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的自觉

2014-04-21 13:36 作者:秋实  | 2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最早接触阅读、可以勉强算得上阅读,应该是在儿时。印象最深的是1963年,在省图书馆任副馆长的爸服从组织安排,携带全家支援“三线”,去朝阳北票巴图营公社任党委书记。那个公社很穷,但公社院里有一个房间,好像一个早已关闭了的图书室,里面有好几书架已落满了灰尘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由于爸爸是公社书记,我和两个哥哥看书自然是近水楼台,得到了特殊优待。我们哥几个每次去公社那里借书都是自己选自己喜欢的,然后放在一起,少则二十几册,多则三四十册,打一个借条。回到家中,就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看完了自己的再看别人的,有时连饭都顾不得吃。那时图书出版种类很少,也没有现在那么多儿童看的书。那年我刚刚上小学一年级,也没有现在孩子那么多课内外负担,平时更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两年多时间,我们哥几个竟把公社那一千多册小人书借了个遍,也看了个遍。在这里我之所以没用“读”字,因为我认为用“看”更准确,那个年龄段的我基本上是以看图为主的。那时看小人书不是父母的意愿,也没有什么明确目的,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兴趣,但却可以说是我读书的启蒙阶段。我从小人书中学习了文化,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也丰富了童年时代的文化生活

文革期间,我们全家已从朝阳北票回到了沈阳,我也刚好是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那几年,除了经常拿着爸妈给的一点零钱在街边的书摊上租小人书看外,开始读一些感兴趣的故事书了,其中多是一些红色题材的小说和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普通一兵》、《我的大学》、《红岩》、《烈火金刚》、《野火风斗古城》、《半鸡叫》、《苦菜花》、《家》、《矿山风云》、《边疆晓歌》、《欧阳海之歌》等,还有《西游记》、《水浒传》、《镜花缘》、《红楼》等中国古典名著;知道了保尔.柯察金、马特洛索夫、江姐、许云峰等英雄人物和著名诗人高尔基。当时看的这些书大多是从省图书馆借来看的,也有一些是同学之间交换着看的。那时的故事书很多是繁体字,还有些是竖排版,看起来很吃力,看书也没有明确的目的,仍是凭着自己的好,所以很多不认识的字也不会去查字典,因为儿童看成人的书不认识的字自然是太多了,也查不过来;久而久之,大部分不认识的字慢慢的顺着顺着就认识了,但仍有些生僻字和繁体字将错就错,甚至错了十几年,直至工作后才慢慢矫纠正过来。那时的我,还是一张白纸,纯真无暇,属于“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时期;尤其是那些颂扬革命先烈、英雄人物事迹和励志向上的书籍,对自己后来的人生道路与事业发展起到了坐标式的引领和指南作用;心中有榜样,行为有约束,总是隐隐的有一种闪光的精神、一种思想的力量在支撑着。

父亲走“五•七”那些年,应该是我阅读进入低谷阶段。那些年,受文革影响,图书馆闭馆了,图书下架了,很多政治书籍被戴上有政治问题的帽子,历史书籍又被扣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帽子;我家插队在偏僻的山沟里,和贫下中农真正“打成了一片”,看书自然是难上加难。记得当时家里有一部竖版繁体字《红楼梦》,共4册,十五六岁的我竟然反复看了四遍,可见那个年代、那种环境文化的匮乏与缺失程度。而在知青时,按照当时的导向,再苦再累也会坚持每天睡觉前读一会书,当然主要是那几部马列原著和毛选四卷。三年多的知青生涯,毛选四卷我竟然通读了两遍,而且在很多篇章的重要之处都划了红杠,做了标记,还记了一些读书笔记。要说目的,应该说从知青时开始算是有目的阅读了,而且也是有阅读自觉的。

79年时,我由赤峰县委宣传部调回了沈阳,在省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临别时,部长让部里同志买了三本书,分别签了字,作为部里的礼物赠给了我。记得有一本是《郭小川诗集》,还有一本是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理论书籍,我当时高兴的了不得,认为那是最珍贵的礼物。

在省图书馆工作的十年,最初两年是管理善本书库,之后有六年是从事古籍整理和古籍鉴定。那些年,按照老先生们的教诲,我除了抽出时间有选择地习读那重重的四函四十册、二百卷、线装本竖排版、繁体字且无标点句读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外,工作时间主要内容是鉴定古籍。古籍鉴定远比古玩鉴定复杂得多,要反复甄别,包括纸张、版式、刻字风格、避讳字与刻工等;还要研读前序后跋,辨认藏书印,核对书影,查阅佐证资料;即便是这样,仍有部分古籍鉴定不出具体年代甚至朝代。工作之余,更多的是看版本、看书影、学习古籍版本鉴定常识。而业余时间则多用来撰写论文和查阅与论文主题相关的古籍和文献资料了。八年的时间,我基本上是围绕业务工作有目的选读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史类的,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游国恩等人的《中国文学史》、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力的《古代汉语》、罗福颐的《汉印文字征》,还有《书史》、《书林清话》、《古籍版本考证》、《古籍版本知识常谈》、《篆学今议》、《篆刻入门》等。那几年,自己先后在报刊发表了与版本考证、古籍研究、文献源流有关的论文和文章十五六篇。如果说读书取得了成果,那些学术上的论文也还算得上吧。

89年,我由省图书馆调到省文化厅工作。至2010年,20余年的时间里,我主要是从事公共图书馆事业管理,也同时相继管理过全省电影发行放映、文化科技、艺术科研、群众文化事业。这期间的阅读几乎完全不是围绕工作,但也还算系统,主要是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古今中外名著,像外国名著《静静的顿河》、《悲惨世界》、《简•爱》、《战争与和平》、《复活》、《巴黎圣母院》、《红与黑》,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三言二拍”等,都是那时看的;另一部分是有选择地读了一些热门小说,如《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等帝王系列小说,梁晓声的北大荒系列《今夜有暴风》、《雪城》、《年轮》等;还有周梅森等人的反腐系列小说及布老虎丛书等。这期间,我也先后在省图书馆学刊,有时是中国文化报发表了一些文章,但多是事业管理方面的;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还曾获得过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论文一等奖。2008年开始,省委宣传部每年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评选优秀调研报告,我执笔撰写的调研报告也是连续几年获一等奖的。那一时期,在公文写作上,无论是大型活动或工程方案总结、调研报告,或是活动新闻通稿、领导讲话、评论,对我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了;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通顺、格式规范、资料充盈、逻辑合理,更主要的是在文章内涵上也有了一定的深度。我感觉,这一时期的阅读尽管目的性不很明确,但无疑对夯实文化底蕴、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公文写作功力起到了重要的滴灌和滋润作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到了自己在文学修养上的欠缺。同时也渐渐有了这样的感觉和想法:写了十几年的论文、二十几年的公文,耗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和汗水,积累了较丰实的写作潜能,较熟练地掌握了相关写作技巧和方法,就这样随着我的退休白白抛弃掉,再无半点利用价值,的确是太可惜了;我要把它整合、转换、激活,凤凰涅槃般,使其迸发出一种新的写作能量,那就是不受职业、年龄制约的文学写作。因此近几年,我开始较系统的阅读一些名家散文,如:矛盾、巴金、朱自清、老舍、冰心、钱锺书、杨绛、叶圣陶等文学大家的散文,还有文化名人余秋先生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世界华文散文精品》、《北大授课》等。我认为,读散文的这两年,尽管时间很短,但收获颇丰,可以算作是我阅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我阅读趋于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感觉一是能读得进去,没有枯燥感;二是从心里往外喜欢读,能够找到共鸣、碰撞出火花;三是读得如饥似渴,只要有一点时间,也会随手捧起看上几行。我在系统阅读名家散文的同时,还托处里同事把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辽宁日报副刊刊登的散文收集在一起,都是一些质量上乘、贴近生活的散文,闲暇的时候一篇篇细细品味,精美句子和段落则划上杠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从一年前开始试着写散文和杂文,而且保持每个月不少于两篇、不少于8000字,到目前为止已经写了50余篇、十余万字了。每篇我都发在空间里,供网友和朋友、家人们浏览阅读,认为有些思想和可读性的再发到中国散文网,在更高一个层面交流。2010年,在全省行政机关公务员首届“读书与思考”主题征文活动中,我的《再多加“一盎司”》荣获二等奖;2013年,在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公务员局联合组织的全省“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撰写的《八小时以外的坚守与担当》在全省推荐的305篇征文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征文(共40篇,省直、各市各20篇)。

几个月前,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阅读建议》,颇有感触。余秋雨先生谈阅读时强调:一是要尽早把阅读当做一件人生大事。他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什么是平庸?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含义的丰富。”“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他同时提出读书人有没有可能写点东西的问题。他说: “写和读的关系,是一种天然吐纳关系。只納不吐,不仅消化不良,而且必然会产生恶性壅阻。”“谈话是一种倾吐,而写作,则是一种更深入、更系统的倾吐。”余秋雨先生的经典论述,有如醍醐灌顶,令我茅塞顿开,更加坚定了几十年信守的读书的理念和走过的阅读道路;也体会了曾有人说过的那句话:一棵树,只有根系纵横,蜿蜒错杂,在地脉高低之间,汲取不同的营养,才会发繁茁壮,方有参天之冠;而在地表浅尝辄止,即便能爆春之一芽,生气也不会长久。

多年读书,自己也学习借鉴一些名人智者的读书方法、要领和体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读书,要学习前人,吸纳前人,最终站在前人的肩上,站在自己的肩上。读书,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要有 “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境界。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事物的认识更深更透,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气魄。读书,读到最后,就会深感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增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生有限,学海无涯,一个有抱负的人,应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中国是举世瞩目的文明大国,中华民族是热爱读书、崇尚读书的民族。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同志履新国家主席不久,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谈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2014年2月7日,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在索契专访正在那里出访的习近平主席。习近平谈到自己的爱好时说,“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着手制定全民阅读法规;可见,全民阅读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整个社会,都已经摆上了重要日程,引起广泛关注。

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民族复兴,匹夫有责;全民阅读,当从我做起。

(康尔平于2014年4月21日写毕)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43111/

阅读的自觉的评论 (共 2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