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兴凯湖(三)

2014-01-26 12:12 作者:巴吾其仁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们在折返途中,找了一处林荫,坐下来野餐。附近林中多野果。山杏是大个头的,还没熟透,吃起来有些涩。山葡萄已经成型了,不过离成熟还得一段时间。绿皮山核桃一嘟噜一嘟噜地挂在枝头, 因为和叶子一样的绿色,不定睛细看是看不出来的。野餐结束后,有人发现路边的一棵野草上一片叶子在舞动,喊大家都去看。奇怪的是整棵野草上只有这片叶子在舞动,其它叶子都挺安静的,应该不是风的作用,但谁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大自然多有意思呀。

司机王师傅早年开大货车,经常跑这一带,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他把我们带到离兴凯湖农场场部不远处的一个湖湾。对于喜欢太阳喜欢水的来讲,这个湖湾真是绝佳之处,往湖里走出二、三十米,湖水也只有脚踝深。岸上和水中的湖沙细如粉末,是一种淡得有些发白的黄色。这样的水域,不下去玩一阵子,真是浪费了资源,辜负了际遇。

再一次在水里尽了兴后,我们一行去兴凯湖农场投宿。一连找了几家旅馆,都没床位了。农场官方的招待所有床位,但前台小姐告诉我们:他们不接待外人,房间要给上面的领导留着,虽然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来,会来多少人。因此,我们临时决定去八五六农场住宿。

途中,公路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荷塘,荷花正在盛开,美色让我们不能不停车下去观赏。两个荷塘都不大,应该是过去这一带常见的非常普通的水泡子。如今种上了荷花,成了季里的一幅美景。其实,北大荒垦区最美最壮观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四四方方的一块块稻田,拼接出一幅巨大的由无数田字组成的围棋盘。满眼像蓝天一样干净的绿色,会让你马上联想到稻米的清香和晶莹。

位于虎林市和兴凯湖农场之间的八五六农场总面积相当于两个“新加坡”。该场近几年正在倾力打造稻米文化。建场之初,他们并没有种植水稻。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减轻涝灾影响,开始有少数生产队种植水稻。三十年的调整、积累和发展,现在已拥有稻田110万亩,成为“垦区水稻第一大场”,自誉为“寒地水稻之都”,号称“年产粮食十五亿斤,能为全国人民提供一天的安全口粮”,确有资格引为骄傲。农场把稻香湖公园打造成稻米文化广场,矗立起含义为“稻米就是生命”的汉白玉水稻图腾柱和象征着丰收鼎盛的“丰收鼎”。图腾柱高达十余米,环柱盘旋上升的浮雕,表现了水稻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需要的阳光、大气、水等自然条件。仿殷商青铜器风格的大鼎,高置于基座上。基座四周刻着鼎名和水稻知识。一排“书简”上记载了农场的水稻发展史。一组“墙壁”上镌刻有关水稻的诗句,贯穿了农民世世代代的辛苦和快乐。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的雕像,昭示了水稻第一大场尊重科学和科学种田的态度。现年九十高龄的寒地水稻专家徐一戎从一九九七年至今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终身不退休研究员。据介绍:他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中央媒体多次宣传过他的事迹,说他不顾年事已高,坚持行走在田间池埂上,用毕生经历总结和推广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模式。为了不让组织和基层农场背负出现意外的责任,他在纸上写下了“是我自愿来的”的声明,每次下农场之前都让老伴把这张纸亲手装进他的上衣兜里。他确实是有资格在活着的时候就享有广场塑像的科学家。经过近六十年三代人的努力奋斗,今天的垦区人终于过上了“安逸舒适自由(省委书记语)”的生活,以创业者和成功者的豪迈舒放,挥撒小康后的富足。在宣传成就和愿景上,农垦人是舍得投入的,新一代的垦区各级首长都是大手笔。八五六农场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内修水泥路,铺水泥彩砖,挖景观池,建浮雕墙,包装现代农业,还在示范区广场上建了一座北大荒水稻博物馆(内部设施尚未开建),造型好像一个扣过来的饭碗。更奢侈浪漫的是正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修建的一座横跨公路的“百万亩稻田观光平台”。这真是乱世烽火台,盛世观景台。农场有钱了。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快,让毗邻县市的地方政府“情何以堪”。省里当然知道这种体制差别带来的贫富差距,及时提出了“场县共建”的口号。我们再回到稻米文化广场。广场东侧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池塘,水面栽满了荷花。第二天早上,天下起了。虽然已是盛夏,气温仍然让人感到有些凉。我和王师傅在荷塘上曲桥相遇。我知道一行中的其他人对晨雨中的荷塘都没有兴趣。由单位组织的集体出游,情趣的差异性从来都是组织者追求圆满的最大障碍。那次兴凯湖之行的返程途中,我不知道也没考虑大家愿不愿意,自作多情地领着大家顺道参观了八五七农场场部,八五〇农场场部和鸡西市区的穆棱河公园。回城后,我写了一篇二百字的短文《八五七农场翠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6517/

兴凯湖(三)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