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州叶老师家世自述

2014-09-13 07:35 作者:苏州叶老师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 苏州叶老师家世自述

苏州观前街上,有多家百年老店,其中稻香村、采芝斋、

叶受和是苏式糖果茶食的代表,可谓名扬四海。这些百年

老店,它们尘落中的前世,今日生活中的后人,世人知之

甚少。

苏大北校区旁有幢房子,住着两位老人。没有任何装修,(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家具都是旧的。给人以生气和书卷气的,是墙上挂着一些

自制的条幅。字是老人写的,工整遒劲,可以看出非一日

之功。男主人年届九旬,满面红润,身材高大,腿脚已不

很灵便,要扶墙行走,慈眉善眼。他大名叶炳源,就是叶

受和创始人在苏州的嫡孙。

老人口述了数万字回忆录,由次子叶在壮整理成文。文中

可以看出,他对祖父叶鸿年很是崇敬,是他祖父创办了叶

受和。苏州的百年老店大多是外地人来苏开办的,本地土

生土长的极少,如开采芝斋的金荫之是河南人,开鸿生火

柴厂的刘鸿生是宁波人,叶受和的创始人叶鸿年是宁波慈

溪人。

叶家在浙江慈溪乃大户人家,称得上名门望族。叶鸿年生

于1847年,慈溪鸣鹤镇人。叶姓为鸣鹤镇第一大族,叶

鸿年之祖曾任清刑部员外郎,于乾隆三十一年在杭州创办

叶种德堂国药店,先于胡岩的胡庆馀堂112年。由于在

家乡一直仗义疏财、赈灾办学、热心公益,民国四年8月

,孙中山赐予“德高年劭”匾额。

叶鸿年将店取名“叶受和”,意在“和气生财”,要顾客

们不再受气。同时提出开店宗旨:凡稻香村有的,叶受和

亦有,没有而应有的,弥补并力创名牌,尤在质量上不惜

工本,务必赶超稻香村。由于叶氏锲而不舍、励精图治,

到1929年观前街拓宽之际,叶受和翻造三层店面,进入

了全盛时期。

“受和”二字,确是办店宗旨。1925年4月25日的《苏

州明报》有文章说:从来同行开新店,最喜欢仿用名牌店

的牌号,这个姓叶的不题什么香字、村字,别开生面用“

受和”两字,加上一个姓,就见他有独立志气,后来竟然

成功。这才是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

1946年,叶炳源如愿出任叶受和内账房。建立了叶受

和新的经营班子。以“和”处理好了与经理陈茂生的关系

,两人成为好朋友。从此,叶家真正“主”了叶受和。新

班子立了新规,每月发给各股东四石八斗米的生活费。从

1947年初开始,到1950年底止,约有四年时间,叶受和

老板们过了一段相对舒适的日子。

解放之后,私营企业虽仍姓私,但已面临改造。叶受和七

个股东,每股四十二元定息,按季发放,扣去工商联互助

金四元二角,净得三十七元八角,已是难维生计。对私营

企业面临的重大变故,叶炳源说,仅有小叔婶母(苏州尚

有叶鸿年幼子叶树莱一家八口分享其中一股)一人清醒,

进了苏州刺绣厂,找了工作

解放初期,叶炳源父亲叶树翰携妻儿七人,从老家慈溪迁

来苏州,叶炳源购置了一部新型滚筒式弹花机,在吴趋坊

做起了旧棉花弹松的加工业务。妻子毓秀是主管也是工人

,还请了一个帮工。这个家庭弹棉花店取名为“力生家庭

弹花社”,搞了两年多。1956年公私合营,个体经营要

合作化,力生弹花店就关门歇业了。

历史翻过二十年,1980年前后,苏州古城区内北园上出

现了一大片简易房屋,住着数百从苏北回苏的下放户。叶

炳源夫妻就住在里面,一间半房,一住就是五年。回首往

事,他扳着指头说,“1969年冬到1979年秋,下放九年

半时间,农村六年,盐城工作三年半。四十六岁时下放,

五十五岁时回苏,人生能有几个九年半?蹉跎岁月呀。”

下放苏北时,他在大丰种过田,到盐城江淮动力机厂办过

食堂。长子在本去昆山插队,次子在壮做乡村民办教师,

三子在平为生产队记工员,四子在知先读书,后亦种田。

所幸,叶炳源回苏后还干会计老本行,在采芝斋继续工作

了六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为重现百年老店风采,做了很

多工作,直至退休。祖训“勤谨”二字,全家成员守之至

今。

至今,叶家已是四世同堂。四个儿子读书时逢“文革”失

学,靠自己奋斗,皆可圈可点。长子在本从昆山插队,到

西山煤矿到肥皂厂,从工人到搞供销,厚道实在,本本分

分的工人。次子在壮文史书法,而且颇有研究。自学成

才,南师大本科毕业,当教师,做过教导主任。三子有经

商天赋,从饴糖厂烧锅炉到做保险,现为一家保险公司总

经理。四子苏州党校大专毕业,做过厂长,现自办企业。

有四孙女,皆大学毕业,已成家立业,如今四孙女都有第

二代。如今俩老重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现今苏州叶受和顾客盈门,香飘四海。

叶炳源说,祖父鸿年公创办叶受和,叶受和延续百年,功

在国家,利在社会,靠祖荫食利,必然碌碌无为,让子孙

受到良好教育,有立足社会,为国效力的知识和才能,才

是良方,才是远虑。我对后辈的希望诚如祖训”半治学半

治生,承先人之志,不可不敬!“——可经商,可做各样

行当,但一定要读书,要有知识,做有知识的人。所谓治

学治生者,不可不为后人虑也!

附录:苏州叶老师先祖谱山公遗训

吾祖以学累其生,而余以生累其学。俯仰身世,未尝不为

之流涕!

故余生七子,半治学半治生,承先人之志,不可不敬!

而所谓治学治生者,亦不可不为后人虑也!

诸子今俱长大成人,而余今已衰老,不复能治家政,爰将

所有田园房屋等分授之,而告知曰——

呜呼!善莫大于述祖德,而莫大于体亲心!

余少小离家,风餐水宿,骇虎豹而惕蛟鼍者,几十年矣!

今年已八旬,积有微资,俾尔等无冻馁之虞者,非余之故

,实尔祖父之德!而仰答先人,以不堕家业者,“勤谨”

二字,守之至今。

是故,言必不肯苟发,行必不肯苟为,饮食必思其不足,

被服必留其有余。

余嘱云,知吾此遗训者,则可申尔祖、曾祖未亮之志,则

大门闾,而光宗族。

所谓善者善此,孝者孝此耳!可不念哉!可不勉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85191/

苏州叶老师家世自述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