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远去的茶亭

2015-02-03 00:25 作者:宁超文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作者:宁超文

安化县产茶历史悠久,先有茶,后有县。明嘉靖《安化县志》记载:“惟茶甲诸州县”,“早在汉朝属长沙,时称两梅山,有上梅山和下梅山之称。” 我曾经写过学诗的句子:“一江谓资水,一脉带峰。先有梅山茶,后开县署门。茶甲诸州县,亭开驿路边。从来俊彦士,筚路启山林。”

于郊外野峰间,在僻静荒凉处,旧时,会有一栋木楼或泥砖青瓦屋兀立路中央,道路穿堂而过,这就是安化县或安化、宁乡两县交界处的茶亭。

茶亭是给过客短暂栖身的场所,此已成定论。又查相关文献,茶亭也是陆上送别之所,蕴含依依惜别的情意。柳永《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寒”。茶亭既是“亭”的一种,当具有送别的功能无疑。

茶亭建筑古朴,极少画栋雕梁,均以实用为要。亭内过道两侧备有固定木制长凳,过客或坐或躺,歇息以补充体力。口渴者喝茶,自然无需任何费用。烧茶水者为当地慈善老人,颇为热情。寒冷日,亭内火塘里总是烧着通红的柴火,是暖身的去处。行人遇到风雨,茶亭就是避风港了。

据传,茶亭的兴建,一般都是当地大户人家或为官者捐资,也有乡民投资投力共建。为保证茶亭稳定的收入来源,大多数茶亭有一片独立的山林,有的还拥有不菲的田产,收入全部用于茶亭开销,此为约定俗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建亭风俗很有讲究,相亭是必不可少的,即建亭前择卜亭地和四角定位。其标准:后有所倚,前有所凭,左右完固,地势平夷,四水来潮,亭基滋润。选址一般在岭头,人性地给上坡劳累的行人一份轻松,或建清冽山泉边给人凉爽,或建开阔荒凉处让人避雨。

选定吉日奠基,主事者会动员当地人等投资出力。之后凿柱砌墙,上梁盖瓦,及竣工即启用,通常会敲锣打鼓、舞狮耍龙、燃鞭放炮,或唱戏庆贺。又议定管理事项,推选理事人员,派驻守亭烧茶水者。

有几处茶亭与我的人生经历有关。

大福坪镇区以南约二十公里处的老山坑茶亭。老山坑是沂溪河的一段溪谷,旧时高山峻岭,古木阴森,只露得中间一线的青天,日月正中时分方有光明透下,数公里内无人烟,有野兽声昼不断。清代,当地农民起义领袖黄国旭曾率乡民在此地势险处伏击官兵获胜。那时,我要去安化县第四中学读书,穿一双乡里布鞋或用报废的车轮橡胶做成的皮草鞋,背一袋红薯丝等吃的,从家里起步,走十几里路就到了那茶亭。彼刻,有先行到达的同学在亭内等伴,而每次,我会放下包袱,去喝一两碗煎茶,歇息片刻再走。老山坑茶亭,就是我两年高中路上的盼望。现在茶亭已毁,回忆起来,那是一栋三进六间的泥砖青瓦屋,屋的外墙刷上了石灰,白白的墙壁上有一幅对联曰:“老气横秋,烹茗概叙当前事;山林如画,过客犹萦去后怀”。对联作者已无从查考。

老山坑茶亭以南约十公里处的东山八角庙茶亭。清末,东山出了一个叫宁凤阶的大财主,他在当地修造了青砖青瓦画栋雕梁的私宅,出资修建了双江口、宁家坪等地横跨沂溪河的笨重的石板桥,铺就了磨刀江冲里一条约十公里长的青石板山道。综合《宁氏族谱》等文献推测,八角庙及其茶亭应由宁风阶出资修建或者他在前人已建的基础上维修过。其亭有宁少溪撰对联云:“东至于海,惟禹之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八角庙教书,照例的是走三公里路去上课,路过八角庙茶亭时总会驻足,或听取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意见,或与乡亲闲谈。又,八角庙附近曾建有一尊佛塔,花岗石砌成,其雄姿绝不亚于大福坪三星塔,我童年时也见过,可惜已毁。

位于东山与宁乡县巷子口交界处的沙子坡茶亭。修建年代未考,据传为安化、宁乡两地民众共同出资建成。茶亭建在沙子坡界上,东边是宁乡县,西边是安化县,东西两边均有一条青石板路,两地行人去茶亭均得爬坡而上。山岭上风大,茶亭就只修了一层,也是泥砖青瓦结构。查《安化古今对联选集》,曾有王懋绩撰联:“茶可清心,渴时一滴如甘露;亭堪驻足,歇后千钧类羽毛”。

在此往宁乡方向再走几里路,就到了巷子口境内的南风茶亭。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著作者: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记载:

南风亭则位于巷子口镇通往安化东山要道上,木架结构,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亭名出自舜帝《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民之愠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古亭建在南风塅去东山的山坳上,长10余米,宽4米,过道外侧6个大木柱间设有固定木条凳供人歇息。亭南北走向,又设在坳头关口,每当赤日炎天,人们爬山越岭,酷暑难当,一经进入茶亭,凉风习习,如入仙境,故名南风亭。原亭中设四季设有茶水,免费供路人饮用。南方门额书“南风亭”三字,笔力苍劲雄浑,门联为南风塅清末秀才龚稀星所撰,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的老师李藕苏所书,联云:“南去北来,过客何妨聊坐坐;风和日暖,劝君且莫急忙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宁乡县城学习两年,那时东山至巷子口尚未修通公路,我从家里出发,走十多公里路到巷子口乘车,必经沙子坡茶亭和南风茶亭。后来了解到的情况是,东山至巷子口的那条道路是安化县东部山区通往宁乡县再走长沙、武汉的要道,安化是产茶大县,究其实那是另一条茶马古道。

处于山间僻壤的茶亭是一方地域文化的符号。羁旅栖身,行人暂歇,乡民驻足,无论熟悉陌生,均扶老携幼,谈笑风生。那爽朗揶揄的笑声,给寂静的山水增添了人气。同时,茶亭聚集四面八方的人流,交融各方信息,亦利于一方经济的繁荣。

我曾经重访过与我人生经历有关的茶亭,却无缘再见一廊一柱。那些曾给过我歇脚喘息的茶亭,那些个我心灵的驿站,现在只能在我记忆里寻找了。而在我累了倦了的时刻,曾想蜷缩在茶亭的长凳上,悠闲地睡上一会儿,再喝一碗茶水,会觉得很多的不尽如人意会烟消云散去。

安化县是全国著名的茶乡,有 多年产茶历史, 因产茶而名扬中外。据清同治年间《安化县志》记载,安化黑茶在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年)就被朝庭定为官茶,主宰西北边茶市场。近年来,因黑茶具有明显的降脂、减肥、暖胃等多种保健作用和贮藏时间久、品味佳等特性,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同时,安化县也在努力挖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争取做成独具湘中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黑茶、茶亭、茶文化这三个概念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安化县在建设茶叶生产大县,打造茶文化大县的过程中,是否可以考虑有意识的恢复建设一批茶亭,原生态的茶亭加上茶亭对联、碑文、传说等文化元素,当吻合当代人返璞归真的理念,吸引到当代社会的众多旅游观光者。当然,这样的课题应由专家学者去论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28285/

远去的茶亭的评论 (共 14 条)

  • 孤帆鸢影
  • 心静如水
  • 我本豺狼
  • 老党
  • 读书不求甚解
  • 恨秋声
  • 檀溪。
  • 相心
  • 三角梅
  • 北辰星
    北辰星 审核通过并说 我是一个挺喜欢茶的人 记录频道有专门放《茶 一片树叶的故事》觉得不错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问好作者!
  • 虚妄的伊
    虚妄的伊 推荐阅读并说 茶亭建筑古朴,极少画栋雕梁,均以实用为要。亭内过道两侧备有固定木制长凳,过客或坐或躺,歇息以补充体力。口渴者喝茶,自然无需任何费用。烧茶水者为当地慈善老人,颇为热情。寒冷冬日,亭内火塘里总是烧着通红的柴火,是暖身的去处。行人遇到风雨,茶亭就是避风港了。
  • 南兮钟灵

    南兮钟灵学习并谢谢先生精彩文章!祝好!

    赞(0)回复
  • 严雪东

    严雪东可惜那些经风沐雨,满载别离情的烟雨茶亭了!赞!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