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乌镇,我的梦中家园

2013-10-13 16:09 作者:鄱阳湖  | 2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乌镇,我的中家园

江南水乡,雾茫茫,水朦胧,咿咿呀呀,有一艘乌蓬船也总在我的梦中唉乃,木门的吱呀声,常像美妙的音乐伴奏母亲的呼唤唤醒我少年的早晨。

魂牵梦萦了几十年的梦,在一个秋日,终于得以成为现实版了。乌镇,就像是我的故乡。因为我就出生在鄱阳湖水系的昌江河边,我故乡的老屋在三十年前,大院门前有包家塘,后门有菜园和一口小水塘,爬上碗子圩,就可以观赏一千余米宽的昌江。往来穿梭的是乌蓬船、机帆船,以及汽化子航班船,那时的船就像是行走在乌镇的游客,川流不息。其实,河道就是船上人家的街道。而青石板的乌镇街道,就是游客的河道。人来人往,互相照面,谁也不认识谁,只当是人海中的风景。怪不得诗人卞之琳在《断章》里感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人生本身也就是一次旅行,看沿途的风景,你与我擦肩而过,我与你一笑而过,你路过我,我路过你,一种人生的缘,相互欣赏罢了。

记忆深处,我老家后门傍的小水塘,在曾经结过很厚的冰,成为过我少年的溜冰场,如今已被一潘姓人家回填土建造了一幢楼房。房前的包家塘也消失了,不知是那年那月包姓人家外迁了,后是以包姓命名的近五亩水面的水塘在2010年被村里人填成平地了,作了小镇的汽车站。我故乡的老屋也被改造成了小楼房。故乡标记性的包家塘,在我少年的梦里曾经有过凝问,全村没有一个姓包的,但却叫包家塘。包家塘的水听老人们说,它是永不枯竭的,因为它与昌江相连,昌江水满包家塘水也满,就像九江市的浪井一样。村里原都是砖瓦树木结构的房子,记得有一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发生火灾,是包家塘的水救了全村人的房屋。而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会将包家塘养殖的鱼打捞取上岸,分发给各家各户,给村民增添节的美味。如今以包姓命名的包家塘没了,它消失在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历史烟云里了。

记忆中的风景逐渐找不到坐标了,想不到在乌镇找到了现实版,树木砖瓦结构的老屋,虽然它历经了1300多年的历史风云,但在我眼睛中只是穿越了30多年前的老屋。因为我少年的梦就是在这样的老屋中形成的。在梦中时常出现的美丽回忆就是乌镇这样的老街、老屋。行走在乌镇,我就像穿越在故乡的老街上步行。时光似乎倒流了,消逝了的风景在乌镇找着了。

中国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缺乏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一些祖祖辈辈生活过的老村、老屋、老街、老树,正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风云中,成为逝去的美。乌镇,之所以能成为旅游圣地,是因为它传承的文化是人们追寻的精神家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茅盾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可圈可点的大师,乌镇就是他的故乡。为了沾染他的文气、才气,我蓄意在他的故居前留影纪念。参观茅盾故居时,在陈列厅内,我观看了茅盾13岁时写的两本作业文薄。他的老师十分欣赏少年茅盾的文笔,通篇打上了加圈加点。如果说莫言梦的诺贝尔奖太遥远,那么茅盾奖则近在眼前。但咫尺天涯,对于一个业余文学好者来说,那是需要加倍努力奋斗的。

在我人生的历程中,因旅游走过乌镇的小桥;在我的血液里,因在乌镇用过餐而流过乌镇的水;在我爱好文学的情结里,因留影茅盾故居而与文学结缘;在我的梦境里,因在乌镇留宿,老柳树叶摇曳过我的木格窗,梦幻隐隐约约。在岁月流逝的烟云中,乌镇,永恒为我梦中的精神家园。

2013-3-23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87595/

乌镇,我的梦中家园的评论 (共 2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