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团圆饭

2014-02-10 09:20 作者:秋实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团圆饭

85年下半年,爸年满60周岁,“船到码头车到站”,告别了忙碌38年的职业生涯,从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岗位上退了下来,成为了一名厅局级离休干部,开始了他的“老干部”生活

86年时,我结了婚,之后不久就随爸妈和妹妹从拥挤破旧的“五七”楼搬进了南塔新居。二哥也随爸爸分到了房子,住在我家楼上,只有大哥一家远居赤峰。那时的爸爸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每天除养花、看报,再就是出去买买菜,也算是闲情雅致,悠然自得。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爸爸提议,每周日晚改善生活,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

几年后,妹妹结婚。于是兄妹三人商量,爸妈都六十好几的人了,操劳了大半辈子,应该享享福了。每周这顿团圆饭包括年节时的聚餐改由我们兄妹三家轮流坐庄,轮到谁,除吃什么需征求爸妈意见外,出资、采买、下厨,甚至洗碗等一条龙包到底。

正是这顿由爸爸最初提议发起并乐此不疲,继而由我们兄妹几家接替下来的团圆饭,让谁也没有想到,竟似发端于深山老林的山泉,生生不息,汨汨潺潺,绵延流淌,滋润、涵养着这个大家庭,至今已持续了28年之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8年来,除极特殊原因,我家的这顿团圆饭几乎没有间断过。不论谁家,夫妻之间一方有事,另一方担当;兄妹之间一家有事,下一家自然顺接。期间也曾有过波折和动摇,那就是爸妈几次有病住院,看到这些白天忙于工作,晚间又疲于护理他们的儿女们,到周末还要忙着去买菜做饭,着实从心里往外感到不忍。老妈就几次颇感内疚地向我们提出:“以后这顿饭就别吃了,随便做点什么就行,你们都忙,媳妇、姑爷那面也有老人需要照顾,自己家里还有孩子,也不容易。”儿女们知道,那是老人们的心思,这把年纪了,又是多病多灾,不能给儿女们帮什么忙,但也不愿给他们增添更多的负担。

终归,儿女们没有听从老妈的提议,他们清楚地知道这顿团圆饭给年迈多病的爸妈带来了多少快乐和安慰。自然,团圆饭照常吃着,一年365天,每周一次,年节小长假时是隔天一次,细算起来,每年也要50多次。28年,团圆饭不知不觉竟吃了1500多次。

28年来,这顿团圆饭在形式上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吃”。但正是这个“吃”,却是吃出了内涵,吃出了家风。

28年来,我家的团圆饭就像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连心锁,紧紧连接着这个不断兴旺着的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小家、每一个家庭成员,也不时地温暖着两个老人的心。我成家后,曾与爸妈共同生活、朝夕相处了整整十年,后来单位分房,才依依不舍地在搬了出来。搬家时,妈妈躲到了阳台,我过去时,她在悄悄地落泪。我则像做错了什么事情那样,默默地没有说出一句话。之后妹妹为了方便照顾爸妈,也曾在那里住了几年。二哥在爸妈楼上住,更是常来常往。可以说,爸妈的家就是我们的根,爸妈家中几乎天天都会有兄妹们的身影,包括我家的几位“外姓人”,也像爸妈的儿女一样,与我们共同承担着一份责任和义务。而有了这顿团圆饭,兄妹们每周至少能在爸妈这里相聚一次,这是多年来兄妹们守住的底线。吃的是饭,聚的是欢,体现的是心。

28年来,我家这顿团圆饭就像寒里的大火盆,兄妹几家总能因它而聚在一起,感受着有父母的温暖和有兄妹的快乐。大家“聚似一团火,散如满天星”,你映我衬,几乎没有发生过可以伤感情的不愉快,也从没有过相互计较,你挑我剔。无论是哪一家做饭,很多时候都是谁去得早谁上手,包括在那里护理老爸的大哥,也会力所能及的帮上一把。爸家厨房有三四件围裙,如果不是自家人,你绝对看不出是谁家在做饭,大嫂、二嫂、妻子、妹妹都会系上围裙在那里忙活。从赤峰来的大嫂,有时赶上年节,也不甘示弱地要争抢着做一回东,以表心迹。

28年来,这顿团圆饭也深深感染了我们的晚辈。兄妹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对爸妈的孝敬之心,潜移默化地给他们做出了示范和引领。在我家,孝敬老人早已蔚然成习,晚辈们每每看望老人,都要买些他们吃的东西;每周来时都争着和老人说说话,帮着大人们干点活。晚饭后,收拾洗涮自然是这帮孩子了,干得多的当然是他们中的大姐大哥。这些孩子相处得也像我们一样的和谐,大哥哥、大姐姐以及当嫂子和姐夫的,都是那样的有模有样,懂得礼让和包容。日常生活中,他们之间有比我们更多、更便捷的沟通方式,开始是群,现在又是微信,天天在线,随时可见,谁有一点不顺心的事也瞒不住大家。我们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28年来,这团圆饭有如我家生活中的风向标和晴表,不仅见证了物质的丰富、人丁的兴旺,也折射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记得86年刚刚开始吃团圆饭时,每顿饭平均只有二三十元钱的成本,有时做条鱼,炒上几个菜;有时买三四斤牛肉、两个大萝卜,吃一顿牛肉炖萝卜;有时买几斤肉馅包顿饺子,或是炒菜烙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团圆饭由最初的五六个菜,发展到十几个菜,遇年节或爸妈过生日,最多时是十五六个菜。成本也由二三十元,提高到百八十元,到现在的二三百元。除物价上涨因素外,凭心而论,感觉吃的内容是越来越丰富,质量也是越来越好了。

28年过去,发育了一代新人。家庭成员从最初的7口,到后来我们兄妹几人陆续有了孩子;后来大哥的小儿子来沈阳读书,大女儿来沈阳工作,大哥也来沈阳护理病卧的爸爸;再后来大哥的孩子结了婚,二哥的孩子结了婚,去年我的孩子也结了婚,真的像滚球一样,越滚越大,一顿团圆饭十五六口人是常有的。去年过春节,赤峰的大嫂和孩子都来了,那顿饭是四世同堂,竟有20口人。

人越吃越旺,饭桌却越吃越小。记不得是哪一年了,用了多年的小圆桌不够用了,爸爸就找打家具的木匠给做了一个直径有一米六七的大圆桌面,着实解决了大问题。而现在大圆桌面也显得拥挤了,则总是有那么几个年轻的晚辈把座位让给长辈,自己则持“站票”,在游动中进餐,并自我调侃:这样吃的更多。

慢慢的,团圆饭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的提升,并不知不觉的形成了自家的系列和品牌,如:

——炒菜系列,荤素、冷热搭配,红烧肉、扒肘子、凉拌排骨、酱鸡杂、烀猪蹄、猪头肉等荤菜,总会占上三四样,鸡、鱼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余的则都是些时令蔬菜,随行就市,经常有所更新。有时也有虾蟹等海鲜,还会做些如雪绵豆沙、拔丝地瓜、拔丝白果,炸南瓜饼、糯米枣等甜品。

——炖菜系列,如:牛肉炖萝卜、猪肉炖酸菜粉、猪肉香菇炖粉条、小鸡儿炖蘑菇粉、五花肉炖大白菜、酸菜炖排骨、炖茄子饸等,每次选其两三种,菜量上找齐。再拌上两个凉菜,如凉拌四丝(肉丝、鸡蛋丝、白菜丝、粉丝)、拍黄瓜拌粉皮、五彩大拉皮、皮蛋内酯豆腐、老醋蜇皮白菜丝、凉拌苦瓜等。

——涮火锅,程序相对简单,多是买来的半成品,尽管技术含量不高,但吃起来内容很丰富,如:羊肉片、肥牛片、鱼丸、肉丸、虾蟹丸、大白菜、小白菜、茼蒿、香菜、油菜、豆腐泡、豆腐皮、粉丝、海带片等,不算其他涮品,光是羊肉片就要买六七斤。

——烙春饼,主要吃的是卷饼菜,如:酸菜炒粉、豆芽炒粉、芹菜炒粉、肉片元葱、头菜肉丝、清炒土豆丝、肉炒豆角丝、京酱肉丝、炒蒜薹、蒜黄鸡蛋。有时还配有凉盘,如猪头肉、火腿肠、朝鲜拌菜等。烙春饼的过程也很可观,经常是五六个人上手,擀的、烙的、切的、抄的;这边擀完了,那面也烙完了,菜自然也炒完了。我家吃肉食偏多,因此隔两三个月就会吃一次春饼,主要是调节一下口味和饮食结构。

28年来,这久吃不衰的团圆饭,像长途拉练一样,无形中提升了兄妹们的炒做技能和水准,也丰富了各自的生活情趣。

张扬一点说,在兄妹几家中,饭菜做得好一点的原本是我家。早些年,最早给爸爸帮厨做“大餐”的人是我,和爸爸学了一些;这些年经常外出,口嚐目染,也借鉴了一些。结婚后,因妻子会做一手好菜,爸妈和孩子们都愿意吃,我自然也就激流勇退了。有了团圆饭,无形中成了一个家庭炒做才艺展示平台,大家都有机会“登台亮相”了,而且可以说各有所长,每人都能露几手,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保留“节目”,很难再说谁好谁差了。

我家妻子最拿手的是炒菜。她炒菜中规中矩,干净利落,边做边收拾,饭菜做好了,地上和厨台上也经常是很干净的;炒出的菜耐看好吃,味道可口,老的少的异口同声。每每晚辈们夸她炒菜好吃时,我则会开玩笑说:“你们老婶最大的秘诀就是多放油。”其实我知道不完全是,还有佐料、配料和火候,这一点我是不如的。即是平时在家简单做碗疙瘩汤或面条,我和孩子也觉得好吃,可自己就是做不出那样的味道。自打有妻子主厨,我自然甘居配角,她做菜,我切墩。开始只切熟食,继而发展为生熟都切,孩子们说那叫水二。切墩也是要讲究的,一只熟猪蹄我会把它流畅地分割成九块;一根黄瓜从上到下一分为二后,我可以匀速、有节奏、不停手地一切到底,而且瓜片薄厚大体均匀。至于白菜、芹菜、元葱、茄子等切法各不相同,自不必细说。我摆的盘追求整体感觉,如香肠,斜切成椭圆型的一片片,匀称的摆在盘面,一片压一片,错落有致,美观大方。煮好的虾,我也不会任其自然,一定要按一定的规律一只只有序地摆放。

二嫂的看家本事是做红烧肉和糖醋鱼,当然还有熬皮冻。爸爸多年来养成了爱吃肉的习惯,尤其到了老年,最离不开的是红烧肉。因此,红烧肉几乎成了我家的私房菜,也成了二嫂的招牌菜。二嫂做红烧肉选料优质,切半寸见方、寸许长;烧制时挂糖适度,火候不文不急,放入各种作料,待小半锅的汤水熬成汤汁,沁到了肉块中,适时起锅,成品呈酱红色,色香味俱佳,吃在嘴里香而不腻。还有皮冻,文火熬制,经常要三四个小时,待把肉皮里面的胶质熬炼出来,乳水相融,方才停火。冷却后的皮冻通体呈乳白色,羊脂玉般,远比街面上的皮冻要干净的多,好吃的多。说到二嫂就得捎带着二哥,原来也没有觉得在这方面有什么特长,这几年由于二嫂晚间时常加班,二哥竟然也“舞枪弄棒”般地独自开始做上了扒肘子、凉拌排骨、红烧肉,而且并不逊色,有滋有味,真是让你刮目相看。

妹妹在图书馆工作,想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饭菜中的书香气自然浓了许多。爸妈家里总是有几本她借来的菜谱和食谱。妹妹常以理论指导实践,看书做菜,比葫芦画瓢,多少有点专业风格。她做的糖醋鱼和红烧肉在家中饭桌上也算得上是一道风景了,很受青睐。特别是那糖醋鱼,把握火候,外焦里嫩,色味俱佳,撒上胡萝卜丝、香菜叶,不用说吃,看着也很美。前几年,妹妹一度热衷于面点制作,家里买了面包机,继而又添置了烤箱,三天两头就烤一个大面包,个把星期又烤上一箱饼干、蛋挞,有时还做蛋糕,真是锲而不舍,有要大干一番的气势。后来还尝试着做吐司,和超市里卖的比起来,“形似”已经没有什么疑议了。惹得我家妻子动了心,跟风似的买了面包机,也像模像样地烤了几次面包,可这毕竟不是她的长项,没几天这看着还是崭新的面包机就退休了,倒是让我省下了那买烤箱的钱。现如今妹妹又开始做罐头鱼了,做好了分给大家吃,因为是从书本上学的,练习几次后,就做到了色味俱佳。

28年,一顿普通的家常饭竟能生发出这么多的故事,释放出这么大的能量,令我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用这么多的文字去渲染,难免让人匪夷所思。然而,这的的确确、确确实实、实实在在是我的真实感受,是我家人的真实感受,我想也是老人们的真实感受。

曾经有人说:“母亲在,家就在”。也就是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那多病的母亲走了。儿女们没有等到从失去母亲的哀苦和悲痛中完全走出来,就张罗着给多年卧床、且88岁高龄的老爸在我和妹妹居住的小区中租了套宽敞明亮、带有电梯的楼房,为的是经常能够用轮椅推他出来遛弯解闷。兄妹们除日常护理爸爸外,周末的这顿团圆饭仍是这一大家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尽管老妈不在了,但有老爸在,这个家就在,就没有散,也不会散。

也曾经有人说:“父母在世,儿女奔着这个家;父母不在了,儿女们自然也就散了。”我想,尽管我们不愿意看到那一天,但终归会有那一天,这是自然规律;但即或是真的到了那一天,我相信兄妹们仍然会把这团圆饭延续下去。因为这团圆饭就是那把连心的锁,紧紧链接的是兄妹之间的亲情;这团圆饭就是那冬天里的一盆火,它给这一大家人的是雪中送炭般的温暖;这团圆饭就是那生生不息、汨汨潺潺流淌着的清泉,会时刻滋润着那如饥似渴的情感心田。

人生苦短,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也就是那一瞬间。父母们的今天,想必就是我们的明天。到那时,我们这一代也已成为了老人,我们的儿女会像我们今天照顾老爸那样照顾我们么?我想,答案会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昨天和今天身体力行并引领着孩子们去做了,我们尽到了做儿女应尽的责任。我们今天对父母的付出,明天会在孩子们那里得到回报的!

(秋实于2014年1月18日写毕)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9256/

团圆饭的评论 (共 15 条)

  • 婉约
  • 春暖花开
  • 晓晓
  • 崔秀
  • 荷塘月色
  • 乐之云墨
  • 雨袂独舞
  • 残留的回忆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审核通过并说 好
  • 信天游

    信天游好文章,欣赏。问好朋友!

    赞(0)回复
  • 秋实

    秋实回复@信天游:您好,谢谢!

    赞(0)回复
  • 秋实

    秋实谢谢各位老师和朋友!

    赞(0)回复
  • 白山黑水

    白山黑水越读越喜欢您了,团圆饭吃的不是饭,是传承华夏的孝道,是潜移默化教后辈如何做人,行云流水,难言其妙,赞

    赞(0)回复
  • 秋实

    秋实回复@白山黑水:我在QQ空间有很多朋友,他们已经成为我的忠实读者,只要我发一篇文字,他们就会先先后后的来读。而在散文网,我也有了几位每篇文章都能够来看一看,看了之后又能够说一说的读者朋友了,这其中当然包括您了。因此我要说:感谢您的执着,不管什么文章都过来看上一眼;感动着您谦虚为学的品质,您的留言总是那么谦恭、质朴。向您学习!

    赞(0)回复
  • 白山黑水

    白山黑水回复@秋实:康老师,你大,我65后,好像大10岁呢,您是老哥呀,读你的文章受益匪浅,不论文学,做人,毅力,谦虚等都值得我学习,原以为50了,没啥盼头,看见你们知青一代,我很受鼓舞。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