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留在独家村的记忆

2014-11-01 00:25 作者:大山一隅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栋五柱八卦的木瓦屋一户人家孤零零地座落在那里。四周,方圆数十里全是山,葱葱绿绿全是树。

独人独户独家村。那木瓦屋许是有了一点点年纪,屋顶的瓦橼上依稀爬满了青苔,四周的板壁斑白发黄。

十多年前的一个日,我去了一趟独家村。村里住有一个孤老头。当时,我在一个小县城的电视台里当记者,那天,我背上摄像机,上上下下走进独家村采访老人的护林事迹,老头花甲刚出头,身板骨单瘦却很硬朗,在树林里穿行如脚下生风一般,我扛上摄影机跟着老人在树林里捕捉他平时与山相守与树相依与树相伴的点点滴滴,随着他上到山最高处的瞭望台,他指着眼下一望的树林子,说他一天没上这里看一看,晚就睡不安,他指着一棵棵高大参天的松树杉树,说他是一天天看着它们长粗长高的,他说他天生树的命,与树相依与树相伴过日子,他从没病过一次,早晨头,他从瓦屋里走出来,眯起老眼看日头从东边的树林里爬上来,日头当顶的时候,他或走或坐或躺在树林里总是有说不出的快意,傍晚时分,他远望西边的树林子目送日头徐徐落下,或或夏或秋的季节里,一场春,一阵夏雨,一场秋雨落过,树林里湿漉漉的,一夜之间,树林里长出了枞菌、乔巴菌,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些菌子捡回来,燎透晒干或拿新鲜的枞菌下山送山下的家人和寨上乡亲们,谁要上山里来砍树偷树就是要他的命。

老头说,早些年这里是个知青场,十几号年纪轻轻的知青,打着背包,背着行李,走出校门,离开父母,大老远从繁华的城市,一路欢歌笑语来到了这荒山僻野的独家村,就住在这木瓦屋里。老人说:知青崽刚来时一个个细皮白嫩的。当时,老人没老,比起这帮十七、八岁的知青们大不了几岁,长得虎头虎脑的,一身黝黑发亮的肌肤常被这当知青崽们戏称为“非洲大哥”。

在那个年代里,老头还不知道非洲在什么地方,非洲大哥是什么样的人,刚叫时是知青崽当中的一个瘦皮瓜脸的知青崽头一个叫开的,后来,大家都叫开了,初听起来,老人还觉得难听,叫的人叫的次数多了,老头便是嘿嘿地笑爽快地应着,知青崽们叫着喊着,老头一听怪亲热好顺耳,有一个长得白净白净戴着一副眼镜的知青每次叫他的时候,那嗓音总是柔柔女孩子般的,冷不防地在他黝黑发亮的身上拍一下或捏一把,然后猴子般飞快地跑开,他只是憨憨厚厚地想说又不想说什么。

好在他有一个在公社里当书记的亲戚,把他从生产队里安排来到这里给知青们办伙食当大师傅,他并不想去,他犹豫了好几天,担心服侍不好那帮来自城市里的知青崽,整天和知青崽们打交道,到时费力不讨好。那亲戚找到他劈头劈脑训了一顿:你真是猪脑壳不想事,叫花子还嫌荞粑,别人想去都不得去,当大师傅吃喝不愁,你不想想,你是老鼠子从糠箩箩跳到了米箩箩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去的那天,亲戚书记带上公社里武装部长亲自把他送到了独家村知青场,还在那里召集知青们开了一个简单的见面会,亲戚书记亮开嗓音:同志们,你们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就是我们贫下中农的一份子,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你们好像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说完了,亲戚书记屁股一拍就走了。

老头说:他和知青们刚来时,独家村的四周一片荒野,遍地杂草繁茂,蓬蓬疯长的芭茅草,鲜嫩鲜嫩的鱼腥草,矮小结实的救兵粮树和弯巧依依的马桑树,草丛丛,树丛丛,多,野蜂子多,鸟儿们在草丛中建窝,在树丫上搭窝,野蜂子也在草丛中树丫上土坎里挂窝筑窝,远远地望去,草丛中的鸟窝像灯盏,树丫上的鸟窝像柚子,树丫上的野蜂窝像红灯笼,他和知青们都晓得护鸟护树野蜂子惹不得。

老人说,他头一次看到独家村风光过,一夜之间,公社从外面调来上万的男男女女劳动力,山下山上人影晃动,银锄高舞,红旗飘飘,人们割草、挖坑、栽树,几天功夫便把四周的荒山都造成了一个大林场。之后,他和知青们就守着护着这些栽下的树苗。

独家村里不孤独。他和知青们同吃大锅饭,同睡大铺床,他没隔三五天走山外一趟,去公社领回米和油盐菜,也把知青们写家里的信带出去,又把家里的信带回来。除此之外,他时常跑进山的最深处,安下几个套子,偶尔套下几只野兔,用来改善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虽然这野东西不多,大家却吃得津津有味。他还常带着他们挖地,手把手教他们种菜、种南瓜、种缸豆、栽辣椒,独家村里夜头没有电灯,他白天就从山里的大松树下刨回从树根中冒出的松树膏,溶成一根根蜡烛似的,点燃让知青们看书,写家信,每天,淡蓝色的炊烟拌和淡淡的饭香菜香从瓦屋里冒出来,时高时低的笑语欢歌从瓦屋里飘出来……

独家村四周的山土肥,栽下的树见风长,没几年光景,大林场长成了,然而,知青场撤了,知青们回城里去了,唯独留下了这栋大瓦屋。知青们走的那天,他没送,头一天夜里,他看到知青们就要回城的高兴样子,他早早就钻进被窝里,蒙着头在掉泪。第二天,知青们还在睡中,他悄悄走出来,爬上独家村背后那座最高峰,背靠着一棵大杉树坐下,远望独家村通往山外的路目送知青们离去。当天,老人去了一趟公社,请求一人留下守护这个大林场。

时间的推进就如同这一棵棵树的年轮多了一圈又一圈。责任制到户了,四邻八寨的乡亲们相约来到独家村,给老人送来了米和油盐酱醋柴,还特意送了一把长柴刀和一支短猎枪,那场合,让老人想得到,是众乡亲刻意要让他留下,这独家村附近的大林场只有老人留得下呆得下降得住守得住。彼此想的都是这个大林场,老人没多说什么,就在林场房屋外面的板壁上用石灰记下了这个难忘的日子,好几年过去了,几经风雨的板壁上依然可见。

一个深秋挂着上弦月的上半夜,山下的几个小伙踏着灰濛濛的月色摸上山,来到独家村附近不远的树林里, 用石块敲击着树木,发出一阵好像砍树的声音。老人一听马上警觉到,是人在偷树,便立即扛起那支猎枪,朝着林里放了一枪。“莫放枪了,是我们!”“你们再不出声,我真的把你们打死了,那怎么得了呀!”,“不会的,我们几个的命大,死不了,我们是上山来试探试探你的。”老人说,当时没顾那么多,过后想起来确实可怕。

一年农历月三十大封山的下半夜,躺在被窝里的老人听到屋后有脚步声,便悄悄地摸上那支短猎枪,一不小心,碰上了枪机,一枪打到自己的脚板上,那几个人闻声没命地跑了。四周静悄悄的,哪个知道老人负伤了呢?天一亮,他就忍着枪伤一步一步在雪地里往山下的家里爬去,整整爬了大半天才回到山下有儿子儿媳有老伴的家。家里的儿女们、村民们看到他负了伤,七手八脚把他送往县医院,老人执意要大儿子去独家村顶替看山护林。在县医院住了一个月,他人在医院心在山里,伤还未全好便提前出院回到了独家村,回来的第一桩事就是仔细检查儿子这个月代班看山护林情况。此后,儿子儿媳老伴都劝老人辞去护林员的差事。劝是一片好意,就是劝不回的。老人说,如果大家找到一个跟他一样或比他更负责任的护林人,他会主动下山的。

看山护林的日子,老人也喂上十来只鸡,养上三五只山羊,也种瓜种豆种花生,平时里,有鸡叫声,有羊叫声。老人说,这才是一户像样的山里人家。

那天,老人执意要我在独家村里吃餐饭,他在瓦屋里火坑上架起铁三角,煮上了一小鼎罐饭,把一腿薰得桔黄色的山羊肉取下洗净,切好,放在一口小铁锅子炖熟,放上野香葱,野花椒和桂皮片吃火锅,香味弥漫整个屋子里,老人拿出一瓶老酒独饮,一口下肚,趁着酒兴,一顿子把他在独家村的前前后后,有板有眼地说开来,他绘声绘色地描述,时而低语,时而大笑,无形为我的采访增添了难以捕捉的亮点。

回到电视台,我精心制作了这档节目,节目播出后,那帮当年的知青相邀带上糖酒,带上水果,方便面爬上独家村来看望这个看山护树的老人,下山时,老人拿出几袋花生,几块干羊肉,几包干菌子、几十个鸡蛋高低要知青们带走。

十多年后,我再去了一趟独家村,老人已经下山,还健在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大瓦屋没了,遗址上已稀稀落落地长上了芭茅草,只是山上的树更粗更壮更茂盛。时代的进化,生态文明的兴起,封山育林,植树造林,让绿色永驻山水间已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这山已用不上人去守护了,但是,独家村曾经演绎的一段老人厮守山林的人生故事,让人们在记忆里珍藏。让我在记忆里珍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04618/

留在独家村的记忆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