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秋节轶事

2013-09-15 09:01 作者:方圆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中秋节是吃团圆饭的日子。因为我有几个同族长辈人在外地工作,他们每年八月十五,总要回来与家人团聚,我也总是能享用点他们远道捎回的“仙物”。那时,每当中秋节来临,在外地的人总会从四面八方赶到家,最迟也是中秋节晚上与家团聚。在这月圆风清之,全家人聚在一起,做些吃的饭菜,摆上月饼,回味着古老而久远的嫦娥神话,有有滋有味地吃上一顿团圆饭。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大多数人还生活在为果腹而奔波的日子里。人们总是把当时所谓好吃的食物放在过节时用,所以节日是人们能食饱美食的日子。为此,人们串亲访友也总是带些食物,这些习惯不少人到现在还在继续着。

那时,到了中秋节期间,当年结婚的闺女要回娘家,要给娘家人带些吃的,主要是两样食品:油条和大月饼。到时候要炸些油条,用篮子送到娘家,条件一般的人家,用一个挎篮装满油条,提着送到娘家后,再分给近门亲人。条件好些的,娘家有多少家近门亲人就装多少篮子,装油条的篮子,或用扁担挑,或用自行车、人力车垃。不过这些力气活,不用新郎新娘操心,要找些人村里青壮年男人承担,叫做“驾礼”。驾礼人数一到两三个不等,驾礼人一般可以提前先走,新郎新娘随后,到娘家村附近时再聚合。装油条的篮子,是用去了皮的柳条编制的,干净轻巧,很有工艺品味道,这种篮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以备串亲访友之用,自己家的不够用时可以相互借。往篮子里装油条时,一般不用布料东西垫盖,布料易招油灰尘。所以,人们总会用些荷叶、麻叶、蓖麻叶、芦苇叶等垫在下面,或遮在上面,不但干净,而且美观。到娘家村后,新郎新娘要同驾礼人一块,把礼物一户户分送,并问寒问暖,拉拉家常,稍后就离开到下一家亲戚,等到礼物全部送完,再回到娘家等着亲戚们送篮子,谁家收了礼物,送回篮子时里面要放个红包,内装五角或一两元人民币,以示对驾礼人的感谢。不过如果这家亲戚有准备,当时就可以腾空篮子,把红包放进去让驾礼人带回。

闺女给娘家送的大月饼,也叫千层饼,都是各家自己做的,不用买。出嫁闺女的婆家做的大月饼,送到娘家后,一般都要送给近邻亲友品尝。因此,谁家的闺女手巧,做的千层饼厚,日子过得好,对娘有心,本村家家户户都知道。所以,只要有条件,大家都比着做,看谁做的好,做的厚实!大月饼,是用麦面发酵后加馅蒸制而成。首先,是用面加酵母后和成面团,再用面杖把面团擀成大小厚薄适当的圆形面皮,上面放些馅,馅的种类多样,有葱肉的,有韭菜鸡蛋的,有豆酱的,有芝麻的,有花生的,有糖的等等。总之,什么好吃就放什么,放一层馅,加一层面皮,甜、咸、辣、香,层层交错,最多的能达到数十层,厚度高达几十公分,直径可达百多公分。当然,这要根据锅和蒸笼的大小而定,重量有几斤到几十斤不等。做好后开始生火上笼蒸,一般要蒸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出锅后,放在阴凉处降温,第二天一大早,就往娘家送。

进入九十年代后,绝大多数农村人走出了家门,开始打工、经商、办企业,人们不再为食物而奋斗,中秋节日也很少有人送油条和大月饼,取而代之的是水果、鸡、鸭、鱼、肉、蛋或土特产等副食品。跨进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开始涉足丰富的精神生活领域,不少人隔三差五,就会邀上亲朋好友,出入酒店、茶社、娱乐城。更有结伙驾车,去游山玩水,悠哉游哉,其乐融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节让远方游子思乡之意更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中秋节让恩爱之人情更切!(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中秋节,自古迄今,是维系我国社会和谐的大平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感情的培养,不再局限于食物的馈赠和走亲访友问寒暖的传统模式,尤其是现代化信息的应用,人际的交往和亲情的沟通,全凭通讯和网络工具,一些传统的方法已经搁置。然而,不论社会如何变迁,也不论时代会赋予人类多少新的元素,而古老文明的中秋节日,那种初始的,朴素的,真实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是维系人类和谐的基础,它所达到的效果,是任何形式无法替代的!(丁银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80327/

中秋节轶事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