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扶贫故事——我眼里的基层扶贫工作者

2020-12-04 00:57 作者:花茗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百年之志,问于沧海何赴?千年之变,寄语文墨何出。民生民事,国之社稷基础。脱平攻坚,时之本质初心。达者尚思,不破而立何乎?行者且问,但求永不辜负。”写下这篇小文,估摸着网友和粉丝们又要吐槽一句:“这个网络名嘴,今天搞的又是哪一出?是不是又要搞点乐子,网络文学上来点小骚气与笑点了?”其实,写韵文确实是我的强项,网络里的诗词歌赋什么的我都能写,而且会把社会的一些社会矛盾通过诗歌写意出来。调侃间,叫大家伙寻得乐子的同时,反思一些我们极为厌恶与方案的社会乱象。

但提及基层扶贫工作者的工作经历时,我却很长一段时间不知该如何下笔。我们常常看到新闻联播里很多扶贫攻坚的正能量的报导。但当你身边真正有亲戚、朋友下乡去搞扶贫攻坚时,你才会知道他们所遇到过的工作难度到底有多大过。但那些可所谓的“网络政客”些,从来没懂得与认真对待过那一份艰辛。

而所谓的“网络政客”是现今网络文明发展中,民众与各界人士都十分痛疼的一个网络评论族群。往往网络谣言、负能量视频与谬论,便是由他们滋生而来。比如:在不明缘由的情况下,他们把“一群基层的扶贫工作中不好的视频”无限地放大到到网络自媒体上去,有意导致社会产生一种偏激的网民情绪,来对最基层的扶贫工作者进行“无良的声讨”。故意激化社会矛盾,阻碍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本来是件微乎其微的事情,但很多的网络暴力,都因这么一群“网络政客”的所谓道德观与“国外自由主义政治观”间,扭曲成他们所认可的“正义舆论”。

但在面对诸多网络暴力的声讨下,依旧还有那么一群基层的扶贫工作者者践行于大山的泥泞小径之间,依旧涉水于后的农乡之间,依旧蹒跚于山腰的独门独户的之间。而不知具体实情的网民些,为了那一份心中所谓的“正义感”,为了那一份心中所谓的“责任感”,滔滔不绝的去声讨他们的时候,又是否思考过,那么一群基层的扶贫工作者,他们又是为了什么?才促使依旧他们,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道路上?

去年,公司组织去兴仁做“薏仁米” 扶贫专栏采风时,我们就遇到了一位五十来岁的乡镇领导,听他详细讲述了他的扶贫经历:“欢迎各位州作协的作家,来我们这里采风。……如果,你们想问我扶贫工作好做吗?其实扶贫工作并不怎么好做,特别是最基层老乡的扶贫工作最难做。”确实如此,世界上什么工作最难做?一个人内心工作最难做,一群人的思想工作最难做。

随着一些同事的期望能再详细些提问下,他又接着告诉我们:不同的贫困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困难,需要他们去逐一解决。就比如说,一个村寨的具体扶贫工作的开展,他们就要根据不同家庭的贫困情况,挨家挨户的进行询问与统计,然后在逐户逐户的根据各家在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难点要点,一件事一件事的开展精准扶贫的脱贫攻坚工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一听这话,心想:“哎!原来,政府这碗饭也不好吃啊!搞扶贫,你还要会个管理学里的统计学与分类法。这到底是在做扶贫工作,还是在做会计工作?”

但再心细琢磨一下,什么又是“中国”?这不就是“中国梦”的最初形态吗?家庭富裕的人有着富人的中国梦,家庭贫困的人同样也有着他们的中国梦。当每一位中国人的在祈愿与实愿的经历与过程中,我们都在寻求一个国强家富的“中国梦”。

而这时,公司里面有位同事问了个疑惑的问题:“领导,你们这地方,怎么不把路再修宽点呢?人家说想致富先修路,向我们开的小车都很难倒车?……哎!”然后,乡镇领导耐心地告诉我们:“这条路已经算很好的路了。刚开始来做这地方做扶贫工作的时候,寨子里就有只一条小土路,一下雨汽车根本无法通行。我们以前来开展工作,都要在二十多里外的公路处下车,然后步行走到寨子里面来。然后,在挨家挨户的开展扶贫工作。如果,遇到山里下大雨道路塌方什么的,还要再绕上好几里路才能到这里。以前一来一回间,几乎就是一天时间。早晨四五点就得出发,到了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到自己家里。”这些话一出,我们的眼神都瞅向那位提问的同事,结果羞涩的他也就没好意思,再问别的什么了。

毕竟,人家的扶贫工作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一条不算太宽的单行路,谁又知道付出了多少脱贫工作者的艰辛万苦呢?还需要你老人家,在这里瞎埋汰?大家都是成年人,怎么还问那么不懂事的问题?不瞅你,我们还能瞅谁。

乡镇领导看这时气氛有些尴尬,于是又急忙转移话题说:“其实路还不算什么。这个寨子里几乎都是少数民族的兄弟。而少数民族只认兄弟,只认那些讲义气的人,所以好几家的困难户,我都跟他们拜过把子认过亲,所以那几家的脱贫工作,才能一点一点开展起来的。这来来往往间,村寨里的人才渐渐的理解他们这样的基层扶贫工作者。”……而当他让我最为感慨的一件事则是,他说:“一旦寨子里面有年长老人过世时,他都要亲自去一趟,送过世的老人最后一程,也送自己的家人那最后一程。而有一次,一户老人的家的房子塌了,老人由于受伤过世,他亲自去为老人戴扶灵”。

中国是个很传统的国家,中国人也一种非常的讲究血缘关系的人群。一般人谁又会去给毫无血缘的人,戴孝与扶灵呢?或许,只有那句:“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诗句,才可以形容吧。各地精准扶贫所得到的那些硕果,更是那一群最基层的工作者,用汗水与真情一点点换回来的。

从兴仁采风回来以后,我有重读了一遍戴时昌老师写的报告文学,《倒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县委书记——姜仕坤》一书。再反思与顿悟间,我开始思考我的文学梦想,将来又该如何去走?是继续走文学另类,写关于社会乱象性的批评类文学中的诙谐、幽默的诗歌来。还是该向老一辈的州作家学习,多写一些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诗歌与各类文学来。

但是,无论是依旧风雨无阻的践行在最基层的扶贫工作者,还是做为网络写手的我,还有就是那些喜欢阅读的网络吃瓜群众们。我们更要铭记那一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来。

或许,世间的真理!它就像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河流,而它的河道绝不可能为成直线型的通达。但河流依旧在经历过蜿蜒、曲折的反复抉择与摸索后,河道始终会将它要回归到海洋母亲的怀抱。

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几句:“百年之志,问于沧海何赴?千年之变,寄语文墨何出。民生民事,国之社稷基础。脱平攻坚,时之本质初心。达者尚思,不破而立何乎?行者且问,但求永不辜负”的文学感慨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vqqdkqf.html

我的扶贫故事——我眼里的基层扶贫工作者的评论 (共 3 条)

  • 诗心云卿
  • 蜜糖
  • 剑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