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秋日里的紫鹊界梯田

2011-09-25 22:44 作者:墨路生烟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神秘的梯田文化。自古称“畲山为田”。习惯上把有田塍可蓄水种稻的才称之为田,而无塍种植旱生作物的都称为土。紫鹊界一带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崇山中哪里有裂隙,水就从哪里冒出来,虽然海拔1200m以上,大旱之年也从没有干涸过,因而从“畲山”开始,这里便能种植水稻并可年年获得丰收。

9月24日,又去了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看到大片野黄的稻子,才发现,终于迎来了这个收获、成熟的季节——秋。

山外的岁月过去了千年,山里的光阴却好像停滞不前。山还是一样的山,树还是一样的树,雾中林隙之间让人仿若仙境,日出日落之时,让人深深有了对时间飞逝,岁月变迁的沉重之感。身处在这样一个幽深、宁静的山间,看着四季变换的梯田绝景,怎能不为时间的流逝而伤怀种种。车里的一个记者说要是能在这深山野林里住个一段时间那也是人生中难得的惬意之举。而我是个既不向往繁华都市的喧闹之城也不甘愿滞于小溪小林的沉静之地的人,繁华都市里,物欲横流,让人变得没有“人性”,山村小林里,资源匮乏,让人变得没有“思想”,封闭的教化与演绎实在是做为人类的一种莫大悲哀,在先进俘虏与落后闭塞之间,更愿意在自己打造的小天地里其乐融融,思前想后啊。幽山且静,不可忘返也!小住,也是可以滴!

4月的时候来过一次,那时看到的是农民伯伯开始莳弄梯田,除草,修田塍,把一道道田埂整修得像工笔画一样精致,又像国画一样飘逸,田窄得容不下牛和犁,他们用板锄,一锄锄地翻转,再用木耙将田泥整平,平得能让飞看清自己一掠而过的倩影。把青青的禾苗一蔸一蔸地用手栽到了田里,汗水湿透了衣襟,似乎灌溉了田野。再经一个天的培育,到了如今9月,蝉声阵阵催,稻子成熟了。

车行在水奉公路盘旋于梯田之间达十余公里,转个无数个山道急弯驶之山巅,凝视那层层如海潮涌动的片片金黄,我想:今天的紫鹊界人是以一种怎样雕刻时光的心情在守护先人留下的财富?守护着湖南有万年稻作文化史的一个奇特的标本?放眼望去,眼前的梯田阡陌纵横,线条流畅,连绵起伏,辗转盘旋,层层叠叠的稻子一浪接一浪,在秋风中闪烁招摇,金黄的麦穗随风而动,随浪而起,近看着硕大又饱满的谷粒,想起了耕作者劳苦的付出,心里有一阵阵微微的酸,但更多的还是喜悦,这是艰辛付出后定会有回报的铁定事实。让我坚信了这个真理。

发现他们这里稻子收割时不用打谷机,而是把四四方方的扮禾桶背到田里,再用手拿起一大捆稻子使劲地打下谷粒。打完的谷粒再装满箩筐,用人的双肩挑着,晃晃悠悠地转过一道又一道田埂,运回山腰或山下的家门。即使是这样的工序,紫鹊界的耕作者好像并不以为苦,收稻子的时候,他们还要唱起“呜啊呜啊”瑶人留下的山歌,好像在进行轻松快乐的舞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紫鹊界无塘无库,也没有灌溉用的沟渠,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山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泉水,只需在田塍的任一处挖一个缺口,或安一段竹筒,水便从上往下,从这一丘流到那一丘。即便是某个地方没有泉水冒出,也只需沿着梯田的内侧,取田里的泥堵成一条通道,水便会顺着那条通道流到需要的任何地方。这里特殊的岩石土壤能储水渗水,更因人工的巧妙设计,每丘梯田的长度、宽度,每梯级的高差都因势而宜,使得丘丘梯田水源充足,而在季也不会因出现急流,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紫鹊界梯田灌溉系统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与都江堰、灵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媲美,堪称世界灌溉工程的奇迹。

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历史,是中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劳动结晶,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是一块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旅游黄金宝库。紫鹊界及周边的奉家山一带,群山环绕,30余座1000多m高的山峰,连绵起伏,溪水奔流。山顶的绿树滋润着梯田,山中的板屋点缀着梯田。由山岳、梯田、溪流、岩石、道路、板屋等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因山就势和古树环抱的木架板屋的民居,组成了紫鹊界“天人合一”的美妙自然景观。

紫鹊界的天是阳光下的块块水晶,夏天是从天而泻的弯弯碧玉,秋天是纵横交错的片片金黄,天是千万根舞动的白色飘带。看着这样一番四季不同的绝景,面部是平静的,内心却感之泛泛,最后期待的,就是它的景了,期待,只有两个人的雪景……

文/墨里生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17039/

秋日里的紫鹊界梯田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