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进乳娘村

2014-03-25 11:11 作者:蓝色的海  | 2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散岔村隶属山西大同县周士庄镇,背靠采凉山南麓,位于大同市东北20公里处,坐落在采凉山脚下。由于地势起伏不平坦,整个村庄由东村、西村和场面三个自然村落组成,终年被黄土覆盖,窑洞是村落的主要建筑,世代以务农为生。因收养被遗弃的儿童而得名“乳娘村”。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背朝黄土面朝天居住在这个村落的人们,还处在温饱生活的边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靠种地、种植杏树和冰果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为了改变生活现状,额外的增加生活补贴,手里多几个零花钱,能吃上福利院发放的细粮和布料,朴实勤劳的散岔人,响应市社会福利院的号召,以村落散户一个家庭为单位,领养一些未婚先孕丢弃在医院门前正常的儿童以及一些有残障疾病的儿童来抚养。一滴乳汁、一勺米汤、一粒米饭养大了一批批需要照顾的孤残、智残和生理缺陷以及正常的孩子,人们都亲切的喊这些孩子叫“养生堂”,这些孩子受党的接纳而被寄养,大部分孩子都跟着党姓,也有的跟着养户家姓。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像抚育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照顾这些幼小的小生命,送走一批又一批,有的一做就坚持30多年。据大同市社会福利院统计,全市乳娘村数量已经从建国初期的38个自然村锐减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5个自然村,然而时至今日,庞大的乳娘村队伍现在只剩下了散岔村孤零零一个。

散岔村不大,人风淳朴,热情好客。虽然是一个平凡的小山村,却孕育了一段不平常的传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收养孤残儿童的同时,为了共同致富,散岔村一度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油布村,深受广大睡炕农民的青睐,色彩艳丽,耐磨光滑,给靠天吃饭的农民生活上带来了很大的改观。散岔村率先在全国开创了具有黄土高坡特色的家庭寄养模式,该村以“关孤残儿童,支持福利事业”为出发点,竞相代养社会福利院孤儿,先后为市社会福利院养育了1300多名被遗弃的孤儿,村中71%的家庭都有过代养寄养孤儿的经历,为大同市的社会福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很多孤儿有的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有的已为人妻人父,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还在寄宿家庭接受教育,有的还在牙牙学语,有的还在吃着甘甜的乳汁。他们的到来为平凡的家庭锦上添花,其乐融融,永生难忘,救助遗孤,情牵一生,他们的离去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为祖国添砖加瓦,为助残养孤做贡献,以一颗颗心融进乳娘平凡的情怀,以一颗颗炙热的心灵回报母亲和社会。

今天是带着回忆,带着母亲的期盼,又回到了这个让我魂牵绕,充满儿时记忆的小山村。虽然是为了回村取村里给母亲发放的一袋白面,可我知道哪里有母亲的牵挂,有母亲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这里有母亲十年来奋斗的足迹,做过裁缝,当过油匠,种过田地。车徐徐使出市区,沿平成桥一直向东,在往丰镇二连浩特方向十字路口往北,经王千户,三十里铺,到达地炮旅方向向北,这段路是70年代部队修建的柏油马路崎岖不平,已经破损不堪,边慢行降速,边听着母亲对旧地重回的感想。不觉中已到达了村西边爬上坡,停车落步,一块醒目的照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琉璃镶嵌的照壁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芒,五个醒目的大字“中国乳娘村”镶嵌在照壁的中央。转到照壁的背面,是用文字书写的乳娘村简介。西陲的斜阳散着余晖,照在阔别30多年父母的身上,身影落在地上簇拥着,窜动着,视乎在亲吻着这片恋土,视乎在默默的诉说着思念。思念这个曾经给予他们希望和寄托的乡亲,思念这个曾经让他们情志满怀的故土,思念这个曾经给予他们无穷力量的山村。话到嘴边,情到深处,无不热泪满眶,念在心田,触景生情,无不激情满怀。

遥想当年,父亲带着对家乡的怨气,远离那个让我们一家人都为之沮丧的地方,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父亲作为民办老师带着我们一家迁移到这个小山村,青一色黄色泥土的院墙,遍地的土縼窑洞,幸有的挂面窑洞成了我们的安居之所,曾为之庆幸,为之感动,富农变成老师,身份的转变让我们感到了人们的尊重,让我们感动了人间的真情。山坡上挂满的冰果让我们感到是那样的新奇,透着香气,渗入心田,山涧中那熟透的野果让我们感到是那样的神秘,芳香四溢,穿透心扉,热情的采凉山让我们感到是那样的雄伟,幽静深邃,如入仙境。

回到我们曾经居住的东村,回到我们曾经居住的窑洞,只有这五间挂面窑洞历经风还矗立在村落的中央。整个东村已经物是人非,有条件的人们都搬到了坡下的场面,留在这里的只是不愿离去的老人,由于长时间没人居住,大部分窑洞都倒塌,一片破碎的景象。母亲和父亲见到了戳别已久的乡亲们,问寒问暖,你一句我一句,笑的都合不拢嘴,一股暖意油然而生,毕竟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亲不亲故乡人。从乡亲们口中得知,近十几年来,乳娘村的名声远近闻名,记者曾多次到这里造访,最初场面上最好的建筑就是砖建的学校,现在这里有了二层楼的孤儿康复活动中心。原先的一排排土窑洞,人们有的盖起了四合院的瓦房,有的把土窑洞重新用砖做了挂面,最显眼的就是6撞别墅式砖瓦新居,是专门为了乳娘养育孤儿而建,并且得知寄养家庭首批住房改建投资达130.77万元,由德国利保益有限公司援助15万美元,市社会福利院筹措补充资金34.2万元建造而成,采用古典和现代建筑巧妙结合的设计风格,建筑面积662平方米,可供6户寄养家庭居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破旧的土窑洞到别墅式的砖瓦房,从谋生乳娘到专业乳娘的变化,无不显示了国家对孤残儿童的关怀,无不显示了对孤儿生活质量的改变,虽然孤儿们和乳娘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但对于有着水乳交融亲情的乳娘们,也是对她们多年来默默付出的一种回报和肯定,也更是一种激励。乳娘寄养曾经是一种很好的寄养方式,最初的选择寄养,是让孤儿们体会到一种家的感觉,有种归属的收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闲散劳动力会越来越少,城乡收入对比的差距,接受教育的差别,医疗条件的差异,加上城镇化的推进,人们观念的变迁,最后一个乳娘村也会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弊端也会逐渐显露,其运行模式必将由单一的家庭寄养向社会福利院集中寄养模式转换,寄养方式会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乳娘渐渐会由娘亲实现身份转变,成为亲情淡漠挣取工资的保姆。

车在黄昏中缓缓开出了乳娘村,落日的余晖映射着村庄飘散的袅袅炊烟,映红的彩霞显得格外醒目,远眺中的文瀛湖一泻千里,海天一色,一片清秀,幢幢高楼直耸云霄,伴着落日,美不胜收。期盼未来的乳娘村会出现一种全新的模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期待儿童福利新的闪光点,更好的推进当地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让其更上一层楼。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33526/

再进乳娘村的评论 (共 2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