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居里的不等式

2014-03-28 12:39 作者:怀宁程默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故居里的不等式

潇潇。当我陪伴外地的几位朋友走进海子故居时,正值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时节。当年,“你家中破旧的门/ 遮住的贫穷很美”,如今,这儿是人流如织的景象。室外,潇潇春雨斜织,好像老天爷在有意营造一份睹物思人的追思情怀,有意让人品味短暂生命与辉煌成就之间是等式还是不等式。

三间普通的砖瓦房,这当代“诗歌英雄”的一大栖息处,这一孕育了一颗伟大灵魂的处所——海子故居,早已成了中国诗人心目中一张靓丽的名片。从这处清幽的故居走出的诗人,“给沉寂的诗坛吹进了清风”,如今,故居收藏的海子留下的物品及200多万字珍贵手稿的“纪念馆”,也给了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以人文及精神的慰藉。

诗人远去25年了,海子个人的历史从“不知名——漠视”翻到了“熟能诵——敬”的那一页。虽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者无需在意“悠悠身后名”,但这个世界只要还有需要精神生活的人,便不会忘记之前那些写出有影响作品的已经逝去的人们,而他们,便不会真正地死去。所以,热爱他们的作品乃至用行动来祭奠他们的人,总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人文的事情尤其如此。如果说,保护、抢救原有的设施是对过往的一种纪念,那么,依托“海子书屋”内所藏的海子遗物及珍贵的手稿拟建“海子文化园”,便是对现在乃至未来的一种励志与经营。只是故居,作为海子15年生命的养育处和随后多次回家的“身心寄宿处”,是海子25年生命中的一大纠结点和一段生命历程的烛照。尤其是海子年迈憔悴的双亲,在煎熬25年的伤疼之余,一边整理、保管儿子的遗物,一边接待成千上万的热爱海子和海子诗歌的读者们对海子的祭奠、对故居的朝觐;为了答谢一些媒体举办的活动,年迈的海子双亲,不顾路途的遥远与颠簸,被邀出席相关场合,真的太见伤感,情绪太浓重进而凝重了,这无异于在25年来不断滴血的伤口上揭开刚刚愈合的痂壳,重新滴下殷红的血,同时滴下的,还有海子打落在地上的鲜血与阳光!这种不言而喻的命运反差,太巨大、太感伤,有点不近人情的味道,但同是热爱文学的朋友远道而来,我若拒绝领队,于朋友而言,也是一种不近人情。这之间是否形成了悖论关系我不清楚,但我肯定,那微妙却是显见的神色流露,正是故居里存在的又一个不等式——我们有着海子相仿的年龄,我们尊敬海子以及他的双亲,但我们除了称呼二老为“查伯伯、查妈妈”外,却没有做到更多,留下的,无异于一次间接地伤害。

世界是有序的,生老病死也常见反逻辑。而海子却顺着这种反逻辑,用短暂的生命成就了诗歌的一份耀眼的辉煌,然后像陨石,落在面朝大海的地方,这代价太大了,这流韵太让人伤感了。因为海子不谙舒缓之道,急迫于追逐心中的“太阳”,海子方如烟花、方如闪电、方如流星一般,以无以伦比的激情与才气,在短短7年间释放光华,然后倏忽而逝,不逝的是他的姓名、作品及精神——海子的命运这样确定了,海子作为当今诗坛少见的诗歌天才的角色这样设定了,所以,海子短暂一生的苍凉意韵也这样确定了,大家热爱海子,正是对他精神内部的黑暗投去悲悯,并施之他及他家人以温暖的抚慰——这种理解,和上文的“不近人情”有些错位,是悖论,也是不等式。

所幸海子留下了他性灵的光火,照耀了我们这个喧嚣的尘世。流连一番,已是填饱肚皮的时间,我们该走了。屋外,细雨依然,我心已湿漉漉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34534/

故居里的不等式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