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灵遁者:再谈长平之战

2019-05-05 15:27 作者:探索之子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导读:但他们的名字,至今被我们铭记。所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不是悲哀,是情怀,是励志,是我们中国人的斗志。

再谈长平之战

——灵遁者

初读“赵括”应该是小学。就记住了“纸上谈兵”的人就是赵括。我对战国史也不了解,也没有研究。但还是想谈谈赵括之死。赵括的死,是一种悲哀。是他自己的悲哀,还是赵成王的悲哀,还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段历史吧。

赵括死于长平之战,而长平之战的根源起于“上党之争”。如果非要再往前说,“上党之战”的根源是什么?根源就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崛起,野心勃勃。上党是一个地名,当时为韩国所有。当时,秦昭襄王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让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再谈长平之战,我有点同情赵括,而不是贬低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冯亭派遣的使者到达赵国,与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就要被并入秦国。上党的官吏百姓都愿意归属赵国,不愿归属秦国。上党有城邑十七个,愿再归入赵国,大王怎样向官吏百姓施恩,请您裁决。”赵孝成王大喜,召见平阳君赵豹告诉他说:“冯亭进献十七城,接受它怎么样?”赵豹回答说:“圣人把无缘无故的利益看做是大祸害。”

显然作为长辈赵豹一眼就看出这是韩国的“嫁祸”之计,但赵孝成王却说:“现在就算派出百万军队,一年也很难得到一座城邑,现在一下子可以得到17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于是派赵胜去接受了土地,这就算和秦国结下了不可调解的梁子。

很简单的道理,秦国辛辛苦苦派兵攻打韩国,眼看肉到口了。结果被赵国吃了下去。到头来为他人做了嫁妆,能不生恨吗?

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上党的百姓纷纷往赵国逃。于是廉颇在长平屯兵,据以接应上党的百姓。

再谈长平之战,我有点同情赵括,而不是贬低他

之后,秦赵两军士兵时有交手,赵军士卒侵害秦军,秦军又斩了赵军一名叫茄的副将,战事逐步扩大。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个城堡,俘虏了四个尉官。

七月,廉颇高筑围墙,坚壁不出。秦军实施攻坚,俘虏了两个尉官,攻破赵军阵地,夺下西边的营垒。廉颇继续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廉颇坚守不出。

其实据记载,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秦军与赵军的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

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秦又攻其垒,……夺西垒壁”,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完全陷落。

赵军连战不利,损失不小。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

再谈长平之战,我有点同情赵括,而不是贬低他

从坚守的战术目的来看,廉颇是成功的,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三年,秦军损兵折将。可以说,廉颇的策略有了作用,秦王这时候也急了。

不过赵孝成王显然比秦王更急。长平之战的第一个阶段,是对峙三年的消耗战。《战国策·齐策二》载:“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战略对峙赵国无法继续支撑下去,赵国的粮食产量远不及秦国,战争三年,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所以更急于结束战争。再加上秦国范雎的反间计,说秦军怕年轻有为的赵括为将,更加使得赵孝成王动了换将的心。还有一点,就是赵孝成王屡次催促廉颇出战,廉颇都固守不出。赵孝成王心里不悦,认为廉颇真的老了,没有勇敢之心。

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的父亲】期间的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赵奢就是赵括的父亲。当时赵惠文王先征求廉颇和乐乘的意见,他们都说不适合出兵。但赵奢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果然赵奢大败秦军。

再谈长平之战,我有点同情赵括,而不是贬低他

赵孝成王心存这样的侥幸心理,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所以改变了坚守的策略,用赵括替换了廉颇。其实“纸上谈兵”的赵括只是执行了赵王的旨意,换将是赵王主动和无奈的选择,是赵王冒险寻求战略大决战的急切表现。

还有一点是说,赵括和赵孝成王年纪差不多,经常在一起。所以年轻人意见更统一。严格来讲,不能说“哥们义气”,但不否认有这样的感情参与。

赵括为将,反对声很多。首先站出来的就是赵括的母亲。她说赵括的父亲也会反对的。赵奢活着的时候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

意思就是战争是关于将士生死的事情,而赵括谈论的时候却好像说的很容易,这是大忌啊。将来赵括为将,让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

赵括的母亲还说:“赵括根本不如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一旦接受了战争任务,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情。君王的赏赐,他都能分给将士们。而赵括不一样,您赐给他的珠宝,他都自己收藏。还在寻找有合适的宅院要买。赵括没有继承他的父亲的品质啊。”

不仅仅赵括的母亲这么说,连病床在卧的蔺相如也赶紧出来劝阻了。他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谁也劝不动赵孝成王,赵孝成王自己也不懂军事啊。大军团作战,竟然敢派没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这不是自掘坟墓吗?赵括顶替廉颇,自然压力很大。但他也开始了大的战略调整,顺应了赵孝成王的意思。寻求主动进攻。

这边秦王看到赵国换将了,他就偷偷换上善于打攻城战和围歼战的白起。白起和赵括,一个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一个是初出茅庐的牛犊。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级别。而且赵括也根本不知道,他面对的是白起!

白起的策略很简单,你要打我,我假装败退,诱敌深入。赵括这点没有看出来,确实有点“纸上谈兵”了。于此同时,白起另一路人马,出现在赵括的身后,切断了他的退路,使得赵括首尾不能相顾。

再谈长平之战,我有点同情赵括,而不是贬低他

很多人会奇怪,冷兵器时代,坑杀40万人,怎么做到的?就是40万头猪,也不容易吧。那么白起是怎么做到的?他围而不打,就把你困住!困了多少天,困了46天。吃喝拉撒都是问题,赵军都快饿死了,还怎么打。而且为了阻敌增援,秦国是举全国之力,不断征兵。

赵括为了稳定军心,一口气杀了八名军官。你可以想象,他是多么无奈,多么愤怒了。他肯定不想束手就擒,好几次亲自率军突围,都组成了敢死队了。但四路军队都没有突围成功,赵括也战死了。这下彻底没有了军心,赵军就只能投降了。

40万人,吃喝拉撒都是问题,但这时候就成了白起的问题了。秦国自身这场战役损耗已经很大了,还怎么养活40万俘虏。可是又不敢放回去。放回去不就是后患吗?于是就有了坑杀赵卒结果。

回头再看看赵括的母亲,一再恳求赵王,不要让赵括为将。甚至说了:“你一定要他为将,将来败了,不要为难我。”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声嘶力竭的母亲,是如何想挽救自己儿子的画面。

再谈长平之战,我有点同情赵括,而不是贬低他

赵王说好。赵括兵败后,赵王是没有为难赵括的母亲,赵括是战死的,也算是虎父无犬子。可惜赵括有勇无谋,或者说资历尚浅,就担当大任。或许经历一些战争,再出任大将,可能会成为“霍去病”,“林彪”之类的将军。

但历史没有如果,这就是历史的残酷性。白起其实“成于长平,也死于长平。”就像他自杀的时候所说的:“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长平之战是白起军事生涯的巅峰。之后,就是邯郸之战。白起想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这时候赵国联合其他国家,来对抗秦国。并且使用反间计,使得范雎和白起将相不和。

后来秦王又发起了邯郸之战,使五大夫王陵攻邯郸。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但王陵损兵折将,没有进展。增兵后,还是没有进展。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再谈长平之战,我有点同情赵括,而不是贬低他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

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何等聪明,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如果在诸侯国合纵之后再攻打邯郸,是不行的。所以他一再推辞,很可能是以病为由的。因为他清楚,他为将,去了也打不赢。回来还得受死。

有人又会问了:“为何邯郸之战,赵国又可以胜利呢?”

有句话叫哀兵必胜,向死而生啊。再者有外援,里应外合,秦国自然招教不住,连连败退。

赵括就像军二代,年前有为,他有的缺点,是大多数年轻人所具有的缺点。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他的悲哀,是君王的悲哀,他替赵孝成王背了黑锅。而赵孝成王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属于赵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在降临。就像贾谊说的:“六国覆灭,始于长平之战。”

再谈长平之战,我有点同情赵括,而不是贬低他

说个题外话,毛主席评价白起说:“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十大元帅中林彪也是擅长诱敌深入,打攻坚战,围歼战。所以朝鲜战争,肯定是场恶战。林彪的性子适合,耐得住,也稳。可惜林彪因身体原因没有去成。之后才有了彭德怀临危受命,赴朝领导作战,最终取得胜利。

再谈长平之战,我有点同情赵括,而不是贬低他

从战国到新中国成立,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奋斗史,是一部励志史。没有谁的悲哀能脱离时代,也没有谁的辉煌能脱离时代。赵括站在千军万马之后,几次突围,犹如困兽,但也视死如归,证明了他自己。廉颇再次统领大军,赢得邯郸之战的胜利,使得赵国又存活了20多年。可是他自己呢?一生心系赵国,最后死在了他乡。

但他们的名字,至今被我们铭记。所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不是悲哀,是情怀,是励志,是我们中国人的斗志。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散文小说集《云淡风清》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ryypkqf.html

灵遁者:再谈长平之战的评论 (共 7 条)

  • 从余东风
  • 风残炫舞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王东强
  • 紫色的云
  • 听雨轩儿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