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礼:情之温润

2013-12-18 17:26 作者:思绪金珠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礼仪说到底是情感的外化,这种情感有点儿像中国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可以理解为互相之间的“同情”。正像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中所说的“无论人类如何被想成是怎样的自私,在他的天性中显然会存有一些原则,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并将别人的幸福看成与自己相关的,这就是同情”。亚当斯密的同情不等于我们所说的可怜。与其说,同情是受对方情绪的影响而产生不如说是因为看到了激发这种情绪境况而产生。旁观者努力体会当事人的情感,而尽可能努力地将自己置于对方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考虑到可能引起当事人情感地境况。而当事人则努力把自己的情感降低至旁观者所能认同的程度。这两种思想或者说是情感将导致两种美德:前者使人温和,有礼而可亲,是宽容仁慈和公正谦和的美德;后者使人庄重崇高,受人尊敬是自我克制的美德。当礼仪的主体运用这两种美德时,所外化的已经制度化的能够体现情感的行动可以称之为礼仪,因此从根本上说,礼仪是内心情感的外化。当我们说这个人懂礼仪时,他一定是有教养有涵养的人,而有涵养的人也是最会体味别人内心情感的人,他不会在礼仪场合下让客人难堪,或者身体受到伤害,因为这是不被我们所认可的,我们对其的同情也只能是招致我们的责备而非其它。所以要真正懂礼仪,必须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

我以上所说的是情感礼仪,即能够从情感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下面我要说一个制度礼仪。

在现实生活当中,亦然会有当面一套,而背地里面又是一套的人,我们不能够称之不懂得礼仪,因为他们也能够在礼仪的场合彬彬有礼,他是按照礼仪所要求的来做的。我说这是制度化的不足!这样的人只懂得条条框框的礼仪制度和规则,而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礼仪,因此才会有穿着西装而踩着步鞋,穿着晚礼服去逛街显摆,穿着职业装跑着跳着等等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当你穿大旗袍高雅地走过时,别人因你的高雅气质而注目,你内心会感觉到别人对你的注视,你会在内心产生出一种不好意思的情感(当然也有另外的情况),这种情感是来自你的内在的肌体的生命运动,亦或称之为激情,而得于对别人情感的感同身受。如果你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人,你不必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而随心所欲,我说你必将不是一个礼仪者,也绝然不是一个社交礼仪者。所以制度礼仪就是在礼仪场合将礼仪规则的一种制度化。无论你是不是真正的情感礼仪者,你都可以成为一个制度礼仪者。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在正式场合的礼仪是社交礼仪,早在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而近代的马克思则从本质上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必须要有社会关系,进而需要交流,交流就需要礼仪。你可以握手,微笑,也可以拳打脚踢,张口谩骂。前者使你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你是尊重别人的人;后者必然招致以暴制暴,因为你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懂得体会别人的情感即感同身受。当礼仪突破人与人的狭窄范畴而贯之心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时候,其本质是不会改变的。长期被人们所认可的进而沉淀下来的礼仪的规范被制度化了。其制度化的不足我们暂且不谈,所以尽管国与国的礼仪有所不同,但总归会有一个国际惯例。而撇开不同以及相同礼仪规范的表象我们还是会看到礼仪,社交礼仪的本质乃是人对人,集体对集体,国家对国家的互相同情或者说是感同身受,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社交礼仪是一门知识,也是一门艺术,更加具有实践性。人无信而不立,人无尊严亦不可立。没有礼仪的人,没有教养的人是不会有尊严的。

此外,情感化的礼仪与制度化的礼仪之间也是有着关系的。制度化礼仪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情感礼仪,是情感礼仪的制度化。制度礼仪需要情感礼仪作支撑,情感礼仪需要制度礼仪来实现,二者缺一不可。在社交场合上并且在生活中,如果遵循情感礼仪,你是一个人前人后的有涵养的人;在社交场合上,如果遵循制度礼仪,你是一个人前的有涵养的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交往说到底还是要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去完成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而使用我们更好地去生存去发展。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落脚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06544/

礼:情之温润的评论 (共 9 条)

  • 春暖花开
  • 纤纤柳絮
  • 晓晓
  • 荷塘月色
  • 婉约
  • 今生依梦
  • 孤帆鸢影
  • 上善若水
  • 海虹
    海虹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问候作者!欢迎来我空间踩踩!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