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追忆平凡的大伯

2015-03-20 16:13 作者:夤夜满月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转眼大伯已去世二十年了,二十年他就像一颗小草,枯朽后融入了泥土,回归了自然,极少有人记得他。

大伯是一个忠厚、老实、善良又有着自己行为准则的人,一生平凡沉静,坎坷迭宕。因从小家里穷,没有进过校门,他不识几个字,使自己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刚解放他就参加了土改工作,积极上进,后来还担任了基层单位的领导,但最终没有享受到干部待遇;他一生有过几次婚姻,却没有留下一男半女……

1949年解放,大伯才20多岁,是位血气方刚的青年,由于家庭成份好,自己品行端正,被土改工作队的领导看中,吸纳为工作队员。参加土改工作后,他工作积极,不怕吃苦,任劳任怨,处处带头,深得土改领导干部的器重,不久,被作为骨干分子派往修水县进行土改工作,一去就是三年时间。三年时间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土改工作,积极宣传落实党的土改政策,扎扎细致地做好工作,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很有成效,得到了组织的肯定。回乡后,组织上根据他的出色表现,委任他担任合作信用社主任。信用社是一个同金钱打交道的单位,进进出出的是现金,来来往往的是账目,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干得得心应手。大伯干了一段时间感到有很大的压力,担心自己文化低误了工作,造成公家的损失,便主动向组织上多次提出辞请。组织上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又将他按排到社办综合厂担任不需要什么文化的管理生产的副厂长。在副厂长位置上干了多长时间,没有听别人说过,伯父也没有提起过。到我记事起他已经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极为平凡。总之,大伯的“官”是越做越小,待遇越来越差,直到最后成为了一个被人们“遗忘”的人。他做过榨油工人、机米工人、做面工人,直到退休。退休后拿着一份薄薄的退休工资过着清贫的生活

大伯在婚姻上也是极不顺当的。前几次婚姻是听别人说的,我没见过。最后一次娶现在的大妈,我已经记得清事了。这次婚姻起初颇费周折。大伯那时快50了,大妈的年龄同他相仿,是属于那个年代“下放”一族的,身边带了三个孩子,最小的只有10岁。家里父母和族人知道这件事后都持反对意见,原因是担心他组成家庭后,帮别人养一家子人,身上的担子会很重,会吃很多苦,可能还会受气。当然,这就是换了任何人面对这样的事情也会有这种顾虑和担心的。可能大伯事前作了一番了解,也经过了再三考虑,他对这门亲事很满意,为了打消亲人的顾虑,他来到家中坦露了自己的想法,讲述了一番婚姻就意味着付出的道理,要求家里人给予支持、理解。得知他执着的态度后,家人和族人不再反对这门亲事了。没过多久,大伯没有惊动亲朋,没有摆席设宴,悄无声息地把大妈娶到他事先作了简单布置的三间草房里,同时接来的还有大妈的三个没成年的孩子,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那时大伯已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收入也不高,每月只有三十几元的工资收入。一下子组成了几口人的大家庭,收入明显入不敷出,日子过得很紧巴。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大伯除了上班之外还找些其他的事做,增加些收入,补贴家用。因此,他常常起早摸黑,废寝忘食,额外付出了不少艰辛的劳动,吃了不少的苦,但他任劳任怨,从不吭声。大伯秉性一贯宽厚、仁慈、善良,视继儿女们如已出,将无私的父倾注在他们身上。他从不责骂继儿女,也不让他们干重活,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吃饱穿暖,让他们享受到温暖的父爱。他和大妈也恩爱,不象半途夫妻。他很尊重大妈,不让她吃苦、受气,尽量使她过得开心,用一个男人的肩膀为她遮风挡。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大伯成家后,肩上的担子重了,到我家来的次数没有过去多了,族里的大妈大婶们聚在一起对他有些微词:“现在结婚怕老婆了,亲人都不敢来看了。”,“嫡亲的侄儿侄女不照顾,帮别人养一家子人,真不晓得亲疏,到头来会吃苦的。”这些闲言碎语对大伯多有误会,也有失偏颇,传到大伯耳朵里后,他也不生气,一笑了之。其实,大伯是个知暖知热、有情有义,爱憎分明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记得小的时候到大伯工作的地方去玩时,他有空就带我到小店买些水果糖之类的零食给我吃,偶尔在他那儿吃饭,他都要想办法买点荤菜,让我打打牙祭,像父亲一样疼爱我。对我们兄弟姊妹都是这样,将浓浓的爱倾注于我们身上。不过他做事的原则性极强,在一些事情的做法上,说出来不被常人所理解。有一年过端午节,父母为让我们小孩过一个快乐的节日,并能炸些麻花、馓子之类的食品给我们兄弟姊妹享受,向大伯提出了到他的作坊买些面粉的要求。因为面粉那时是紧俏货,农村户口到粮站是购买不到的。大伯答应了。第二天我到他所负责的面条加工厂交了钱,开了发票,到大伯工作的作坊称面粉。大伯一个人在作坊,他接过发票,按开票的数字给称了三斤面粉,而且秤是极平的,不带半点“笑脸”。他边秤边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说道:“公家的东西,不能多给,是多少秤多少。”到了家母亲复了秤,不多不少,整整三斤。母亲只是感叹地说了一句:“你大伯做事真地是认真,公私分明,铁面无私,一点不假。”还有一次到他管理的作坊买几斤食用油,也是类似的情况。他把公家的东西看得比私人的还重,从不徇私情,那怕是至亲的人也是这样。这虽然说出来不可理喻,不近人情,但这却是大伯一贯的做人准则。往后的日子我们才明白,大伯的铁面无私,不以权谋私是已经流淌在了他血液里的信念,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他一贯坚守的做人准则。除此之外,其实他也是至情至性的人,有着丰富的情感,心中有一份深沉的爱在缓缓流动。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还极平贫穷,温饱都解决不了,对一些时髦的小家电,更是可望不可及。大伯那时单身一人,为了打发孤独的时间,他买了一台收音机,那在当时可是很稀罕的物件,价格不菲,很少家庭买得起。每次大伯拿着收音机到我家来,我们兄弟姊妹都羡慕不已,支着耳朵围着收音机听得不肯离开。大伯看出了我们的心情,没过多长时间,便买来了一台崭新的收音机送给我们,满足了我们的心愿,也让我们享受到的更多的快乐。我哥哥那时在县城读书时,大伯仍是单身,手头还活泛,哥哥隔段时间回家,大伯就三元五元的给些钱他,接济了家里不少,支持了哥哥的学业。我高中毕业后,萌生了去当兵的想法,大伯知道了很是支持,鼓励我去应征入伍,保卫祖国,到部队的大熔炉去煅炼,学本领。他还说我读书时成绩好,勉励我到了部队要好好学习,不要丢了书本,抓住机会参加部队的考试,争取更大的发展,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在大伯的鼓励下我参加了应征,体检、政审顺利过关。当他看到我拿到入伍通知书时,显得格外地高兴,说这是我们家出的第一个解放军,要作为家里的喜事庆贺一番。启程的那天,大伯同父母一样有不舍的情绪,眼里有些湿润。他和家人一道把我送到公社人武部,千叮万咛要求我到部队刻苦训练,加强学习,服从领导,不辜负家人的期望,干出一番成绩。那些发自肺腑的语言,那些殷切的期望,我至今记忆犹新。弟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高中毕业考上了省名牌大学,是村子上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这在当时的农村不是件易事。大伯知道后,有说不出的高兴。他看到弟弟的录取通知书后,脸上深深的皱纹都被喜悦拉平了许多,捧着通知书的手擅抖着,眼里含着幸福的泪水。他捧着录取通知书看了好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弟弟说:“我们家祖祖辈辈没有几个进过学校门,是解放了托党的福,你们才读上了书。你能考上大学我真的特别的高兴,这是你的努力的结果,同时还要感谢党,感谢现在的政策好。”弟弟办升学宴的那天,大伯喝了不少的酒,面红耳赤的,话有些多,第一次在人多的场合有些自豪的语言,表现出家里出了个大学生的欣喜心情。送弟弟到学校去的那天,大伯不顾我们的劝阻,执意要送弟弟,拗不过他,只有由着他。几个小时的旅途颠簸,到校时六十多岁的大伯已是有些疲惫了,但当他看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校区,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教学楼,看到优雅的大学环境,疲惫就消失了不少,脸上有份难掩的兴奋,啧啧地称赞大学气派,学习环境不借。将弟弟安顿好后,他看到弟弟还差些生活日用品,非要自己去买,我们劝也劝不住,只好让他去。若大的校园,他大概找了好几个地方,过了好大一会儿时间,他才气喘嘘嘘、汗流满面地回来,我们看到当时心里为之一酸,深为大伯对侄儿的如山一样的慈爱而感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大伯的人生的道路走得不算平坦,生命也不是很长。他是在一个肃条的秋季去世的,去世时只有七十岁。他没有给后辈留下什么物资财富。临终时他将晚辈叫到床边交待:人生在世应以德为先,以善为本,不能做损人利已的事,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处事要对得起良心,说这才是做人的根本,要求我们切记。

大伯很安祥地走了。他像天边一片极小极素淡的云朵,被太阳的光辉收去了形影,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也没有人看到这朵极小的毫无色彩的云朵曾反射出过微弱的光芒,但我曾深深感受到了,现在这光芒还在我脑海中闪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40410/

追忆平凡的大伯的评论 (共 8 条)

  • 淡了红颜
  • 雪灵
  • 心静如水
  • 荷塘月色
  • 晓晓
  • 孤帆鸢影
  • 清雅
  • 凌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