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挖井

2014-01-14 15:58 作者:知识产权人王瑜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留给孩子记忆之 挖井

水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伟大的发明之一,水井出现之前, 人们只能择水而栖,沿河而居,水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从此可以围井而居,由此产生了村落、集镇。人们把城市称为市井,把城市文化称为市井文化,把水井看做家,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在山西临汾市的尧庙中有口“尧井”,据导游介绍尧“寻蚁造井”首次发明了水井。这口井仿制得非常山寨,传说也不靠谱,据介绍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水井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距今约5700年,比尧至少要早一千多年。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讲毛爷爷在江西瑞金帮沙洲坝村挖井的故事,故事讲到毛爷爷带领临时中央领导花了十几天才挖成一口水井,当地人为此还立了纪念碑。国人喜欢编造故事,因为少有人思考故事的真实性,于是编造的故事被当了真。

南方的水井非常多,我亲眼见过几次挖井,挖井其实很简单,或圆或方垂直往地下挖个洞,蓄到水即可。江南水丰沛,地下水相当浅,往往挖几米深即可蓄满水。有个同学在自家的院子挖井,他让家人把他吊到井底,用短把锄头挖,挖出的土石再吊上来,现在想来这哥们胆子真大,没有任何防护,万一坍塌了怎么办?在南方一般的水井需要造井壁以防止坍塌,井壁多数是砖头围成的。上中学时学校挖井,我看过如何造井壁,工程队挖到一米多深就开始从底部往上砌井壁,我们很奇怪难道水井只挖这么深吗?砌好井壁工程队继续往下挖,早上上学我们惊奇地发现井壁沉下去了,工程队直接在原来的井壁上继续砌砖直到砌出地面,然后又接着往下挖,井壁又沉下去,再砌上来,再挖、再沉、再砌……井挖好了,井壁也沉到了井底。井壁也有用木头支撑的,我老家院子里水井的井壁是用木板支撑,这口井只有两米多深,井口很大,可以挖好后再用木板支撑井壁,学校的井挖较深,在沙土里挖容易坍塌,通过重力原理砌井壁要安全得多。随着技术的提升后来挖井更为简单,成本更为低廉,于是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水井。家里也请来两个挖井的师傅,他们在地上挖个浅坑,让家人往坑里倒水,他们一人用根铁管从坑里往下直戳,这根铁管有个锥形的圆头,圆头上有大孔,铁管另一头接着水管和一个压水装置连在一起。另一个人将压水装置固定在两条板凳上,用力压水,泥浆水从压水装置里流出来。铁管越戳越深越来越短,再续上一根铁管继续戳,家人只管不停往坑里倒水,压水的人只管压水。一两个小时后铁管戳进去十几米,从压水装置出来的水逐渐变清。拔铁管地上留下一个小洞,将水管塞进去上面留出大约一米左右,再在水管上装上压水装置,打下几根木桩固定水管和压水装置,挖井师傅压出一碗水,让我家里人都尝尝,就算验收完工,打井的师傅收钱走人,打一口井三个人作业不到一个下午就大功告成。

老家的水井很多,挖井的故事更是不少。传说有口井挖着挖着突然水涌上来挖井的人却不见了,原来井底下就是暗河,挖井的人掉进了暗河再也找不到踪影。传说临村挖井总挖到红石层见不到水,后来请来钻机钻透了几米的红石层下面就是地下河。村里的井比较神奇,始终与河水保持一个高度,河水是涨是退看看井水就知道,每到河里涨大水井水会溢出来,当然也免不了有故事。村里人说起各种传说总要添加神奇的色彩,但是讲不出道理来,可信度不高。不过即便同一个村水质不一样却是个真实存在的,有的井水是甜的,有的却含“锈”有些异味。这也不足为奇,北岳恒山上有两口井,近在咫尺,却一苦一甜。含“锈”的水也是清的,要泡茶叶水来验看,如果有“锈”需要用沙子过滤掉像铁锈一样的东西才可以喝,到底这个“锈”是什么东西?过滤后能不能达到饮用标准?村里人从没有关注过,也没有政府机构来检验。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四川挖盐井的细节,我家挖压水井的方式很明显就有那时的技术,不过现在技艺提升了许多,可以通过抽水的方式将下面的泥土和碎石直接抽出地面,以前挖一口深的盐井要几个月甚至半年,现在我江西老家半天即可挖出一口井。自来水在农村普及水井逐渐被废弃了,挖井的技艺将逐渐成为记忆。随着科技的进步古老的技艺被后起的技术取代,古老的技艺依然可以提供创新的启示,因此我们要记录下来传承给后人,编造的故事只会贻误后人,需要还原真实。

2013年7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3742/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挖井的评论 (共 6 条)

  • 雨袂独舞
  • 荷塘月色
  • 晓晓
  • 今生依梦
  • 婉约
  • 春暖花开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