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自然禀赋道德

2018-05-11 11:28 作者:向宁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

在西方哲学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乃至宇宙本身都是有心、有灵和有神的东西,它们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欲望、有感情,有情绪、有感觉和有思想,甚至有精神、有道德、有气质、有灵魂和有人格。这些理论就是所谓的“泛心论”、“泛灵论”和“泛灵论”。

“泛心论”认为,宇宙万物都具有心灵或心理活动,都具有灵魂、意识、感觉和情绪。而且不同的事物,心灵活跃的层次也不同,动物的心灵比较清楚,植物次之,无机物再次之。持这种理论的人最早有德国的莱布尼兹。费希特是德国近代“泛心论”的代表,他甚至认为宇宙天体也有灵魂,宇宙的灵魂就是上帝,因此,宇宙是上帝的身体。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显现自己

在19世纪后半叶,德国又出现了“泛灵论”,这种学说认为,心灵和灵魂是世界的本质,肉体是灵魂的表现,物质是灵魂的儿子,或是灵魂的外现。一切物质都有灵魂,即使地球也有自己的灵魂,整个世界的灵魂就是上帝。这种唯心理论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后来流行于英法等国家,英国自然科学家华莱士是现代唯灵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泛神论”产生于西方古代,流行于16世纪至18世纪的西欧,18世纪英国哲学家托兰德最早使用“泛神论”这个名词。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布鲁诺和斯宾诺莎等。他们的观点可总合为:“神即自然,自然即神。”认为神即是自然界,神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否认在自然界之外存在精神实体,即否认上帝是人格化的神。

关于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心灵、灵魂和精神的现象,可以用现代科学和事实来证明。据报道,当代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做了一万多次的水结晶试验,这个试验结果是:只要人的内心品德高尚,水的结晶就优美;反之,如果人的品行败坏,那么水的结晶就丑陋。这个试验证明了一个真理,即“境随心转”,也证明了我国古圣贤留下的一句名言:“万物有灵”。同时也说明人和自然之间是互相构建和生成的道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自然界之天和人的关系上,西汉时期的哲学家董仲舒发展了“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在天和人之间具有相互感应的关系,天能主宰、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上天。首先,他从人的形体,生理机制以及思想感情、道德品质等方面论证它们是天的缩影和副本,这就是“人副天数”或“天人同类”。即自然物体有什么形貌、气质、性格、感情和思想,人也具备这些精神品格。或者说,人既然是从泥土中产生出来的,那么,人的相貌和精神也应与大自然母亲相同相类。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精神气质与大自然也相同,所以,可以互感相动。

其次,在董仲舒看来,既然天是人的主宰,那么,对于人类社会的是非善恶举措,上天也会以“祥瑞”和“谴告”的方式表示关注。只要人的良心变丑,道德变坏,从而犯下了违规天条的错事,上天就一定会降灾祸来惩戒有罪之人。正如董仲舒说的:“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同类相动》)关于天人关系,《老子》也有论述,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说,如果天地想做坏事,那么它就会把天下百姓当成草狗一样来对待。但是,天地为什么要做坏事呢?因为人的道德败坏了,老天必须教训他规劝他,使他改邪归正,使他放弃坏品德,重新走到仁义廉耻的正道上来。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质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前者又包括动物和植物,有机物是有生命的,而无机物是无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心、有灵和有神。不仅如此,无生命的物体,也有心、有灵和有神。因为无生命的物体都有形体,所以,它们的心灵和精神就包括在它们的形体之内。在生物界,许多动植物都有人一样的形貌和举止,如种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椰子树和面子树,前者的果壳像人脑,长有两只眼睛和一个嘴巴,后者的果核上则长有和人一样的五官。在昆虫界,科学已经证明,萤火虫、蟋蟀、甲虫、螳螂和蜻蜓等都像人一样,懂得恋、求偶和结婚。而知了、蜜蜂和蚂蚁等昆虫在个体交往中则存在语言

在动物世界中,其中有些动物的智商仅次于人类,他们如大象、猩猩、牛马、猫狗和鹦鹉等。其中马牛狗只要加以训练都可以成为人类的生产力,从而能帮助人到战场上打仗、或到地理耕田和看家护院。鹦鹉一经教导还会讲人话。许多动物(如极乐、掩鼻风鸟等)求偶结婚也和人一样很讲求仪式,如要穿鲜艳的服装,跳优美的舞姿,唱动听的歌谣等。不仅如此,这些高等生物和人一样有感情,讲信用,因此是人类的好朋友。能证明动物们有感情的最好事例是,它们都会哺育后代,如许多鸟类(如燕子)生下雏鸟,需要父母早出晚归捕食喂养。乌鸦到老则需要幼鸦哺食。在非洲大草原上,为了防止老虎狮子的攻击,它们都会成群结队觅食。当某一头野牛遭到攻击时,其它的野牛都会过来解救。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有一种动物叫貂熊,它能用尿液画圈,凡是闯进圈中的小动物都不敢逃走,并被它捕杀。据说田螺也有画圈的本领,它能把螃蟹圈住吃掉。后面的事实说明动物们有非常高的生存技巧。

在植物界,黑葆、含羞草、烟草、凤仙花和金盏菊等还会听音乐。只要每日定时给它们播放优美的乐曲,这些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都可以大大提高。会听音乐的不仅是植物,而且一些动物(如猪牛)也有听音乐的习惯。草是一种半虫半植物的生物,它夏天为草,冬天为虫。含羞草还有动物行为,只要在它的茎叶上轻轻触碰,它的叶子在10秒钟内就会自动关闭。有些植物(如茅膏菜、猪笼草、瓶子草、狸藻和捕虫堇等)甚至像动物一样会捕食昆虫和节肢动物,它们属于自养型植物。蚂蚁的建筑技术即使连最高明的建筑师也会自叹不如。据说,红树的种子也像哺乳动物一样属于胎生。在树上,它的种子发芽时,当胚苗长成后,胚苗才从果壳中生出。这样生出的胚苗能直接栽播到泥浆中不致枯死。地球上的许多植物都有血和血型,中国南方有一种滕科植物叫“鸡血藤”,南也门的孛科特拉岛上的龙血树,如果折断它们的枝条都会流血。而且有的科学家发现苹果、草莓、南瓜、山茶、辛夷的血型为O型;珊瑚、葡萄、李子、荞麦和单叶枫等的血型为AB型。

也许有人要问,一块山石站在路边,已经过了几千年,有人说它有灵魂,那么为什么从来无人看见这块石头走路说话呢?也许你会说,黄山、泰山和华山等优美壮丽,但人们却不曾看见它们的喜怒哀乐表情。这个回答就是:无机界的物体虽然不能象人一样会移动说话,但它们仍然有灵魂?如果没有灵魂,为什么一个人只要见到巨大山石或高山就会感到恐惧和震惊呢?而一个人只要看到波光粼粼的水就会觉得喜悦和愉快呢?正如苏轼在诗中说的:“东阳佳山水,来到意已清。”(《送钱藻出守雾州得英字》)又说:“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泛颖》)东阳的好山好水,我虽未到内心却已经感到清明了。这大概是山水与人相类同,人只要走到水边,就能感到互相游戏。这个事实证明自然界的任何物体都有生命和灵魂,因为没有生命的东西就是死的,而没有灵魂的东西就不生动,所以,决不会引起人的内心波动,更不会引起人的情感跳动。这就是董仲舒所说的人与自然“以类相召”或“同类相召”的观点。人和自然因为具有很多相类同的“生理”特征,所以,他们在感情思想上是相感相通的,这就是天感动人,人感动天。

春天,我什么人们只要看到满山的红杜鹃就会感到喜悦呢?在秋天,为什么人们只要听到乌鸦的叫声就会感到悲哀呢?而在冬天,为什么人们只要看到田野披上了白就会感到惊讶和好奇呢?难道是杜鹃树昏黄的叶子,乌鸦的漆黑羽毛和柔雪的洁白使我们动情了吗?都不是,而是这些不同季节的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精神使我们这样动情。因为我们从自然生物中看到了自己的面容和心情,所以,我们被这些不同的自然物体的精神所感动了。所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打动人心,只有物体的精神和灵魂才能感动和振奋我们。关于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和意识的思想,在古代时期就已经产生。当古人看到自然界的物体也会运动时,他们就总结出了“物活论”的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生命,都会运动。而最早提出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特勒肖和法国的罗比耐等。

任何事物的形式一定包含内容,因为没有内容的形式永远不会感人。关于形神关系的规律,我国古代哲学家早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荀子认为,先有物质形体,后有精神。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必须依附于形体。因为人的感觉思维能力是依赖人的“天官”(五官)和“天君”(人心)的,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是人的生理器官在发挥作用。这种“形具神生”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奠定了唯物主义“神灭论”的理论基础。

“神灭论”是由南朝齐梁哲学家范缜建立的,这个“形质神用”的科学观点是“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质”即物质实体,“用”即功能作用。这就是,精神作用是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的,没有离开一定质体的独立精神。

他还以“利刃”作比喻说明这一观点:“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认为形神具存具亡,不可独存。这种观点有力地反驳了唯心主义人死神不灭的观点。范缜为了证明他提出的观点,还建立了“形神相即”的基本命题。这个观点如下:“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即在形神上存在“不离”与“不异”的双重意义。在范缜看来,形体与精神是一元的,两者“名殊而体一”,形神虽有区别,实相联系,是一个不可离异的统一体。这种理论有力地反对了唯心主义“形神二元论”错误观点,从而科学地回答了形神关系。

万物的神除了指灵魂生命外,还指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即“道”,事物的形体即“器”。关于“道器”之关系,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之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天下惟器”,说明“器”是第一性的,根本的,决定性的;“道”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被决定的。因为“无其器则无其道”,“无其道则无其器”。(见《周易外传-卷五》)并断言“据器则道存,离器则道毁”。(同上卷二)从而坚持了“道器”关系的唯物主义立场。事实上,这种观点和《老子51章》中所说的“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是完全一样的。

在中国古代,《周易》中有“言有物”的记载。说明在抽象的语言中就包含有物质形象。在儒家的思想中,孔子非常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他在《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君子,他一定既要有内在的文化修养,也要有外在的衣著修饰。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有两位文学批评家,一个是魏晋时期的陆机,一个是南朝时期的刘勰,首先,他们承认文学作品和人一样有内容和形式的构成,内容指精神和情感,形式指形象和语言。然后他们主张“神与物游”,即陆机的“情”与刘勰的“思”,一定要与物象相结合,因为这样才能形成艺术意境或意象,而只有艺术意境或意象才有美,才能打动人心。

到唐代中期,文学理论家皎然发展了“意境”理论,在他看来,情和景是不可分离的,境中含情,情由境发。“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人的情感一定要借助景物来发挥,而人的性情也要由外界的物象来寄托。马克思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内容指事物的精神之和,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指事物的结构和组织,它是内容的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赞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反对只讲内容而无形式或者只讲形式而无内容的错误观点。

一种思想感情当存在于人体内时,它只有内容,但当它借助语言或形象表现出来时,它就成了独立体,显然,这种独立体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内容必须凭借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或者说,没有形式,内容永远得不到表现,它永远不能成为独立体,它永远不能从人体中独立分离出来。反之,一种形式,如一个词汇或一个句子或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它们也不能独立存在,因为在它们体内一定灌注了精神内容。

事物的形神规律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能从事物的外在形貌中欣赏到美,是因为事物不仅形貌美,而且它的内在精神也美。为什么人们只要站到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前就会感到震撼?因为我们不仅为彩图的外形所感动,而且也被彩图的内在气质和精神所感动。由此可见,一切艺术欣赏的过程就是人与艺术品进行精神交流和互相认识的过程。

二、自然禀赋道德的一般原理

人的优良品质和高尚道德是从哪里来的呢?除了天赋(即父母遗传)少部分外,大部分要靠后天学习。向谁学习?向书本、社会和自然学习,除此没有别的途径可以增进人的品德。在本文中只讨论自然向人传授天赋和道德的规律。自然向人传授道德的一般原理是什么呢?人们一生下来寄身大自然中,其接受自然老师的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自愿接受型或称学习型。当人置身优美柔和的自然环境中,如人在黄山、西湖等江南美景中时,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会自愿接受大自然对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教育。这是因为,人在大自然中时,人不仅获得了美的知识,更重要通过向大自然学习,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也会提高。二是逼迫接受型或称惩戒型。当人置身险恶可怕的自然环境中时,如人在悬崖绝壁的华山,或者人在乘机离地的高空时,人们对自然的关系不是欣赏赞同,而是恐惧担心。受大自然威力的逼迫,人们也会“改过自新”,会自觉去除潜藏在身体内的罪恶和不良品德。比如,当一个心胸狭窄丑陋的人,来到华山九华山等险峻自然中时,他身上的丑陋和罪恶就会被险峻的山峰所驱散消磨,于是一个丑陋罪恶之人从此就会变得光明磊落和心胸坦荡。正如一些学者说的:自然美能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因为它能培养人们的优美情操,能帮助人们建立高尚的理想,它还能刺激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正如《吕氏春秋-有始》中说的:“天地万物,犹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这就是说,自然物体虽然与人体貌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相同的。人有什么品德,自然界也有这种品德。大自然就像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一个赤条条刚来到世上的新人,只要接受到这位严师的教导,他的知识和道德就一定会增长。大自然就像人或动物,也存在遗传和进化现象,大自然经过千百年的进化和遗传,它的的形体和精神都在向优秀和高尚方向积累更多财富。正如日本当代著名画家东山魁夷说的:“风景之美不仅意味着自然本身的优越,也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历史和精神。”他还说:“谈论中国的风景之美同时也是谈论中国民族精神之美。”我国当代美学家杨辛也说过:“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物质财富的宝藏,也是我们精神财富的宝藏。”(见《美学原理》1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现在,站在我们面前的大自然早已成了知识渊博,精神强大和道德崇高的“圣人”。因此,每一个人都必须向自然学习,向自然借鉴我们成长所需的各种精神养料。正如两千多年前,我国大哲学家老子教导我们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就是“取法”、“效法”或“来自”之意,就是说人一生的知识和品格一定要取法天地自然。人们在世上生存,他就应当师从天地这位大恩师。正如马克思所断言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就是“环境改造人,人改造环境。”马克思的观点也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达尔文认为:人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不仅创造了人的身体,还创造了人的精神世界。自然界不但教会人思维和感觉,还教会人做一个有道德和良知的贤人。这个总规律就是:自然界不仅创作物质产品,而且创造精神产品。自然界向人类赠送价值财富的渠道也有多条,既可以通过物质产品向人类赠送价值,也可以通过精神产品像人类赠送价值。

在《圣经》中,有一个故事似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古先民是如何进化的历史。据说在伊甸园中,亚当、夏娃本是无知无欲的,但当他们受了蛇的指点,他们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后,他们的眼睛就打开了,不但有了智慧,还懂得了羞耻怜悯之心。这个故事说明:人是在同自然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才获得进步的。人是怎样从猿进化成人的呢?这就是劳动实践作用。人在劳动中,自然首先使人从地上爬行变成直立行走,然后大脑得到进化,走后语言也在劳动中形成。马克思不仅承认劳动对人的改造作用,也承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改造作用。目前,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科学叫做“环境社会学”,这门学科主要研究人的居住环境、以及各种人造自然环境如文化设施,如何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人格化。

那么,处在大自然中的人类,怎样才能聆听到大自然这位恩师对我们的敦敦教诲呢?或者说,我们应当怎样亲近大自然才能接收到自然所灌输给我们的宝贵知识和道德呢?这应当属于人的认识问题,它有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一是直观法,二是主观法。所谓直观法就是通过直觉和顿悟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直观认识法最早由儒家提倡,孔子认为:“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即一个人只要保持安静才能认识事物。这种思维法在战国初期的“思孟学派”那里又有新的表现。子思(孔彶)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诚”,因为“不诚无物”,没有“诚”就不能认识世界万物。并且认为“至诚通神”,只要“至诚”便能与天地万物合一。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通过内省,就可以知天,便能认识天地万物,这就是“尽心、知性、知天”。

直观法在庄子那里得到了大发展,庄子认为:人要认识事物,就必须做到“虚静”,而做到“虚静”的方法,就是“心斋”和“坐忘”,这就是“无知无欲”和“绝圣弃智”,一个人只要做到“虚静”,他就可以进入“大明”境界,排除主客观对人的干预,从而智照耳明,洞鉴万物。

所谓“物化”指人进入“大明”后,比如,当人进入山林后,主体之人与山林合二为一,这时不知庄周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庄周。在文学理论上,理论家钟嵘主张“直寻”的创作方法。后来,北宋时期的苏轼则主张“无心为文”的创作方法。在中国文学史上,通过直观法进行文学创作的文学家有很多,他们如南朝时期的谢灵运、谢脁和沈约等。谢灵运主张“芙蓉出水”的创作方法。文学创作就是要把文学家,在与大自然交流思想感情时,把所认识到的自然品德和人的感情通过艺术作品固定下来。

下面再讲主观认识法,它指人通过逻辑推理认识自然物体的品德和智慧。这种认识法最早由孟子提出。这种认识方法发展到后来就是“格物致知”,宋朝理学家程颐和朱熹把伦理道德修养与认识结合起来,认为只要接触事物之“理”,就可以增进自身的知识和道德。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所以“格物之功,只在身上做”。主张认识自然品德要从先从自身做起。可以举例说明:当一个人初次登上华山天险时,他首先因为无知而感到恐惧忧愁,担心自身被华山消灭。但当仔细思考和观察后,渐渐认识了华山的真面目,于是在这个人的心里就会慢慢变得和顺舒畅起来。随着对华山认识的增多,到后来这个人甚至会出现喜悦。当最终认识了大自然,这个人就会从心底要提出搞艺术赞美华山。

从具体方法上讲,人类认识自然品德的道路有两条:一是“比德法”,二是新建法。前者从人本身出发,达到认识自然品德。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自然的品德,在人身上也能找到。例如,古人从人出发,认识了很多“水”的品性。孔子有一次对子贡说:“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卑)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这段话从人的优秀品德出发,把水的品德认识得无所不备。比如,人有博大的胸怀,而水也能遍泽万物而无遗,所以,水也有博大的胸怀。有如,人有公平之心,但水无论流到那里都是平衡的,所以,水也有公平之心。《老子》发现“水”具有“上善”品德,“上善若水”,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佛家看来,“水”又充满了“佛性”。这就是“水月空观”的思想:“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刃,圆满菩提,斯为第一。”“水性”通于“佛性”,性水合一,我心即佛。以“水”观身,一切空明。第二种认识自然品德的前提条件是:自然之品德,在人身上是无法找到的。例如,太阳有无限奉献之精神,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故人不可能无限奉献。有如,华山有险峻崇高之精神,而人的体魄渺小,故人不可能有这种品德。所以,要从人出发认识自然之独立存在之品格是行不通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新建品德,即根据自然之秉性给自然确定属于它的新品德。

在文学创作中,为什么会出现“触景生情”和“情景交融”的情况?这是因为:当作家进入自然界后,例如,当一个作家进入阴暗潮湿的山谷后,他的心情会因景物触动而变得凄苦晦暗。因为这片山谷也像人一样,此时的心情正处于凄苦阴暗之中。这就等于一个人看到一个有难之人正在哭泣,这个人也会被这个难人所感动得哭泣。在哲学上这叫做“同类相感”或“同类相召”。应当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面镜子,从这个镜子里,我们可以看见自然万物的灵魂。只可惜这面心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被灰尘蒙蔽,因此不能用来认识事物。因此,一个人在认识事物之前,一定要通过“修身养性”,擦亮心镜上的灰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作用。

在自然美学上,人们把自然美的根源归于两种原因:一是自然界的物体如月亮山峰,它们的形象与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物体如玉盘陀罗等的形象很相似。二是自然物体的属性与人的性格品质很相似。如牛有“任劳任怨,性情温顺”等品质,它和某些人的品格很相近。以上两种情况就会引起人的美感。相反,有些自然物体,它的形貌和属性与人的相貌和品格不符合,如蛇的冰冷,蛙的体型等。因此往往会引起人的丑感。

既然大自然是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老师,那么,处于不同位置或环境下的自然老师所教给我们的智慧和道德知识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自然恩师,由于它们所掌握的智慧和道德知识不同,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曾经教导我们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是自然老师教育人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在大山深处生活之人,大山一定会教导我们仁义道德,而居住在水边或江边的人,江水(或海水)一定会教导他们智慧。由于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推导出很多自然教育人的规律。如,在热带和寒带,在高山和平地,在平原和山地,在北方和南方,在西方和东方等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的灵魂、性格和道德有什么不同呢?

所谓灵魂指人的心灵、思想、人格和良心。高尚的灵魂统领人的心灵美、思想好和人格高尚。丑陋的灵魂指人的心灵丑,思想坏、人格卑贱和良心恶。所谓性格指人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以及人的行为和心里特征,如英勇、刚强、懦弱和粗暴等。所谓道德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公共行为准则或规范,主要指仁义礼智信,忠奸悌,正邪美丑,善恶谦让,爱忍廉节,公平民主等。应当指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是受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精神生活。不同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的精神生活也不同。这个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的理论完全相符。马克思说: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决定精神。这个科学观点正是构成了自然禀赋精神道德的一般规律。

三、自然禀赋道德的特殊原理

现在要问: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有什么决定规律呢?这个规律就是: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气候,不同的阴阳五行,不同的生肖和不同的颜色等,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例如,处在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欧洲国家(如美国、英国等)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因为这些地方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生存,生活在这里的人聪明、勤奋能干。而处在热带与亚热带的国家(非洲与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即赤道南北约2、3千英里的范围,是贫穷之地。因为这些地区大都属于炎热干旱之区,很不适合人类的生存。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愚昧、懒惰和野蛮,缺乏道德心,人与人之间孤立无援。

美国的地理经济学家埃尔斯沃思-亨廷顿专门研究气候对人类的影响,他以气候的差别来划分世界文明的程度。他发现,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纽黑市,在气候上是世界上最清爽宜人的地方,因此也是美德与智慧的最富集区。美国的另一位心理学家丹纳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则认为:大自然影响人的气质。在探讨自然影响人的规律上,19世纪人类学的研究目标是:地理影响人的美德与智慧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这个规律具体讲:例如,英国人的品格主要是幽默、诚信、有爱心、友善、热爱慈善事业、有活力、有耐性等。而荷兰的品格主要是礼貌、聪明、能干。美国人的品格主要是率真、智慧。法国人的品格主要是温情、浪漫。意大利人的品格主要是热情、奔放。中国人的品格则主要是神秘、野蛮。日本人的品格主要是勇敢、好学。美国学者发现:太阳人(热带人)总是快乐,而且富有创造力。而冰人(寒带人)总是冷酷,没有人性的。比如,北极的爱斯基摩人非常有耐心,是“世界上永不发怒的人”。

事实上,自然环境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不仅有多种多样的表现,而且非常细致和精妙。关于后者充分体现在五行阴阳、风水星宿、人的十二生肖,以及颜色等对人的精神的影响。具体说,一个人只要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月份、不同的时辰出生,他的灵魂世界就会不同。一个人只要命理属于不同的五行或生肖,他的灵魂世界也会不同。而不同的阴阳、五行和生肖实际代表不同的自然环境。在风水学上,对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如房屋或墓穴的走向不同,乃至房前屋后的山川、河流不同,对人的灵魂也有不同的影响。下面就不同的环境因素做分别讨论如下:

1.地理位置:

寒冷引起忧郁,阳光使人快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寒冷地区的人,室外活动少,有耐心,自制力大。如北极的拉普人,为了生活,必须从数里外拖柴火,因此养成了超乎寻常的耐力。而热带巴西丛林里的印地安人,为了生存,需到远处取河水,他们必须穿越有毒、有刺的藤蔓荆棘丛回家,因此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性格。据说在河北邯郸的卧龙岗卧龙村,那里的人多像龙身龙脑。

具体讲:(1)、山里人:开门见山,道路坎坷,地广人稀,走路做事多用力气。人的品格是:视线短浅,心胸狭窄。直爽、诚恳、厚道、淳朴、善良,讲义气、愿与人为善,是非分明。有“山的脊梁,松的毅力,盘石的稳健,乡土的纯朴,金子的心”。(2)、湖滨地区:气候湿润,景色宜人。人的品格是: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奸诈聪明。(3)草原人:平原辽阔,交通不便,风沙大,骑马便于舒展。马背上的民族,爱自由,敢爱敢恨,为朋友两肋插刀,为爱人舍生忘死,与牛羊为伍,逐水草而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人的品格是:豪放、善良、直爽,热情好客。面宽耳阔,威武坚韧。(4)城市人:大夏林立,企业众多,温度较高,空气混浊憋闷。人的品格是:狡诈阴险,自私自利,孤僻忧郁。不喜交友,不好助人为乐,虽相见不相往来。(5)渔民性格:与江湖河海为伴,风里里。人的品格是:纪律性强,大胆、勇敢、喜酒、行走“八字步”,声音洪亮。

2.阴阳五行:

在命理学上,阴阳五行是用来指称一个人出生时的气候和风水的,即自然界的阴晴寒暑等气候因子。不同年份、不同月份、不同日期和不同时辰出生的人,他的气候和风水是不同的,由此所决定的这个人的性格、气质和道德等灵魂因素是不同的。比如,属金人的品性是:面长、色白、颧高、唇薄齿利,眉清目秀,举止轻灵,活泼声响。属木人的品性是:面瘦、头颅上宽下窄、色青细高。木纳水土之气,具向上、修长、柔和仁慈之性。属水人的品性是:面肥、头颅下宽色黑、眉粗目大。属火人的品性是:身材圆胖丰满,热情、温暖、坦诚、礼貌。缺点是容易嫉恨人。属土人的品性是:面部丰厚、色黄、嘴唇厚。通常阴阳必须配合五行使用,具体如下:

(1)阳金:真金讲义气,豪爽,交际善言谈,开朗果断,知过必改,任劳任怨,见义勇为,见得思义,善判别善恶是非,能成大事,是光彩人物。阴金:虚假喜变,嘴甜心苦,好冷笑,工谄媚,残忍嫉妒,巧言冷色,笑里藏刀,掩人善行,喜闻人过,好言人短,刻薄寡恩,凶奸无情,夫子责善,夫妻寡义,分崩离析。

(2)阳木:参天大树,笔直耸立,身材修长,喻栋梁之材,头发光亮,积极上进。做人有担当,为人正直,顶天立地,有但当,自强不息。仁慈、温和、活泼、博爱,潇洒。松柏敖寒,关羽属阳木人,大义参天,守礼守节。阴木:指歪脖树,比喻倔犟,不合作,只能当柴火烧,做小板凳。灌木丛也是阴木,好刺人,比喻做事莽撞,说话刺人。朽木也是阴木,不能做大梁,比喻无但当。自私傲慢,但阴木人能保护生灵,能戒杀,从而达到真仁。阴木人抗上,不孝,不服人,好专权,苏东坡树阴木人,多遭贬。

(3)阳水:真水,活泼自然,随遇而安,沉稳智慧,巧思美妙,恬淡虚静,涵养高,性柔和,功成不居。阴水:愚鲁、忧虑、卑弃,不坚决,易退缩。

(4)阳火:有精神、上进、谦恭、热情、守礼、不贪、戒淫、聪明。阴火:烦躁、冲动、妄言、奸诈、嫉妒、贪淫、不恭不惊、压人伤人,傲慢、伪善。张飞属阴火人,酒后打人,阴火作怪。孔子说:“乡愿,德中贼。”

(5)阳土:真土,信实忠厚,诚笃纯朴,宽宏大量,勤俭朴素,尽职稳重,言行一致,为人谦恭,交友能久,厚德载物。阴土:固执呆板,朴拙单纯,蠢笨蛮横,疑心怄气,心窄气短。

3.十二生肖:

这里的十二生肖主要指一个人出生时在年份上的气候和风水特点,不同年份出生的人,由于生肖不同,他的品格等精神因子也是不同的。下面分别论述如下:

(1)鼠:天贵星,聪明、志高、待人和睦,凡)事有心得。(2)牛:诚实、忍耐、固执、沉默、温和、勤勉、少交际。(3)虎:宽容、刚强、好誉、慈悲,舍己成仁,好出风头,有侠义心肠。(4)兔:温和、好静、缺深思、重友情。(5)龙:刚毅、活泼、性急、偏急,少交际。(6)蛇:稳智、交际、嫉妒,有好评,品德高尚。(7)马:温柔、孝心、重礼仪,同情心,舍己成仁。(8)猴:活泼、好动、灵巧、狭义,舍己为人。(9)鸡:诚实、伶俐、交际、有大志,自抱自弃。(10)狗:刚直、信义、胆大、聪明,热情、重义理。(11)猪:耿直、洁白、刚毅、好财,不交际。(12)羊:温柔、孝心、重礼、伶俐、善思考,闲静,向神佛。

4.颜色:

经常接触不同颜色或者经常生活在不同颜色中的人,他的品格是不同的,下面分述如下:

(1)红色:活泼、热情、大胆、新潮、凡事喜感情用事,对异性有感情,缺点是:浮夸、吹虚、重外表,有物欲等。(2)黄色:积极、冒险、乐观、爽朗、喜交友等。(3)蓝色:明朗、诚实、有弹性,处事中庸。(4)灰色:做事缺乏毅力,怯懦,胆小,有依赖心理,无主见,易变卦。(5)白色:开朗、单纯、待人泾渭分明,喜表露,生活清洁,家居明朗,讲求个性。(6)黑色:内向、阴郁、喜独行等。(7)绿色:严谨、安分、稳重、坚实、不苟言笑,有耐心,有计划等。(8)紫色:谨慎、不表露、优雅,有神秘气质,不善交际,冷漠高傲,喜索居,情感压抑等。

总之,自然禀赋道德的学说是一个非常深奥的理论,目前,在西方只有少数国家如前苏联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断定,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断言,在不久的将来,人和自然之间的各种深层秘密关系一定会揭示出来。更多的关于自然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和精神价值的规律,将会不断地呈现给我们。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17.10.25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wjdrkqf.html

论自然禀赋道德的评论 (共 6 条)

  • 想喝却怕喝醉的酒
  • 春秋书生
  • 雪儿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