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送灯

2014-03-03 14:29 作者:夏秋  | 2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是老辈人留下来的风俗,也是相当有讲究的规矩。每年到这天,听见外面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心早就飞回到老家,禁不住泪眼朦胧。这是亲情的呼唤,是乡土的眷念,是心灵的归宿。

我的老家离城市很远,过去回家一趟,需要坐火车换汽车,改乘马车,才能到屯里,祖坟离屯子还有八里多地,下或者下,还要步行才能进去。一个来回就需要一天的时间,要是错过了火车、汽车的钟点,还要住一个晚上。由于太偏僻了,没有办法,这些年,只好委托住在附近的亲属去给祖坟送灯。

这几年,农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乡村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小汽车也走进了家庭,回老家就方便多了,开自家车,踩一脚油门,撒个欢就到家了。

孩子在车上问我,为什么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这难不倒我,我小时候也曾经这样问过我的父辈。

送灯的习俗来自明朝的朱元璋。朱元璋是个子,他当上皇帝之后,找不到父母坟墓的下落,很是不得意。军师刘伯温给出了个主意:“你是万人之上的皇帝,没有人可以能够接受你的跪拜,接受你跪拜的,只有你的亲生父母。你命人在每个坟头前插上蜡烛,能经你跪拜而烛不灭的那个坟墓,就是你的父母……”朱元璋依此行事,果然如此,找到了自己的父母。从此,送灯的习俗流就传下来。

送灯习俗传下来,不断地更新内容,现在,给逝去的亲人送灯,表示天下太平,人间阴间共欢乐,共庆幸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小的时侯,给祖坟送的灯是用大萝卜做的,把大萝卜中间挖空后,倒点煤油,安上一个棉花灯捻子点着,灯捻子慢慢往里烧,一直煤油烧完为止。再以后就是手做的纸糊灯笼,里面点的是小红蜡烛,也叫“磕头了”, 意思是蜡烛细、短、小,磕个头就燃烧没了。现在,科技发达了,市场卖的是电子等,各式各样的,用的是电池,什么时候电池没有电了,灯才灭。送灯的时候,一般都是晚饭后天眼擦黑的时候,大家带着准备好的灯笼、蜡烛、鞭炮、纸钱之类的祭奠品,到坟地去送灯,祭奠亲人。送完灯回来以后去井台上滚冰。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东北地方的农谚,说的是八月十五有云彩遮月,今年就是丰收年。正月十五如果下雪,肯定今年风调雨顺,是个好年头。

纷纷扬扬瑞雪在车的前后手舞足蹈,一会儿在车窗上化作晶莹的水滴,一会儿朦胧了前面的路。这是让开车的人放慢车速,来欣赏正月十五寒乍暖雪花扮醉的乡野。县通的乡公路拓宽了,沙石路变成了柏油路,路边座座村庄翻新成白墙红瓦,虽然,绿柳还没有吐绿环抱,在阳光的辉映下,闪着金灿灿的光。一台台各式各样品牌小车鸣着汽笛你驰他往,不时地互相问路,看得出来,他们和我一样,也是去送灯的。

老屯到了,我看出来了,感觉到了,老屯以最原始,最朴实,最热烈的形式欢迎我这个分别已久的人,那就是: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挂上了红灯笼,有的红灯笼杆的上面还竖着随风摇动的风车。春节贴的对联还“嘎嘎”新,新放的鞭炮碎片扬起了花束。路边少了过去那些大雪堆和臭垃圾,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面修到院门口,与各家的砖地相连接。没有了鸡飞狗叫和满院子的猪,没有了摇轱辘的土井,没有了门口栓牛马的木桩,更看不见蜘蛛网般的电视天线。

几个和我一般年纪大的人在墙跟前唠嗑,穿的不是以前的大棉袄,二棉裤,狗皮帽子,叼的也不是小烟袋。他们手里拿的是智能手机,不知道他们是玩微信,还是上网看电子书,反正我现在还没有搞太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亲们相互寒叙,人老了,村变了,人们穿戴,生活方式都变了,唯一没有变的是乡情,是尽孝之举。

已是万家灯火,家家户户和我一样,走出家门,奔向不同的方向去给祖先送灯。我和亲属们在祖坟前摆上供品,点亮灯光,磕头,放鞭炮,点起来用锯末子加柴油做成的火龙……

此时此刻,站在埋祖坟的山坡上,远望,城市里灯光在闪耀,近听,村子里鞭炮声在响,周围,无数盏祭奠先人的灯光,组成了一个个花环。

雪花在拍打灯笼,月亮和星星时隐时现在微笑着:天上,人间,地下,一片祥和,一片温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25894/

送灯的评论 (共 28 条)

  • 心静如水
  • 聿铭
  • 眉目
  • 今生依梦
  • 婉约
  • 春暖花开
  • 晓晓
  • 荷塘月色
  • 上善若水
  • 昨夜星辰
  • 少华山
  • 沧海一笑
  • 李清风
  • 暗雪
  • 白草诗人
    白草诗人 推荐阅读并说 很耐读的文章,必须踩一下!
  • 时光号
    时光号 审核通过并说 请写下评语
  • liaoba

    liaoba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送灯寄相思啊!

    赞(0)回复
  • 伍味子

    伍味子送灯,更是取暖!好文章,顶!

    赞(0)回复
  • 依然

    依然送灯的习俗渊源流长。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永远不会改变的是乡情,是尽孝之举,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天上”令我们遐想,“人间”是我们美好的现实生活,“地下”有着一份对离世亲人的深深思念。“送灯”......“雪花在拍打灯笼,月亮和星星时隐时现在微笑着:天上,人间,地下,一片祥和,一片温馨。”——好美呀!

    赞(0)回复
  • 夏秋

    夏秋回复@依然:谢谢你读懂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赞(0)回复
  • 夏秋

    夏秋回复@伍味子:谢谢!祝你快乐。

    赞(0)回复
  • 夏秋

    夏秋回复@liaoba :谢谢!祝你快乐。

    赞(0)回复
  • 夏秋

    夏秋回复@丫丫:谢谢!

    赞(0)回复
  • 夏秋

    夏秋回复@丫丫:谢谢你。

    赞(0)回复
  • 夏秋

    夏秋回复@liaoba :祝你快乐。

    赞(0)回复
  • 夏秋

    夏秋回复@今生依梦:谢谢你。写这篇散文就是想弘扬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就蕴藏在民俗中。时代在变,时光在转,人不是旧人,物是人非,那份真实的情感正在期盼春天的到来.........

    赞(0)回复
  • 清霜

    清霜好文,再次欣赏,问候老师!

    赞(0)回复
  • 流浪的微笑

    流浪的微笑欣赏佳作,问好作者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