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猪棚和灶头的日子

2011-11-12 21:08 作者:久而思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回过头来想想,吴地老祖宗把猪喂养在猪棚里,让它们日逐不停地踏塮,而不是散放在外面,真是个了不起的举措。事实告诉我们,猪棚的功用不仅仅只在把猪圈起来养,它还是生活链上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保持生态的平衡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也为我们人类免去了很多的麻烦。我们的老祖宗也许没有想得那么深,可他们一直就是这样做的,这个方法传了几百年吧,传到了我们这一代。

世俗眼光认为,农村是产出垃圾最多的地方。想想也是,一到三、三抢、三秋这些农忙季节,农民们在收获成果的同时,自然也把不要的东西丢弃在场角、路边,今朝是轧稻、轧麦剩余下的乱柴麦芒,明朝是扬谷、扬麦被风吹在一边的瘪谷麦壳。它们就像流水作业线上出来的副产品,每天不停地在场地上出现。不要的东西,自然是垃圾了。但农忙的轧稻机响声没停多久,再去看看场地吧,几乎看不到那些东西了。那些日子里,生产队的饲养员也在忙,他们逐日把乱柴、菜壳堆拢起来,把瘪谷、麦壳收集起来。这些“不要”的东西,他们要,他们要派大用场。过了农忙这几日,他们每日要将它们一点一点地垫放到猪棚里,有的棚一日要垫两三次,那里猪多,猪大,得有足够的乱柴垫进去,才好满足“八戒”们践踏。一个棚里至少要养四五只猪,它们在里面争食、吵耍、睡觉,而践踏乱柴也是它们的本职“工作”。没过多久,垫到猪棚里的一层层乱柴、瘪谷、麦壳,拌着它们的粪便,再经过它们无数次踩踏,都成了猪塮。专家说,这是优质有机肥料。垃圾出产最多的农村,到头来却不见垃圾,消化、转变的环节,原来就在猪棚。

农村家庭也是一样,逐日产生着垃圾,刮镬洗碗,碗脚锅灶水,是垃圾。扫场刮地,乱柴草板茎,也是垃圾。出路在哪里?也在猪棚里。碗脚锅灶水,倒进了猪食槽里,“八戒”吃得津津有味。乱柴草板茎,垫到了猪棚里,为“八戒”的工作创造着条件。不够时,农民还会割草垫进去。当农民们看到自家的猪日日活眼睛时,猪棚里的猪塮也在一天比一天增多。四五个月过去了,猪出栏了,棚里的塮也被踏成了,高高的、厚厚的一棚。生产队派来社员出塮,一担担过磅、写账,这将是一笔收入。以我这个养猪者的经验说,养猪收入有限,倘然一只猪养了五个月还不及格(即没有达到出售标准),那肯定亏本了。农民把养猪称之为“零碎驳趸档”,即平时每日下点小本,出售时可得一笔整钱。而这一棚猪塮,既解决了家庭日常垃圾,又为生产队提供了肥料,自家还可拿回十头念块(那时是一笔大钱),等于为这只猪增加了价值。

事实上,垃圾中还有不少是“硬头货”,比如菜萁、花萁,还有树枝等等,这类垃圾不能进猪棚。农民是不会随便让它们无所事事的,它们的出路在另外一个地方,那就是各家的灶头。到了灶肚里,再硬的垃圾也很快就转化成了草木灰——又是一种被专家叫好的农家肥。草木灰,可直接施到田里,也可回垫到猪棚里。农家灶头烧了饭做了菜,还日逐满腔热情、默默无闻地兼带做着有利于人类环保的好事。

没有响亮口号,不用上下动员,猪棚和灶头,就把农村垃圾解决得彻彻底底,而又绿色环保。

有猪棚、灶头的日子里,那些不要的东西,都垫进了猪棚里,塞进了灶肚里。到了猪棚里、灶肚里的东西,最终变成了农家肥,把它们施到田里,施肥了水稻、麦子、油菜。水稻、麦子、油菜收割了,它们出产的“垃圾”,一部分又回到了猪棚里、灶肚里,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这个程序,现在有个好听的名词:良性循环。在没有好听名词的时候,不好听的猪棚,加上灶头,在它们的位置上做着催生好听名词的活儿。有了好听名词的日子里,却缺了猪棚,少了灶头,一条生活链就此断了。现在这里的农民早就不养猪了,有的地方就是还有猪棚,但它的功能“净化”了,决不再担任消化、转变垃圾的功能——现在种田谁还在使用塮肥?灶头呢?自然是随着土地、宅基的大量征用而拆光了,没有拆的也不用它了,拗断了的生活链再也没有接上,至今也没有想出好的办法来,反倒在农村到处安装垃圾箱了。缺了老祖宗传下的猪棚和灶头,周围便就多了垃圾。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就这么简单,而道理呢?往往就在简单的事情里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27967/

有猪棚和灶头的日子的评论 (共 5 条)

  • 剑客
  • 梦天之蓝
  • 寒烟冷月
  • 疯狂侠客88
  • 梅花雪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