,只得远走他乡,到了广东,好多年都不敢回家!

一个经受过解放军大学校的锻炼、有着近二十余年的党龄、在村级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的农村干部,忘记了入党时的誓言,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在人前人后的承诺,忘记了……为了这一点点的蝇头小利,竟不辞而别,毁了一世的英名,成了千夫之指!真是可悲、可叹、又可惜!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48551/

足迹(四十九)的评论 (共 2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