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寻梦——献给春天的歌(之二)

2013-12-18 12:34 作者:钓雪无痕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献给天的歌(之二)

2、在那遥远的地方

题记:

梦想总是伴随歌声起航,寻觅的帆就是的翅膀!

我们为什么喜欢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因为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心似乎找到了爱的方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遥远的梦,一个在远方的天堂,一个足可以安顿浮躁的心的桃花源……

正如在上文《寻梦——献给春天的歌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中,我们曾提到的已故的为种族隔离而抗争的黑人斗士曼德拉,他在人生最初的阶段,一度采取武装斗争,试图通过暴力达到与白种人平等的目标,于是多年的铁窗生涯,在等待着他。在狱中,他不断地和看守交流,宣传他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这应该很能打动人的心,因为无论是有色人种还是白色人种,在上帝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但事实上,即使是同为白种人,大家在享受的权益上全然平等么?这未必像用尺子量过的一样,科学而光明,严谨而公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而少数的白种人残酷地欺压黑种人造成的民族灾难,总是愈演愈烈,所以,当曼德拉结束27年的铁窗生涯,被选上南非总统后,竟宽宏大度地任命一直迫害他的白人为副总统,以自身的和解来和解种族的矛盾与争斗。也正是多年的铁窗生涯,让他认识到,唯有基督耶稣的大爱,才能化解一切的矛盾与纷争,此时,他的灵魂得到了圣灵的光照,他与基督合一在爱里。以基督的心为心,以基督的爱为爱,让他的灵魂赢得超越世俗的力量,是基督的大爱让他放下武器。这也让我们看到时任南非总统德克勒克的高风亮节——哪怕他代表的南非当局是迫于国内外强大舆论压力,才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也足以显示他的睿智与格局。所以,1993年,曼德拉和时任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同获诺贝尔和平奖,绝非出自偶然,而是上帝的美意。因为种族歧视由来已久,白种人天然的以自己的肤色为骄傲,而上帝就要为他们造出一个对立的颜色,让人在反复无穷的争斗中,认识到人的差别不在于肤色,人的高贵与否,更在于是否宽容,有爱心。否则,这个世界将永远是对立的,无法统一起来。

透过曼德拉的“世纪葬礼”我们已然看到了灵魂的力量,他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生死,它就驻足在爱里——与时光同不老,与山水共长春。

那么,再让我们收听一遍腾格尔演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您是否同样感受到了一种振奋呢?这振奋来自于一种精神,一种甘愿为爱舍弃自己,舍弃尘世一切物质的精神。它是超越功利的,它拒绝世俗、拒绝腐败、拒绝低迷,它高昂,它坚毅,它无私,它像一束慷慨的高光,淋漓着一腔赤城,注定要在穿越大地山河的每一缕空隙里,把爱的纤维传导,让它在每一颗可以领受的心灵里,化合成自己人格的太阳——总之,毫无讳言地说,它是不折不扣的爱的宣言,它是光的波导,它是力的宣泄!

这不禁让我想起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人物苏东坡来,在《前赤壁赋》中,他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否也让我们看到一种来自远方的理想?!

而且,一切可以目遇的东西终究是有限的,即使在苏东坡看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有其有限性。因为以苏子观之得之,我未必全而得之——物质终究是有限的;但精神就不同了,我们未必感同身受,但我们可以通过圣灵的带领,叫精神直达物质,直击物质的核心,因为精神是无限的——它无穷无尽、无声无息,无休无止……

正如苏子所言:“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所以,我们有幸透过经典,来洞悉人物精神,而人物之所以不朽,恰恰是因其贯通永恒的精神。我们将有限的物质与无限的精神同一起来,便可以真的进入精神的桃花源。

在那里——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无论谁走过了她的帐篷,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好,就让我们踏着歌声的节拍,让梦想在爱的春光中起航!

(2013年12月 17日 梦醒时分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06400/

寻梦——献给春天的歌(之二)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