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品质生活

2018-11-13 00:38 作者:孙逸华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晚间收拾衣柜的时候,整理出不少亟待丢弃的衣物。这段时间仿佛着了魔,想把一切都弄得井井有条。仿佛生活从来不曾如此杂乱不堪,其实是对生活重新寄予希望。希望是什么样的?是有钱添置更优质的饰物用具,还是有精力让自己在简练的环境里获得更多的期待与成长?也许两者都有,但这些都不可能一下子实现。唯一能做的,也许就像现在的我一样,将衣柜腾出更多的空间,也是给心灵腾出更多的空间,去发现现实的弊病和最符合当下的需要。

在那些准备丢弃的衣物里,既有废旧的,也有劣质的,有曾经的,也有极其厌恶的。清点这些,仿佛就是在对老旧时光和审美标准的批判。看到最终剩下的秩序,新的生活就此开始。

我一直期待着一种有品质的生活,不完全依赖金钱的多寡。钱能买来的,是无数的用具,而东西再好,也需要有一颗敏锐的心灵去发现。东西不在多,而在精;东西也不在于标榜,而在于俘获自己的心灵。善于发现的眼睛,总是可以让生活锦上添花。蒙尘的瓷器,也容易流失光华。

生活应该是有品的,它代表了你的三观,映照出你的德行。喜新厌旧是人的消遣本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没有情感,没有判断,失了理智。一件廉价的、质地差的、只是为了满足新鲜感的衣物,是经不起考验的。一件细腻的、合体舒适的,是最少呆在衣柜的。富有活力的人喜欢色彩绚丽的流行款,保守的人偏爱超越时光的经典款,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冥冥中自有道理。

人的品质决定了生活的品质,而生活的品质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行为。出生高贵的人善于用高贵的包装标榜自己,底层的人也一样可以从简朴里找到快乐的需要。东西本身重不重要,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一个摆件,谈不上实用,却营造了一种情境。一顿晚餐,借助着口舌,驱赶着饥饿与寒冷。让生活真正活起来的,是身体,也是心灵。而让心灵得到快慰的,正是无数的商品和事件带来的具象体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多年来一直在穷追猛赶。庞大的人口带来了庞大的消费体系,刺激着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出生,毗邻县城,深深感受着城乡一般的变幻。或许是发展得太快,看着身边率先走在前列的人物,我的心充满了焦急与渴望。生活一下子被绷紧了弦,容不得我懈怠。这样的情况恐怕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如此,我们共同怀揣着辉煌来临前的“中国梦”。

工业化进入各个行业,集中生产和分工细化,大大降低了成本,我们和世界一起享受着中国制造带来的廉价体验。经济改变了生活,也丰富着生活。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思潮的席卷,简单的温饱不再能满足我们,我们进而把目光投向了有品质的生活。

市场上摆满了养鸡场生产的廉价鸡蛋,集市上亦有自养的土鸡蛋,为了所谓健康,我们并不吝啬于多花一些钱。高品质养殖开始冲击工业化养殖,这预示着经济转型的到来。但一切并没有那么快,转型的阵痛与现实的处境依然考验着方兴未艾的中国经济,急切的心理与粗糙的质地依然蛰伏在心底。因此,发展的乱象充斥在各个领域。

品质的大时代还没有到来,商品的生产过剩和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低价倾销成了碾压实体门店的杀手锏。铺天盖地的广告吹响打折的口号、廉价的诱惑打着套路的底牌、迷途的商业持续洗脑。所谓的购物狂欢,最终成了一场欲望与现实的角力盛宴。快递界的运,垃圾在等着回家。双十一,你准备好了吗?

以前一台黑白电视可以看很多年,而现在消费更替的速度加快制造着鸡肋一般的杂物。GDP的增长是看得见的,而垃圾的掩埋场却是看不见的。好多不实用、不耐用却惹人眼球的东西不断被生产,堆积如山,消耗了资源,浪费了生产力。追求品质,不是依靠数量和表象,而是人与物之间有一种相得益彰的契合。你成就了它,它成就着你,彼此温柔相对。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是老祖宗早已揭示的真理。

泛娱乐时代的到来,去严肃化的生活情态,片面追逐着显而易见的快乐。人的内心有多空洞,生活的情态就有多浮夸。那些生怕人听不见的劣质音响,喧嚣在热闹的街巷。或许里面的内容不是最重要,它首先得让人迷惑和血脉贲张,进而失去判断和主张。而有品质的店子却让人感到舒缓和宁静,仿佛在寻找知音,根本无意将你强拉硬拽进来。

我们的内心是向往自然的,而因为生活的需要不断向环境输出垃圾。在一片绚烂的城市灯火下,垃圾却在地底下快速累积。工业化种植带来的化学残留不易察觉,精神上的空虚显而易见。生活的品质,不仅仅是一种当下的美好体验,更是对可持续的未来有更远的观望。自我情怀的满足,与对自然和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共同撑起了心灵的一片蓝天。而蓝天般的心灵又更加理解了品质的重要。

我在尝试着给有品质的生活下一个定义,却无法囊括它的包罗万象。首先,它一定蕴含着对生活的多方位理解,任何一种片面都可能让我们偏执一隅,不得真理。品质既包含了审美趣味,反映自我诉求,也代表了阶层渴望,反映时代理想。为了更好的诠释,我将先分解为三个部分——品、质和生活。

品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道德诉求、精神依托、审美趣味等的总称。这些特质共同构成和丰满了一个人的内在与外在形象。穷人和富人之所以可以立判,大致是从行为习惯和审美情趣的观察中得出的答案。请注意,道德诉求和精神依托并不成为穷富的分界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品性格调并不完全取决于钱财。穷书生和暴发户因此不可同日而语。

人通过外貌辨别一个人,日常的交往与相处才真正认识一个人。当美丽的皮囊成为符号,有趣的灵魂才是爱的不息源泉。我们都愿意跟美丽的人发生交集,却更期待与有品的人朝夕相对。

书香门第的浸染可以造就一个人的儒雅,家徒四壁的坎坷也可以成就一个人的豁达,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闪光点,经济能力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外在形象也不能阻碍一个人前进的步伐。发展已经越来越多的将资讯和知识呈于眼前,因贫富和地位带来的终极界限被打破。并随着教育均衡的落实,机会将不会一直旁落于一方。

品是人性森林里的精神向导,如明月疏通黑暗,指引方向。品更是一个人对精神气质的追求,对自我不随意、不将就,对他人有尊重、有包容。表现为工作的认真,待人的诚恳。不掩饰对美好的向往,也不向沉重的命运低头。借此,拥有了高级的审美,摆脱了风尘俗气。

质是外在客观世界的呈现,表现为一定的形状、色彩、材质,而通过人的视角与审美习惯被界定。质的好与次,是东西本身和时代变化的共同作用,包括对人的审美也一样。但即便如此,有一些远古的东西放到今天,依然感觉很美,这说明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不受时代的影响而永恒存在。而这些超越时光的杰作,都具有突出的特点,即高度的审美与近乎苛刻的匠心。

质的表现力是多样的,人可以将其分门别类,如此,质仿佛也是一个活的东西,它最终呈现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我们留恋这个世界,即便我们会在其中遭受各种痛苦,也不肯轻易远离,就在于质的丰富与变换,这支撑和诱导我们忘却痛苦,走向远方。这种变换是季节的轮回,也是各种境遇带来的非凡感受。

人受既存世界的影响由来已久,不一样的民族在不一样的地域,形成了不一样的文化。大的世界和小的环境,最终形成了各自的我们。然而,谜一样的世界,会让人在质的迷宫里跑马观花,丢失本心,沦为动物性的质奴。而对知识的追求与自我的修行,才让我们真正认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全貌,并最终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与心灵满足。

生活

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可以简单统称为生活。那么生活就一定代表了某种指向,某种状态。人不轻易满足,才有了推动力,才让行为变得有活力和激情。能沉下心去做事,也能敏锐地察觉世界的变化。如此,生命才是活的,生活才是有趣的。

试想,一个死气沉沉的生命,该是多么浪费的一件事。在我们不能确认有来生的时候,生,就应该是一件值得思考和玩味的事。但思考并不应该远离人群和世界,投向理想般的空中楼阁,而是在行走和观察中品尝和感受。不要抗拒既有的悲伤,不要贪婪永久的快乐,生命的滋味缺一不可。发展的时代或许让我们趋利,而跳动的内心才是真我最形象的符号。

我仿佛隔有品质的生活很远,我一直没钱。事实上它已早早走近我的身边,有心的生活才塑造了品质。粗制滥造不得民心,华而不实得之无益,饮食无度戕害身体,放纵欲望魔鬼附体。品质不是耀眼的穿金戴银,不是锦衣玉食的享乐,不是名牌加身的荣耀,而是合乎现实世界、合乎自我追求的审美信仰。我们都身处一个有限的世界,自我能力的有限,经济状况的有限,生活资源的有限,寿命难测的有限。然而,就在这样的有限里,依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让我们去直视当下,运用智慧,点石成金。

我已开始抗拒那些俗气的事务,包括那些无价值的热闹与商品。但我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既是对品质的无限追求,也是对现实的悉心改造。两者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改造现实,不正是在无限逼近品质的真理。

从野外采来的青苔,肥厚而青翠,那是荒野上最美又最没有价值的东西。我把它铺在小的黑色的紫砂盆里,里面的文竹早已葳蕤亭亭。这个世界的美,从来不是由钱堆砌而成的,而是心的优雅与淡然。微观与宏观,自我与世界,唯有品质二字,才真正实现了大融合。看着它,我仿佛变成了青苔里最不惹眼却又必不可少的绿色豆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vjvskqf.html

品质生活的评论 (共 6 条)

  • 晶湖
  • 岁月如歌
  • 时光静然
  • 淡了红颜
  • 追梦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