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广安纪事》作为地方史料钩沉的叙事文学样本

2018-12-25 14:16 作者:秋歌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范良伟

最近,广安作家邱秋老师的又一部散文随笔集《广安纪事》面世了,这是继他的上一部散文集《沉吟渠江》之后的最新力作。这部具有文学性与史料价值的散文随笔作品,不但可以作为广安地方史志的旁证补充,而且开启了本地作家用散文随笔体文学方式记录一个地方历史的新途径。

在广安文学界,邱秋老师的散文随笔作品是大家公认的佳作,他的散文随笔代表作《沉吟渠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得到评论家的关注。

文史不分家,一个优秀的作家往往也是一个学问家。作为历史叙事文学,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史料基础上,正史也好(如《二十四史》),稗史也罢,它都会在文学与历史二者结合上下足功夫。史料有出处,叙事有文釆,这是新书《广安纪事》给我的感觉。邱秋老师是一个具有历史叙事情结的作家,他讲究柔性叙事,文字灵动而又个性十足。要读懂《广安纪事》,建议读者先读廖纯洁老师对邱秋老师的访谈录《探求历史 书写情怀》,这篇用作代序文章很重要,读了才能深入了解作家的心声,才会明晓《广安纪事》的来之不易。正如作者说:“让历史告诉未来,这就是我的写作初衷。”

对于《广安纪事》文本分析,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起:首先,作为地方历史人物、重要事件的“发掘者”、“打捞者”,作者笔底下的来脉去络是清楚的。他不但读了大量广安的史志资料,还亲力亲为“下马看花”,去做实地调查,不人云亦云,尽量还原真实可信的场景,力求让笔下写出来的东西有源可溯,有充足可信的事实依据佐证。比如《金戈铁马走大良》,上篇对位于广安前锋区的大良城做了全方位的考察,下篇重在叙述八百年前的大良城之战的前因后果及论断,上篇侧重实地考证,下篇重史料分析,从两种角度来揭示八百多年前,广安人参与的那一场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把大良城之战写得丰满,作者不但实地细致考察城寨、十二座城门遗迹,每到一处不放过蛛丝马迹,还仔细查阅了《广安州新志》、《宋史》、《元史》等相关记载,力求做到史实准确、叙述客观、生动有趣。《广安纪事》中这样的文章很多,如《安居城访古》、《大请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故里散记》、《邓小平故里笔架山探秘》、《广安紫金精舍史话》等等,读者可从中领悟作者对广安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的用情之深,作者不停地“打捞”出的这些厚重的历史“尘迹”,将他们再现在读者面前,不能不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

其次,作为历史人物事件的“说书人”,如何在史料钩沉中凸显文气,写出文质兼美的随笔体历史文化散文来,对每一个有历史情怀的散文作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验。我认为邱老师的《沉吟渠江》和这部《广安纪事》,就很好地回答了这道难题。作者力求用散文随笔的文学方式,将自己情感抒发和对历史的叙述自觉融合在一起,如本书中的《沿口怀古》《桂兴记忆》《世人何必尚纷争》等许多篇目。作者选取散文随笔的写作方式,写出来的文章既尊重历史又贴近现实,有可读性、趣味性和“人间烟火味”。这种来自广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大散文,角度新,格局大,自由而灵动,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有文学家的情怀。《广安纪事》承袭了《沉吟渠江》一贯的叙事风格,历史叙事也好,游记也罢,作者笔下展示的就是实实在在 “广安人文史”。这种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生动活泼的文风,应该说对广安时下的文学创作起到一种示范引领作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事实上,作为广安历史的传承者和广安飞速发展的见证人,作者用《广安纪事》告诉每一个过来人,广安这片热土,它不但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许多广安人用生命书写的传奇故事。我不时将书中那些值得记忆的人、事和地方,与我曾经去过的广安中学、合川钓鱼城、武胜沿口古镇、邻水李准故里、凉山乡《让水》石刻等地方相互印证,让我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了广安历史长河里的名人轶事,如《巨人,从这里起步》的世纪伟人邓小平,如李准、蒲殿俊、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郑启和,以及当代的胡伦、何鲁、邱中建、胡放、邓飞凡等杰出人物事迹。在廖纯洁老师的访谈录中,作者说他正在构思一本比较系统的,与广安前世今生有关的大作品——《广安传》,这让我很期待。因为这样的写作课题恰好表明广安的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可以这样说,邱秋老师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书写来推动更多的本地文化研究者们去“打捞”、去书写,这也是打造文化广安,体现广安软实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此意义而言,我认为邱秋老师的《广安纪事》为广安文化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作家们探寻到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提供了一种地方史料钩沉的叙事文学样本。

在我印象中,邱秋老师是一个不事张扬的人。他曾对我说:写作者其实应该低调,靠自己的作品说话;写作的人还要有定力,要耐得住寂寞。我很赞成他的观点。确实,一位作家要得到读者认可,必须要有自己的精品之作,一句话,作品为王。如果沉不下心来,耐不住寂寞,你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去认真写作呢?我以为,《广安纪事》的成功与邱秋老师的这种性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时间可以逝去,历史却不能忘记,文化更需要传承。作为地方史料钩沉的文化散文随笔集《广安纪事》,就是在再现广安的历史,传承广安的优秀文化。大凡优秀的作家都是有使命感的,他们用自己的笔书写着过去、记录着当下,展望着未来,使之成为历史的见证,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方面邱秋老师的《广安纪事》无疑为我们带了一个好头。

(范良伟,网名@竹林,教师,四川邻水县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twfpkqf.html

《广安纪事》作为地方史料钩沉的叙事文学样本的评论 (共 3 条)

  • 紫色的云
  • 雪儿
  • 倪(蔡美军)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