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诗词古韵一些精品的一点看法

2020-08-05 18:34 作者:jianjun801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近来, 笔者在浏览江山诗词古韵精品中发现,有许多是文友之间格律诗词的步韵、雅和。 笔者以为,这种步韵、雅和在好古韵的文友之间,交流感情,交流古韵律诗创作心得,应该不失为一种雅趣。 个别发挥特别独到精湛的,作为江山的精品,也未尝不可。 然这类作品一步韵一雅和,少则四、五首,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难道这么多都是精品吗? 未免牵强,也未免鱼目混珠、滥竽充数。 同时,这种步韵、雅和有许多都是咬文嚼字,缺乏思想性,缺乏时代的气息,缺乏创意的自然性。 这种步韵、雅和在江山古韵如给予的鼓励多了,难免会错误引导江山爱好古韵的文友,造成江山爱好古韵的文友闭门造车“诗”,文友之间相互吹捧等不良之风和后果。

何谓步韵? 步韵,即“用他人诗作韵脚的原字及其先后次第来写诗唱和。 始于唐代白居易同元稹的互相唱和,至宋代而大盛。 “步韵,”又称为'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即使用原作诗者用过的某一韵或某几个字,和诗者依次使用相同的韵字,这就是步韵,是步步跟随之意。 步韵诗因为要步原韵韵脚,所以写来不免牵强而不很自然顺畅。 “步韵,在江山诗词古韵精品中有如此许多,难道说我们在格律诗词的创作、造诣方面真的比我们的先人、比我们的前辈还强? “有过之而无不及”吗? ”有待商榷“。

【清】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说:“步韵最困人,如相欧(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率以此。”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中说:“这个艳传,那个步韵,比对于华屋丘墟,生民涂炭之惨的大事情还起劲。”

什么是现代文学作品的精品? 笔者以为,用政协委员韩必省先生的一句话即可概括,“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归根结底体现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这既是衡量优秀文艺作品的基本标准,也是推动文艺事业发展的价值指引。

可见,作为精品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具备现代文学的思想性,这是衡量一篇文学作品优劣的第一要素,一篇文学作品的思想应该是和现实社会、社会环境、现实生活、历史观点等紧密相连的。 一篇可为精品的文学作品中,其思想和观点应该是高度统一的,不应并列,不应对立,更不应东拉西扯。 否则就会失去重心,甚至相互矛盾。 一篇文学作品有了自己的思想便等于有了灵魂,否则,文笔再好、技巧再娴熟、语言精美文章写得再长,也不过是一堆“行尸走肉”。

一篇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除了必须的思想性外还要求具备,作品的主题明确、内容充实、 结构合理、论证得理、论述自然、文笔流畅、语言舒美、修辞巧妙、是否符合该类文学作品的要求等要点。 然这其中的许多要点,对于古韵律诗诗歌的艺术性来说,却不能同日而语,缘自古韵律诗诗歌独特的内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篇文学作品的观赏性, 笔者以为,一篇文学作品的观赏性对于古韵诗歌来说,首先表现在它是否通俗易懂,顺其自然,是否能够接纳更广泛的阅读面,体现它的价值。 其次才是它的规律性、它的规则、技巧、它的美感。 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几千年来芬芳不衰,就是因为它通俗易懂,顺其自然。 所以至今,依然在中华大地,几乎家喻户晓,男女老幼,人人皆知,人人佳诵。

还有更多,远的不说,只说唐宋。 中国唐宋古人,在对生产劳动、现实生活、生存坏境、社会状况、自然风光的感悟中,创作的韵律诗歌,数不胜数,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数的清。 然能够作为精华收入唐宋诗词的也不过区区三百首而已。 这些古人诗歌,之所以脍炙人口,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他们的感情抒发自然,或缠绵,或豪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的通俗易懂、顺其自然,顺势流淌,朗朗上口,让其读者好理解,好记又好背诵。 而绝不是生搬硬套,高深莫测,自居高雅。更不是故弄玄虚、自缚手脚。

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如:“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如:“红稣手,黄藤酒,满城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再如,《将进酒》、《长恨歌》、《琵笆行》、《赤壁怀古》等,举不胜举。

这些千古流传的诗歌都是唐宋古人感悟自然风光,感悟情感生活,感悟社会状况,自然流淌的结晶。这些诗歌,无论你是文人骚客,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够一目了然,读得懂,好理解、好记忆,好背诵。 所以才能流传于民间,流芳于千古。 虽然笔者至今对古韵律诗的奥秘一知半解。但毫不影响笔者对这些诗歌的欣赏,阅读,背诵。这些诗歌,笔者20多年前就可以随口就来,滚瓜烂熟,其中包括《将进酒》、《长恨歌》、《琵笆行》、《赤壁怀古》等长诗的通篇背诵。 所以笔者以为,这样的古人诗歌,才应该是现代古韵律诗、江山诗词古韵精品所追求及发展的主体和方向。 关于这一点,中国人民的伟人毛主席已经给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多好啊!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再看看江山古韵的精品中那些步韵、 雅和, 大多为了追求步韵的吻合、雅和的统一,规则技巧的符合,煞费苦心、咬文嚼字、东拉西扯、莫名其妙。 不说是所有的平民百姓,就是江山众多的文字爱好者,只要你没有认真的去研究过中国古代诗歌,没有认真的去研究过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意境,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的读得懂呢,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的理解其中的意思呢。 就更难谈得上去背诵,去流传了。长此下去,别说是赶上古人,就是能够去接近古人,都很困难啊! 通俗易懂、顺其自然,连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人都可以做的那么好,我们又为什么不可以呢。

至此,笔者声明, 我的这篇文章只对事儿不对人。 并且,我还要赞扬,赞扬江山古韵这些步韵、 雅和文友。 因为,在读他们的这些作品中,笔者看到,他们在江山的绝大部分作品,甚至是全部,都是古韵诗歌。 笔者敬佩! 同时也感觉到,他们对古韵律诗艺术技巧的把握,不说是炉火纯青,起码也是万里挑一。 所以我要赞扬,赞扬他们在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古韵律诗诗歌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奉献。 我相信他们的文笔,不是不可以写出优美散文,动人的小说。 只是,他们为了中华古韵律诗诗歌的传承,做出了取舍,做出了牺牲。 也许一些文友只是酷爱,然这种酷爱就已经值得大大赞扬了。 因为只有亲自参与了古韵律诗学习写作的人才知道, 要想用短短的八句话,五十六个字,就创作出一首即能表达明确的思想、又要内容充实、语句通顺优美,还必须符合艺术规则和技巧要求的七律,一首好的古韵律诗作品有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辛苦。 笔者在学习写作中深深感觉到它的难度,尤其是七律,笔者常常在七律的学习写作中为了一个词汇、为了一个平仄、为了一个粘连、为了一个对仗、为了一个韵脚,几天几都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神经一般。最后,还是难以满意。 为此联想,难怪有众多文友望而却步,不敢涉猎,有情可原。 为此,我要赞扬他们,要向这些文友学习,向这些文友致敬! 但笔者还是希望,这些文友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对古韵律诗艺术技巧的娴熟把握和你们的智慧才华,在弘扬现代社会进步,弘扬时代主旋律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努力,佳作泉涌,创作出真正具有时代气息的精品。

中华古韵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艺术,其内涵博大精深。 格律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的文学艺术形式,历经几千年的风霜雪,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传承,不去让它继续发扬光大。 然这种传承,这种发扬光大,绝不只是简单的临摹、简单的的搬套。 而是必须要向前走,要发展!要发展就要创新,创新就是要跟上历史的步伐,具备和适应时代的气息,在时代的潮流中自我完善。 这是世间万物统一的、必须遵循的生存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否则就只能选择自生自灭,退出历史舞台。 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虽然这种传承,这种发扬光大,很难! 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中华民族的名言,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为此,我们也决不应该放弃。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qzpbkqf.html

对诗词古韵一些精品的一点看法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