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仙人洞

2011-11-10 06:37 作者:绿叶草根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仙人洞,古称仙人岩、柜子岩,又叫箱子崖、仙人书箱、仙人藏书,在石堤下码头正对面,是一处远近闻名的悬棺崖葬,传说仙人在洞内藏有天书、宝剑,故名。

其实,羽化登仙只是传说而已,实际上这是汉唐以前獽人、蜒人(巴国南疆各族后裔)墓葬之一的是悬棺崖葬(简称崖墓)。其葬式大体有三种:(1)在自然洞穴的洞口下沿,用石块砌成平台,在平台上顺河道方向放置棺木。(2)在绝壁上,以自然小洞穴为基础,凿成1。5米见方的大洞,放置大型的“箱子”型棺木。仙人洞属这一种。(3)利用古代藤树横江的条件,在悬崖上凿一大洞,再从祖坟将祖先骸骨迁来此处进行二次葬。

悬棺崖葬不止一处。仅在以石堤街为中心的酉水、梅江长约20千米的沿河两岸,就已发现16处37个遗址。这些遗址,大多在离河面20米至5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因此称为悬棺崖葬。已发现的遗址中,棺木大部已毁损,仅存遗址。

悬棺崖葬,是研究秀山县及周边地区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和族属历史的珍贵遗迹。

秋时的巴人、濮人都是土家族(含石堤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祖先顾相,据传是伏羲之后。他在夷水(今鄂西清江)统一了母系氏族盐神部落后,又统率巴、樊、瞫、相、郑五部落而为廪君的务相。殷商时期,石堤属蛮夷地,巴人建巴国后,石堤为其南疆一部分。

古代的巴国,是指先秦时即公元前336年秦灭巴以前的诸侯国区域。据晋人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棘道,北抵汉中,南及黔涪。巴志所称鱼复,后称夔州、夔府,即今重庆市奉节县;棘道,今宜宾市;汉中,位于陕西之南部,今未更名;涪即今重庆涪陵。殷商后期,巴国迁都于此,称枳。周武王依靠巴、蜀之师灭了商纣王后,封其宗姬于巴地,此时的巴国便正式成为子爵一级的诸侯国。至于志上的黔,虽然巴、楚、秦各有黔中郡之记载,但疆域大同小异,其地包括今重庆市之黔江、彭水、酉阳,秀山和贵州省之沿河、印江、务川及湘西部分地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巴国之南疆,正是今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之地,也正是当今中国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区。《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其属有濮、苴、共、奴、獽、夷、蜒之“蛮”,其中獽、夷、蜒之“蛮”,即石堤与周边的土家族、苗族先民。

总之,在先秦时期,巴人活动的中心就在湖北鄂西清江流域,而石堤则为次一级的中心,秦灭巴国后,遂正式置黔中郡,涪陵郡。此时之黔中郡,比巴楚之黔中郡小得多。

清朝后期刊印的《秀山县志》(老县志)有载(原文是文言,此处是译文):河的东岸陡峭的岩石如壁,称仙人岩,岩半腰有一方形洞穴,里面放一口红色小竹箱,内装书剑。石堤巡检郭良相从岩顶用绳索缒一人下到洞里,打开竹箱,看到了书、剑、人发和鸡毛。翻书看时,书乃蝌蚪文字,不可辨认,正要继续翻看时,空中突然雷鸣电闪,入洞的人急忙退出,不久即死。后又有人探视,发现洞中有宝剑存放。

该江峡原叫“书箱峡谷”,改名“书箱宝剑峡”,可能都是以此类传说为据的。

仙人洞,亦名柜子岩。清代诗人陈继川有《舟泊石堤观柜子岩》一诗,发抒思古之幽情。其诗云:

古洞何年秘篆留?神仙踪迹总虚浮。

山疑蓬岛真难到,地似桃源漫纵游。

一片闲云沉绝壑,半江残照泊孤舟。

登临未暇频搔首,红叶萧萧正晚秋。

诗中所说“山疑蓬岛”绝非无据之说,因仙人洞上有泉水泻下,阳光一照,即显出“二龙抢宝”奇影奇象,所以疑是蓬莱仙岛,有龙则灵。可惜20世纪末叶此泉水改道,不再滴雾显“龙”,少了一道天然装饰,因此不得见此奇影奇象矣。

因传说仙人洞内藏有天书,古代即有好事者攀岩而上。在郭良相之后,有人在洞中“箱子”内果然发现一本书,乃是蝌蚪文字,只有一个“死”字依稀可以辨认,结果好事者一命呜呼。后来,又有一人在“箱子”内觅得一部兵书,但因其人死守秘笈,藏而不宣,并未发挥任何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一说是1958年),一海洋人攀岩入洞,确证了洞内的棺材和尸骨,但出于无知,他竟然将洞内之物尽行扫入梅江河水,使古人骸骨受到水流之苦,但也为考察古代獽人、蜒人的悬棺崖葬之习俗提供了历史证据。仙人洞崖葬遗址,以“石堤悬棺崖葬”为正式名称,已于1984年列为秀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google_handleError,google_render_ad);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27313/

仙人洞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