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中的微言大义琢公闲云

2015-04-16 19:30 作者:琢公 闲云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道德经》中的微言大义

琢公闲云

微言大义四字,最早用于秋笔法释义,正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此日不觉以此为名,旨在阐释自己对五千言经典所蕴含的须弥山座的大意的愚见。

《道德经》观妙章第一讲中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一个道字统领本经,凡五千言,处处都是这个道字。五千言解一道字,过多亦过少也。何者其言,请观下文阐说据也。

道,这一个字,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虚空之间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根源。因此人类是难以亦是不能使用语言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的。可是世人却偏偏喜欢以语言文字去表述这个道,而且说得很多很多。世人所言,只是口头的道而已,因为这个道如果是可以讲出来,或是形容出来,就不在是原本真正的道了,更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因此有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概此意乎!

同样观妙章中有“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易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一切尽在不言中。万物的本源是没有名字的,可是没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名字。一旦到了,宇宙万物变成有形体,可以看得出来,又可以摸得到的时候,人类就会给它立个名字,可是,这只是人类的巧立名目而已。因为万物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因此这个名字也就跟着变化。故有此说,没有名号及没有名称的东西才是天地之间的原始,而称呼与名字正是万物的母亲。进而,清清静静以观得一切万物的本来面目,充满欲望的心灵看到的只是万物的外表罢了。再则,两种心境得两种见解,正是“同谓之玄”的微言大义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观徼章中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正是今天哲学中所说的相对论而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闻相和,前后相随。”简单讲来,当你发现对面是一位老者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你毕竟是一位年龄低于其岁数的人。只有在比较中才有了优胜劣汰,才形成了自古至今的种种不同和这翻滚的热浪红尘。常常因这种见解,我们才有了困境中的积极和骄傲时的劝诫。换一个角度再来通俗而讲,一切都是相对公平的。正如语言上的差异,当你听不懂他方的方言时,他也毕竟在大多数条件下听不懂你的语言。忽然想来,白鹿原上正是以“先后”来代替了“妯娌”而成为当地人古朴的韵味。细细琢磨,妯娌正是兄弟的媳妇的互称,按照传统,兄长的媳妇先到家,弟弟的媳妇后到家,因此先后相分,而成当地方言,其根源于此吧。从一切相对中行中庸之道,因而“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盈章中宣讲道的功用时,又见微言大义。仅仅“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十二个字,其中的人生哲理可谓言之无穷焉。细细讲来,道体虽然像虚空一样的渺茫,然而它所产生的能量,却能让万物,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道体深厚博大的样子,不正是万物的宗主吗?因此它的本性是虚无弥漫的,决不锋芒显露,这就是它没有争强好胜的斗心。而且它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它更有解脱纷扰的宽宏大量。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尘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清净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喧闹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见它的妙用是如此的广大又变化无穷。因而,我们只能说道体是存在的,是不可见的,更是捉摸不透的。而这个道理,道德天尊在《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中有“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同样如是说乎。

以上简据三个方面说明道的深蕴,正乃惟道独尊,大道之义,道之大义也。然道法自然,大道中所体现的便是善德,正所谓,尊道贵德,其旨意尤乎?五千言中大德大义皆处处显见也。

无私章第七讲以“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来教诲我们后人处无为之事,行中庸之道。往往不用心的作为便是应有的成功,而费尽心机的挣扎只会使得其反而已。想想看来,天地以不自己生长自己而生长万物,不为自己而为别人,以致长生。古往今来的圣人效法天地,他们也将自己的事放在后面,将别人的事放在前面,可是他们的灵性,却在别人之上。因为他们虽然将自己置之度外,但是他们的真我反而永远长久存在。因此圣人他们没有私心却成就了伟大。

同样若水章第八讲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处世哲理。为什么以水为上善?第一,水的善德在于利益万物,滋润万物,也不去争名争利争功争大。第二,水处在众人所厌恶又卑下的地方,岂不正是道的作为?第三,水无能居住何地,都能随处而安,真静自守。第四,水的善德渊深至极,难以测量。不仅沉静自功,并且和合万物之用。第五,水施予万物,皆出自于仁之心,便是其仁慈之处。第六,水本无言,可无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适时来去,便是水的信用。第七,水的滋润万物,正比处理政治一样,遇热升华露,多余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不正是水善于处理政治的体现吗?第八,水在行事方面,又能尽其所长,如行舟渡筏,滋润万物,煮饭烧菜洗衣等等无不是水的善能。第九,水的举动合乎自然,遇圆成圆,遇方成方,氤氲下雨,晴天升华。种此等等,皆是水的善德。人们如果习就水的不违背天时行事,不妄作,不妄为,不妄言,便可以圣人自称矣。

《道德经》著道大德,然修道难易又岂明乎?“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宣德。”于玄德章中向世人阐述了修道的种种。修道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困难,因为人心一外驰,魂魄便相离,那么人们能够保持神不外游,意不散乱吗?人类又如何能够专守先天的元气,如婴儿赤子般保全天真柔和之本性。因此道家的存思守正可谓难之又难矣。人类如何洗除贪执之心,自净其意,使心灵澄澈而毫无瑕疵,人类又如何在爱国爱民处理国政之时,保持一种天真博爱自然无为之心?所谓心者,乃一身之主,那么在喜怒哀乐出入动静之时,我们又是不是经常守住安静柔弱呢?我们还必须要学习的便是,在真相揭晓之日,依然不以自矜而守正无为。种种道理,正是我们要学习天地一般的本朴自然。天地生育万物,从不仗势才能,长养万物,亦不自封主帅。正所谓,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像天地这种作为,便可称为最深最厚最高最远,更难以立名的德行了。

其实,简单讲来,一切最原始的,便是大道;一切为之而不改变最原始的,便是行大道;一切从最原始中获得的有益于这个世界的,便是大德。道篇第二十五讲混成章中阐述了道的本来面目,其原文如此“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玄门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直至整个四生六道等等之说,而这个太极正是圣人们所传说的道。道的真实面目本来就是无名的,但是我们相信它是一个大物体,一个混成物,也即是鸿蒙未判时前,天地未分之时的无极,亦即所称太极。它在天地未分之前,就有了,所以是先天地而生。它无声无形,超然于万物之上,更是亘古不变的。它又周行天下,循环不息,万物依靠它而生生不息,因而称之为万物的母亲,又取名为道。道者,乃天地万物之母,无为而为,正乃大道,亦即道法自然。如此讲来,一切最原始的,便称之为道。

道者,自然之始,亦天地之行,故观天地得大道之义。成大章第三十四讲中宣讲天地的胸襟,“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欲小。万物归之,而不为主,可名欲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尽管天地之间博大的能源使得万物依赖其生长,然其从不推辞,而且天地在滋润万物与培养万物之后,即使成功,其亦不争功争名争利,甚至于以博爱的心去养育万物,做万物之父母,却从不居功自傲。作虚空之大,为本真之体,行无为之道,即为大道。说到道的玄妙时,大象章第三十五讲有,“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简单讲来,唯道者,弥漫虚空,淡泊无味,不可看之,不可闻之,却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乃大玄妙也。由此,我又感慨有无色空的大道。确实,无即是有,有即是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道之玄妙不可言也,何者,言即失之本真矣。然大道在上,吾等下民有幸受之灵意,一喜也。处厚章第三十八讲之主旨,道德为上,仁义次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真正有道有能的人士,是不需要向外显摆的,而往往凭靠宣扬而著称的人士绝不可能是大道者。无难章第六十三讲宣讲圣人的处事方法,“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其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圣人处事,为大公无私而处事;圣人行事,为虚无为怀而行事;圣人品味,为淡泊无味而品味。因而圣人面对每一件事情,事事戒慎自己,时时反省自己,故而天下无难事矣。化道之玄妙,行教之不言,为事之无为,于大道中得大义大德大道。这正是圣人给我们的告示也。

于大道中得大德,正是我们作为有知体的修仙至道。首先,让我们先看看那些德性深厚的人,正如含德章第五十五讲所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牦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让我们看看那些天真无邪的婴儿,因为他们正是无知无识,顺其自然。因而毒虫蛰他时,猛兽伤害他时,野鸟扑抓他时,他都不怕,因为他的本真自然,他无害人之心,自然无有惧怕之意。心灵中纯然物我两意,那里会去顾忌,毒虫之蛰,猛兽之害,以及野鸟的扑抓呢?更自然的来讲,婴儿筋骨柔弱,自然不懂男女之间的情欲,更不晓雌雄之间的交合,可是他的真阳之物,却能经常勃起,只有一个原因,真精至极。所谓精满自缢,那是后话了。再有,婴儿整日号哭,声音却不嘶哑,因为他保全了太和之气,可谓真常之道者。而后世的我们,身染淤泥,受物欲横流之熏,因而我们欲心动而神乱,嗔心动而气耗,情欲动而精散,精气神受损,自然我们不能返回先天真常之道。又思觅一处,玄门奥妙胎息气功处之玄妙亦在此处乎。其实讲来,那便是回归纯朴,正如玄德章第六十五讲所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朋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因此,常常说鹤发童年,回归本真者,即为大得道者。故当玄妙德性发挥到更深更远的时候,在外表看来似乎与世俗的轨道相反时,这才正是使人民更归于淳朴和谐的妙境。因此,用是否回归纯朴来检验你的所作所为再恰当不过了。

最后,从道贵章第五十六讲中看看悟道的人的修行大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真正悟到道的人,心与道合,可是却难以用言语表达,就像释迦摩尼本师佛所说,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达摩祖师亦所说,达摩东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可见道是如何的微妙了。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言语,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可谓大悟者矣。有道者,了七情,断六欲,而成至圣。大得道者,欲近乎,其难也,因为其心同虚空,不染情欲。欲远乎,其难也,因为其慈悲为怀,身拥至德。因此,外在的形象,以及褒贬毁誉,都不能打动他本心的自在,因而这便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了。

什么是道,吃喝拉撒便是道。什么是德,回归本朴乃大德。正所谓,仙人桥上得逍遥,上得逍遥瑞气飘。瑞气飘香花结果,香花结果仙人桥。今生既化人形,得闻正法,乃吾大德,故而正己及人,传承大道,吾之重任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48247/

《道德经》中的微言大义琢公闲云的评论 (共 15 条)

  • 春暖花开
  • 荷塘月色
  • 雨袂独舞
  • 心静如水
  • 雪灵
  • 晓晓
  • 我本豺狼
  • 小虎涛
  • 红彤彤的曙光
  • 醉成记忆
  • 虚妄的伊
    虚妄的伊 审核通过并说 道,这一个字,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虚空之间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根源。因此人类是难以亦是不能使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的。可是世人却偏偏喜欢以语言文字去表述这个道,而且说得很多很多。世人所言,只是口头的道而已,因为这个道如果是可以讲出来,或是形容出来,就不在是原本真正的道了,更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因此有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概此意乎!
  • 丫丫

    丫丫欣赏佳作,喜欢,赞!!

    赞(0)回复
  • 晓晓

    晓晓标题请不要标注作者姓名。

    赞(0)回复
  • 琢公 闲云

    琢公 闲云回复@丫丫:谢谢,一块加油啊

    赞(0)回复
  • 琢公 闲云

    琢公 闲云回复@晓晓:为什么?以后会注意的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