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秋日杂谈

2013-08-05 08:36 作者:那堪三月雨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秋日,和煦的午后。一抹暖洋洋的阳光,慢慢地移到了窗棂上,又是慢慢地移到了落地窗上。可待这时,一丝阳光却反射到了漫步而行的我的眼睛中,使的我不得不停驻不前了,循着这缕阳光的根源处望去,一个不知芳龄几何的女孩子伴着阳光,在慢慢的数着自己的发丝,期间有着悠闲的或坐或卧。

倏尔,心上猛然间的一幅画面,就这样的闪现——某日下午,阳光晴好,一个小孩子,左手拿着“争上游”的尺子,右 手拿着折断了的风筝线,依旧是很开心。而,离我距离不近的这个小女孩,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的午后,可能站在高楼下,望着他的人窗户呆呆的贮立,只为了那片刻的安宁,亦或是久违不见的天真?即使她堪堪有这种所欲,何人可曾给她这个机会——向上仰望,见不到青蓝天空,因为淡灰色的楼房早已蒙蔽了她的双眼;向下低回,草木依旧,可却在那地砖细缝。若是旧的岁月,都被这些封尘在了厚重的石板下,尽管还有挣扎。只是这久违归家的游子,还可否找到门路?

秋风就是这样的起了,敲响了树叶凋敝落的钟声,却又唤起了一派文人的无限遐想,他们在秋水畔吟诗,或者在江边,独自伤怀历史中的典故,尽管人们早就忘记了秋水早先被名士赋予的意味,人可振奋,一江水自溜。而桃花烂漫的,才该是伤感的,何为伤春——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可谁有能明白这些是为什么?竟然也不知何年何月,才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秋意朦胧的月色,或许很完美,落叶,月光,两人——一生一代一双人,怎教两处销魂,似乎用在这里颇感适宜。正因为晚凉,所以浪漫,幽怨的让人不复言语,甚于溶于此景并未觉。思想当年,李易安,东篱把酒黄昏后,哪家何与不求名,那个时代该是多么的惬意,只可惜大江东去了。

有些人长叹,何日君再来,又有人笑答:我从何处来,我从何处去。对于秋月来说,何处不是它的根,经停在那些需要他们的回信的人的心坎上,葡萄美酒光杯。尽管都是文人,都是秋,从王静安的秋到余秋的秋,不过也不长,更迭别无他样多,只道是人心易变罢了,而秋月,还是那一个。

想起前年秋天在何处看到的挽联一幅,上书这么些字体,让我颇感敬佩“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重,莫作空头文学家”;这是蔡元培校长赠予周先生的挽联。周先生的一生跌宕起伏,早年间弃医从文,却研习起了中国小说的始末,编写成了《中国小说史略》,一生挥毫杂文不啻百万,可成就却不及一册小书。鲁迅先生与36年10月余与世长辞,葬于地下,可,倒不如说成是,周先生死于三六年的秋天,因为他是真正明白秋天对于文人的意味的,这些文人,可曾有一二流于今世?从他们的遗言中便可窥见一二: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三、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四、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五、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不仅是周先生,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就如写的“他和她”的教授刘半农,中国红学大家周汝昌,北大教授俞伯平,这一些个,不过是逝去的一些名字,无需太过纪念,需纪念的是,那些不变的对人文的关心与对士林精神的追求。不过是若是想真切的了解这些老先生,不妨去读读那些心血,就似《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先生也对记者说过,若想了解我,你们只要去看我的书就可以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文字还在激荡,随笔而感,就似涟漪,不忍负重,不好停下,可时间仓促,只怕一会变无影踪了吧。那天下午,我从那个窗台畔离开的时候,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那缕阳光终究抵不过乌云——这时候,她的父母似是从远处喊她学习去了,看看天,依旧晴好。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60653/

秋日杂谈的评论 (共 3 条)

  • 九月
  • 听雨轩儿
  • 孟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