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县城遗址----旧县村游记

2014-05-09 11:09 作者:景泰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古县城遗址----旧县村游记

历史沿革

寻宗溯源,和邑之地,古为扬州之城,周为七闽之地;晋至六朝属绥安县;隋属龙溪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建置漳州府后,属漳浦县;元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属南胜县(县治设在今南胜镇);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由李胜(今坂仔镇山边村人)率领农民在九牙山造反,攻占县城,围攻漳州,转战龙溪,最终迫使县治从九牙山下的南胜迁至“琯溪之阳”----今小溪镇旧县村;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再迁“双溪之北”,县治设在今南靖县靖城镇,南胜县改南靖县;由此推断,元时南胜县在今小溪镇旧县村设置县治历时十九年。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时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著名思想家、教肓学家王守仁,奉旨征剿闽粤,汀、漳一带边境流寇,看到新安、清宁二里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却远离府衙,不善管制,便在兵燹之后奏请朝廷在“三不管”地带“设置新县以控制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王守仁进疏获准,并置名“平和”,取义“寇平民和”,后又有“平定咸和”之说, 域内之人习惯称为“和邑”。

有人建议县衙应设回原县治所在地“琯溪之阳”即今小溪镇旧县村,而九峰人则要求县治应设在河头大洋陂,最后大家想出一个“称水择县”的办法,就是取两地等容量之水来衡称地头轻重以置县衙;据说九峰人长心眼,在水中加盐,衡量后水较之重,故得设县衙。

1949年解放后由于九峰县城交通闭塞,政府决定将县城迁回琯溪,原本还想设置在旧县村,可是有人建议,据地理先生说,当年元朝时期置县旧县村时,曾经发生一任县长被老虎吃了,就是因为地理原因造成的;故有一说法,即县城不得越过“山庵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旧县城古文化遗迹

古县城遗址为今天旧县村留下许多旧地名,如今的山顶村古时叫“城顶”,“城顶”有一座学校就是如今的“县学”;井边村有一座古城墙,如今叫“城门尾”;从“县学”到黄氏宗祠“追远堂”这条路叫“下街”,“下街”边上有个庵庙叫“下街庵”,庵旁有座塔,叫“塔仔”, 据说古时候,每个县城都建有这样的塔,是历任县治上任时率县衙官员祭祀朝拜天公,祈求境内昌顺,国泰民安。塔脚下是县院,现在叫“福安寺”。旧时的叫法如今依然沿用。

传承古老历史文化的悠悠风韵,沐浴科学发展的时代新风。如今的旧县村又处平和县城前沿,城乡结合部,省道官九线 穿越期间;县城区域拓展后,另一条正兴大道再次纵贯,还有串通迎宾路与正兴大道的阳明路等数条横贯大道,通衢网络,便利交通使旧县村成为县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建筑面积数百亩的福环汽车制造厂,隆溪农用车厂,车站,学校,镇政府、商贸城等等部门,旧县村正随着新县城建设步入经济繁荣,民众富庶 的快速发展轨道。

文物保护单位-----福安寺

旧县黄氏宗祠“追远堂”,是黄氏先祖元吉公之九世孙黄逸,号荆野,于1394年修建,供岁时祭祀。宗祠纯属砖、石、土、木混凝结构的古老建筑物。建有大宗一座二居,俗称上下厅,有天井、走廊,正大门一个,大门外两旁安立一对石雕(俗名石贴),下端镌刻着狮、象、花果等图案,祠前晒埕分为上下埕。其建筑面积之大,建材体积之粗,雕刻功夫之精,布局设置之周,结构安装之固,碧丽辉煌,宏伟壮观,在漳州市城乡实属罕见。“追远堂”有三件宝物,其一是明皇荆野公营祭田记的祠堂碑文;其二是,清乾隆四十九年的立庙碑记;在正堂后方的屏风上中央,高悬着一块大匾,上书:"追远堂"三个刚劲有力、金光闪闪的大字,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是由黄金灌铸而成,后被不法分子所盗,至今下落不明,此为三宝,令人遗憾。在“追远堂”匾后的后房中间,建有一大祖宗神位的座台,台上安置一个大栏橱,上面供奉开基始祖黄国珍及其列祖列宗神位。黄膺,字世铭,出自唐太宰之后,唐末乾宁年间同兄弟黄敦从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審之入闽,官授秘书丞黄膺生二子长茂才,次茂哲;此后在八闽大地生息传衍。

旧县黄氏宗祠“追远堂”左后方二百公尺,有古刹“县院”,今叫“福安寺”,始建于宋代;寺庙座北朝南,背靠石观音山,傍临侯石溪,前方是一片沃野平川,远处是十八齿山,峰如列戟,四周绿树成荫,花香满庭,山川秀丽,风景旖旎。寺内侍奉开漳圣王、观音佛祖、五佛、三王公、五头佛等神明,历来神威显赫,有求必应,保境安民,闻名遐迩,香火鼎盛,香客信众前来朝拜络绎不绝。“福安寺”,原本是三落半,是远近闻名的大寺庙;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沧桑,管理不济,毁损殆尽;1968年“破四旧”被毁;1984年黄启明、黄定训等率族人重建;在有关各方大力支持和关照,1989年和1991年再经两度修缮;现时逢盛世,信众富庶,国泰民安,古刹香火恢复往日鼎盛,更添灵光焕彩。

红砖古厝

旧县,巡岩,新店等村落依然保存数座闽南古厝完美神韵,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新店古厝群

大厝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进三开间,悬山式屋顶,燕尾形屋脊,东西两侧各有护厝一组,西护厝带有阁楼,整座建筑富丽堂皇,为旧县村民间建筑中一大特色。

红砖大厝,族人聚集而居,村落的风范历史不时会从这一老房子散发出来。大厝大方堂正,结构严谨,左右对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高低大小都有一定的制式。厅堂最为敞亮考究,精雕细镂,镏金描红,上方安顿神龛牌匾及先祖遗照,婚丧嫁娶等大事均在这里铺陈喧闹。房间则依次为主屋、下房、厢房、护厝。红砖砌墙。大厝的屋脊是双燕尾,而护厝是马鞍脊,其间不乏精细的砖雕、彩绘、木刻、飞天、柱础、雀替。

在每座红砖古厝里,恍惚又见主人在主持经济营生,古厝工匠用曲尺铅坠在描画着,塾师在传授吟诵《四书五经》。瞻仰古朴建筑,崇尚艺术文化,我不时寻思近代闽南建筑艺术在传统与开放中冲突与融合。我一直期待着,在高楼林立的今天,能够保留一些大厝,让孩子们可以不时去大厝里串串门,捉迷藏,伸手触摸大门前那镇邪的石狮,捧饮一口清冽的古井甘霖;或围炉话,听老人讲古;或坐在石阶上观赏木偶戏。

感叹大厝似遗落在民间的宫殿,承袭唐汉的官家气度,庄重严谨之余又不乏艺术氛围。大厝之于袅袅南曲,一个寄形于建筑,一个传声于音韵,把中原文脉传承于闽南的红土地。

旧县山脉

从福安寺进去有:1、烤烟房,2、山顶山,3、漆仔塘,4、寨仔篙,5、天柱公,6、虎空山,7、老鼠地,8、蜈蚣岭,9、石观音,10、姑婆坑,狗头山,11、大肚岭,12、望山湖。

平和县境内山峦皆徒峻壁立,诸水涧谷环流,故景色怪奇秀丽,风光明媚,万代称颂。古县城遗址旧县村是群山环抱下的小平原,有大屏山、小屏山、天马山、笔架山、有旗鼓二山,有十八罗汉峰,有长芦山水支脉,有落地一枝梅,有九十九朵五福梅花,即九十九座山峰,九十六、九十七两座相连,如同猛虎下山之势;九十八峰名曰风扫梅花,即今巡岩山,山上有一古刹曰瑞云岩;九十九峰曰逐水梅花,今山格山,有千年古刹名曰慈云岩;还有南溪、小溪、锦溪三水汇合曰琯溪,还有乌石溪泗水环抱落地一枝梅,山灵水秀,风景如画。

天柱公山脉,其巅峰拔空峭立,犹如一根宝柱雄屹于众峰之中,有“一柱擎天”之名。色白圆体,立地擎天,气势磅礴。峰北侧的摩崖“壁立千仞,如擎天巨柱,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天柱峰岩顶是一个约有足球场大的连绵起伏的开阔地,东侧突兀矗立两座石柱,约莫六七米高,此乃天柱公、天柱婆石柱;沿石柱向北三十米处是一个二十几米长的石交椅;旁边是两个大小不一的巨大石墩,中间分别有凹陷,故称石脚桶、石脸盆;继续往北是一个屋脊似的洞,那是石厝,里面可以藏人;再向西是一座天然石床,旁边还有一个蚊帐石;不远处躺着两个圆润硕大的石鼓,形似人体臀部,人称石屁股,十分性感;南面还有几根高高低低的石柱,形似袅袅炊烟,人称石火烟。如此种种神奇逼真的形象物饰,乃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造化。从前牧童把牛羊赶到山前绿地,系好绳带,便弃牛攀上天柱峰顶,翻跟斗,捉迷藏,打寸子,玩游戏,一番海阔天空的耍闹,无尽欢娱,乐不思归。后来天柱公被认为开采,几度雷管炸药都成亚弹,无法撼动它。无奈的採石匠请来巫师作法,巫师施毕妖法,告诉採石匠,等他走出三百米后才引爆火药;採石匠在巫师走出一百米时就迫不及待点火,结果,一声巨响,飞溅石头把採石匠炸得粉碎。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

石观音山底下有个深不可测的石洞,据说古时候常有土匪在洞里出没聚栖,洞中有尊石观音,还有石椅条。据传说这尊石观音原本在山上供奉,有一采石匠每天上山采石前,必须在石观音像前烧香膜拜,祈祷平安顺利;有一天石匠不慎弄翻石观音,滚落到山脚下,石匠惊慌失措,赶紧下山寻找,最后在石洞口找到,石匠想背回山顶,可是几百斤重的石像谈何容易,况且山势陡峭,无从攀爬,只好作罢,便在洞口整一平台,再把石观音挪移到平台上端坐好,供上果品虔心膜拜赔不是,祈求观音菩萨宽宏大量,慈悲为怀,恕其鲁莽。此后石匠照旧采石前必先到石洞口膜拜石观音毕,再上山采石......。后来又有一伙採石匠,从山顶往山谷滚石头,居然把石观音头给砸断了,没过几天那採石匠便被山上的一块巨石压扁掉。多行不义必自毙。

山腰仰圣圆楼

山腰仰圣圆楼始建于清朝年间,像古堡似的圆寨,楼高三层,按同心圆图案,圈圈相套,外高内低;从高空看下来,很像一个个从天外飞来的“飞碟”,又像一朵“蘑菇”;楼高墙厚,十分坚固;凉。是龚氏族人从宝丰山腰迁至琯溪山根后按宝丰龚氏土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建造(龚氏在宝丰山腰曾经有十多座土楼)。据说,从前有一伙土匪想抢占土圆楼,土楼里龚氏族人团结一致,紧闭大门,坚守不出。土匪头子恼羞成怒,叫手下的人用炸药来炸上楼。结果,炸药响过以后,土楼只缺了一小块墙。后来,这群土匪得知土楼有几尺厚的内墙和外墙,只好悻悻而去。可是却在在一次巨大洪灾中损毁,后来龚氏族人又在旧楼址南面五百米处修建新楼,取名仰圣楼;瞻先仰圣,崇拜先德;敬仰圣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旧县村古县城深厚人文底蕴和悠久历史文化的体现与传承。继承发扬龚氏先贤的优秀品质,齐心协力推动发展,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巡岩山

1、巡岩山的由来,2、山上古迹:瑞云古刹,文昌祠等等。3、考古发现,距今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原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

旧县村历史悠久 在平和县小溪镇旧县村蔡氏村落的巡岩山,面积约平方米,传说远古时代,有位仙人肩挑巡岩、山格两座山,途经琯溪之阳(今小溪旧县村),因超负荷折断挑具,巡岩山溢出坠下小土堆,形成如今的山腰山,与其连接的巡岩山因型似“笔架”,故又有人称之为“笔架山”;此时大仙稍作休憩,敲下草鞋上的泥土,变成今天新陂村的“草鞋山”。 巡岩山山顶是一片有0.6公顷的开阔地,上面有一块巨石,形似鸭舌帽,背面镂刻三个苍劲大字“瑞云岩”,巨石之下可容一百多号人,或在此避雨。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蔡贡的壮士力大无比,曾因外出看戏返家遇雨天,便顺手将村角的研谷踭臼戴到头上罩雨回家;因反抗官府,聚众于此,练兵造反。石岩中是香火鼎盛的“瑞云古刹”,寺内常有和尚在诵佛念经,古时村里流行一句谜语:“一群和尚绕村行”,猜一个地名-----就是巡岩村;巡岩山东面有一座“文昌祠”,里面供奉的是南宋儒家理学宗师朱熹,祠旁有个池塘,相传朱熹讲学时,池中蛙声四起,扰乱课序,朱熹恼怒,提笔向池塘投掷过去,池蛙纷纷翻死塘中,朱熹见状甚感恐慌,复又提笔在池蛙背面画一红线以示安抚,池蛙竟然复活,朱熹大悦;此后,每当朱熹讲课时,池中蛙声戈然而止,课序井然。

平和县记载久远,1986年考古部门对巡岩山古遗址及文物普查时发现,巡岩山文化堆积层厚约1米,采集到石刀、石锛、绿松石、陶轮、夹砂陶片等。陶片的纹饰有篮纹、弧纹、网纹、方格纹。遗址只受轻微破坏,证实年代为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境内繁衍生息,留下丰富的人文古迹。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悉,如今的巡岩山已被列为市民修身养性的公园规划区域。

新店婆者庵

在旧县村新店路边有一座庙宇叫婆者庵,据说这种庵庙平和只有一个,早前文峰也有一个,后来损毁。婆者庵供奉的是“注生娘娘”,众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据说是“注生娘娘”,又称“送子娘娘”,神像安详端坐,怀抱娃娃 。求子的女子摆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祷告,请求“注生娘娘”赐子于她。然后“搏签”,求得“吉签”,表示“注生娘娘”已愿赐子于她,即起身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衣裳给“注生娘娘”怀中的娃娃穿上,然后再拜 。据说无不灵验的。这当然是迷信。得子后,还要来拜谢,奉之以油饭、鸡、酒。因此香火十分旺盛。 其实就是观音菩萨;旧时也认为观音菩萨是司人间子嗣的女神,故又称其为“送子娘娘”。那些婚后久不生育的妇女多向观音菩萨烧香求子。传说小孩从出生到十六岁前是由婆者带养,每年除夕夜都要在自家床头供上饭菜祭祀婆者,祈求婆者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顺利成长,到了十六岁出婆者间,又准备大量贡品到婆者庵,祈祷婆者 保佑孩子走出婆者间人生一路顺畅,风调雨顺,兴旺发达。每年七月初七是婆者生日,庵前香火鼎盛,虔诚膜拜,祭祀者众。

辞赋泰斗、书法家龚克昌

龚克昌被国内外誉为赋学泰斗。他著述丰富,已出版《汉赋研究》、《中国辞赋研究》、《两汉赋评注》、《三国赋评注》等论著十三种,超过五百万字。大概除林语堂外,平和古今少有人超越他。他多次获省和国家大奖,被评为山东省拔尖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已臻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

1933年秋,龚克昌生在平和旧县山腰一个下中农家庭。他从小好学,先就读于旧县小学、山格中心小学、小溪文成中学。因家境贫困,中午也要回家吃饭,每天往返跑四趟。下午放学回家,往往放下书包就要下地干活。礼拜天常上天马山砍柴割茅草。但他从不缺课,学习成绩优秀。

有一年寒冬母亲心疼孩子每天光着脚丫上学,满脚泥巴,冻得青红,把替人缝补积攒的几个钱给他买了一双新鞋,可他舍不得穿,每天提着鞋上学,来到学校门口的小河边匆匆洗净脚丫,然后才穿上鞋进教室。

初中毕业后,龚考上厦门双十中学。只读一个学期即转入较近的省立龙溪中学。两校虽都不收其学费,但家里已无力支持了。

1949年夏,村里来了共产党游击队,他从此即积极为之作宣传。平和解放初,他被选为村(保)财粮委员,随后调平和县建设科、县委办公室、龙溪地委办公室工作

龚于1955年报考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上国家首届三年制研究生。他的辞赋研究也即从此开始。他的毕业论文为《汉四大赋家初探》(15万字),被推荐到校一级答辩,曾轰动一时,省报在头版作了肯定性报道,省出版社、《文学遗产》拟加以出版。但因阶级斗争又被强调起来,书稿发表告吹。文革中书稿被迫焚毁。

慑于所谓文革以后“三、五年要搞一次”,故“四人帮”垮台后,他先发表多篇学习毛泽东、陈毅诗词论文,注释陈毅全部诗词,并译注《诗经》、屈原、白居易等富有人民性的作家作品。他搞这些作品以为掩护。至1981年,他终于大胆发表《论汉赋》,三年后出版《汉赋研究》。这是自“五四”以来,六十年间,国内头一次对汉赋作出真正肯定性的评价,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连万里之外美国著名汉学家康达维教授见到此书,也主动向美国有关方面建议,邀请龚克昌赴哈佛等五所名校讲学,并不惜付出巨大精力、财力翻译出版龚克昌讲稿,这在国内是极少见的,在山大文科是绝无仅有的。

根据与康达维教授的合作协议,龚于1990年不花山大一分钱自筹资金举办首届国际赋学会。随后他又推动香港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分别举办二、三届国际辞赋学术会。此会已举行十一届。2012年,龚克昌又推动新加坡大学成立国际辞赋研究会,并举行首届会议。现龚克昌担任多家赋会的名誉会长、名誉主席等等。

龚十分重视培养辞赋研究人才,他系我国唯一由国家评定的辞赋博导,唯一专招辞赋硕士生、博士生。这些学生现已成为国内辞赋研究界的中坚力量。

龚克昌还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型书法家,他从小习书,每外出,见到写得好的寺庙商号牌匾,即驻足手描心绘。十来岁为乡亲写联。上大学后常拿书法字典来读,选其中他喜欢的字来练。他尤王献之、文征明等人书法。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以为是至理名言,一直注意加强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他已写过多篇书法论文,并注出百三家集中《王右军集》《王大令集》初稿。

先生的书法以严谨、秀丽著称,如行云流水,极富书卷气,是典型的学者之书。台湾有位显贵,深爱先生之书,曾购得一幅,后又从他人手中索得一幅,如获至宝,欣喜至极,双双高挂在其办公之处。先生的书法深受人们喜爱,有很高收藏价值。

先生还为家乡平和许多景区寺庙作辞题字。又有《南征赋》、《三平寺赋》、《灵通赋》、《柚都赋》《白芽奇兰茶赋》等等颂扬赞誉故乡的佳赋名篇。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49487/

古县城遗址----旧县村游记的评论 (共 10 条)

  • 婉约
  • 春暖花开
  • 心静如水
  • 雪灵
  • 晓晓
  • 剑客
  • 樱水寒
  • 荷塘月色
  • 龙行天下
  • 醉死了算球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