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月二”龙抬头

2019-03-08 22:28 作者:丹水情韵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正好遇到了女神节——“3.8”妇女节。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那么,“龙抬头”的说法源自哪里?这一天又有哪些风俗习惯?

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等农谚。由于“龙”与“农”谐音,因此,这一天被称之为“龙节”“春耕节”“春农节”“农头节”。

所谓“龙抬头” 指的是经过眠,百虫开始苏醒。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流行于我国多数地区。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这一天街头巷尾的理发店,从早到晚,门庭若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因为春龙布雨洗去一切陈旧,在万物更新之际,理发是为迎合这一年蓬勃之气,所以小孩理发长大出人头地,大人理发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不仅如此,这天还得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每一个孩子长大后断文识字。

二月二不仅如此,还是“踏青节”,传说始于唐代。当时,长安的人们为了活跃生活,便乘二月二之时,三五成群地来到郊外踏青。此外,人们还认为,冬季过去春季来临,这时到田间走一走,对恢复体能、陶冶性情大有好处。

而今年的“二月二”,恰巧是“三八”妇女节。这天民间有不少习俗和女性有关,较普遍的是妇女不准动针线,“恐伤龙目”;有的地方,妇女不能洗衣服,怕伤“龙皮”;北方的一些地区,还有在“二月二”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习俗,所谓“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

“二月二”这一天有很多关于“吃”的讲究,为取吉利,老百姓吃的东西都要加一个龙字,比如:食饼谓之“龙鳞饼”,食面谓之“龙须面”,吃水饺为“吃龙牙”,吃馄饨为“吃龙眼”,吃油炸糕为“吃龙胆”,吃麻花为“啃龙骨”,吃米饭为“吃龙子”。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吃些龙的“零部件”外,还可以吃点爆米花、芥菜饭。

说起吃爆米花,这背后可是有一个温情的典故。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大家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释放了玉龙。因此每年二月初二爆玉米的传统就保留了下来。

因为是“龙抬头”,所以,人们把制作的各种面食都冠以“龙名”,如谓面条为“龙须”,春饼为“龙鳞”,饺子为“龙牙”......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总而言之,整条龙都被蒸了炸了煮了,含在嘴里咀嚼,并着一家子祈福的快乐,温暖在民族千年流淌的血液里。

满族人家在二月二头几天就磨黄米面,二月初一烀小豆馅,到二月二,早早起来炸油炸糕,做豆面卷子。

头年腊月宰的猪,先留给祖先,在年三十上供,过了初六,就把猪头放到仓房,这个猪头一直等到二月二磕开烀着吃,此举为“龙抬头”。

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年节过了,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猪头,这猪头只留在二月二吃。

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

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后来民间俗语就说:“哪有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的”,人若怀才不遇,不必气馁,早晚必会找到能够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看起来“二月二”吃猪头是古代留下的传统,是吉祥兆头的标志。

而民间关于吃芥菜饭,也是广为流传的习俗,民间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这个习俗也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张某家中。张某热情好客,欲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却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于是张某临机一动,在米饭里加了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

龙头节又称“龙抬头节”“春龙节”“青龙节”“二月二”“踏青节”等。是汉、满、蒙古、赫哲、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以汉族为主导)的传统节日,时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

关于龙头节的起源,有这样一则传说:一千多年前,玉皇大帝对武则天这位女士穿龙袍坐龙椅看不惯,就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司管天河的白玉龙,即《西游记》中驮唐僧西天取经的那匹白龙马——大概是一路上遍尝了人间疾苦吧,不愿意看到天下百姓因颗粒无收而饿死,就违抗天命行了一场雨,结果被玉帝压在一座山下,并竖碑一通,刻诗云:“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受惠的百姓多么想搭救玉龙啊!可金豆是什么豆呢?一个老婆婆背一袋包谷去街上卖,不小心撒了,看到一地的包谷粒金黄金黄,人们心头忽然亮堂了:这不就是金豆吗?炒一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奔走相告,约定二月初二这天,各家各户都炒“金豆”,并将炒开花了的“金豆”,供在当院。镇压玉龙的那座山原是太白金星的拂尘变的,太白金星人老眼花,见遍地金豆开花,就将拂尘收起。于是,玉龙重返蓝天,吸卷天河,普施好雨。玉皇大帝得知后,尽管有些生气,将太白金批评了一番,终究无可奈何。从此,二月二炒包谷花的习俗便流行开来。有的还一边炒一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从提及《西游记》及白龙马来看,这则传说产生的时间不会太早。其可取之处,是将龙头节与龙联系在一起,意在说明:过此节是为了纪念玉龙,而这条玉龙是不畏强权、造福百姓的善龙。

其实,龙头节的起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就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前后。蛰者,动物冬眠也,是动物们对冬季寒冷且食物不足的外部环境的一种适应。春二月,天气转暖,春雷渐渐,蛰居了一冬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及许多哺乳类动物都受到了惊动,要从藏身的地方钻出来,活动活动筋骨了。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在龙的容合对象中,不少动物都有冬眠的习惯,如蛇、鳄、蜥蜴、熊等。随着春天的来临,它们从昏睡壮态苏醒过来,爬出洞穴,开始寻觅食物。我们说龙的容合过程具有模糊性,这个“模糊”,既表现在容合对象的多元,即取材的多样性,也表现在容合的结果和容合的对象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代。这便是人们既将容合起来的神物称龙,有时又将蛇、鳄、蜥蜴、猪、马、牛称龙的原因。古书上讲的“畜龙”“豢龙”“御龙”“屠龙”“食龙”等,其龙当然不会是成为神物的龙,而是龙的某种取材对象,如鳄、蛇、马、鱼等等。同理,人们说龙抬头,实际上是说蛇、鳄、蜥蜴等动物抬头;反过来,说这些动物抬头,也就意味着龙抬头。

龙的容合对象,不光有动物,还有天象。云、雷电、虹、星象等,都在龙的取材对象之列。所谓龙抬头,还含有地上的龙和天上的龙相感召、相会合的意思,或可言地上的龙已经昂首起身,就要飞升到天上去了,就要变成滚动的云团、叱咤的雷电、壮丽的彩虹、璀璨的星宿了。而云团、雷电、彩虹等都是和雨水密切相关的天象,这也就是说,龙一抬头,“贵如油”的春雨就要普降大地,润泽四方了,而春耕生产也由此要全面展开了。

有研究者认为,所谓“龙抬头”,抬的其实是“纵贯东方天宇的龙星”。古代的人们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以此星宿的轮回来把握季节的变化,以“观天测时”,指导农事。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之连线有如龙形,其中角宿两星(角宿一和角宿二)恰如龙之双角。在农历二月二之,两只“龙角”会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故称“龙抬头”。

据此,可认为龙头节是农事活动启动的标志……龙头节起源于何时?人们一般要追溯至唐代的“中和节”。中和节是唐德宗于贞元五年(公元790年)颁布推行的,因由是“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故“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旧唐书·德宗本纪》)这个节日里,有些什么活动呢?“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种糯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相问遗,村社做中和酒,祭勾芒以祈年谷。”

那么,这个中和节与龙头节有关系吗?笔者认为是有的,只是不够直接而已。理由:第一,中和节有除旧、开新、励农之意,龙头节亦有此意。第二,中和节祭祀的是春神勾芒,而这个勾芒,与龙有关。勾芒,亦作“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言:“东方句芒,身人面,乘两龙。”《五经正义·月令》曰:“是句芒者,主木之官,木初生之时,句屈而有芒角,故云句芒。”这“句屈而有芒角”,也接近于龙的形状。

确切记载龙头节的史籍是元代熊祥的《析津志·岁纪》:“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这样看来,至晚在元代,过龙头节的民俗就已经形成了。

龙头节起源于何地呢?我们说过,龙头节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而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生活在地球北半部温带气候(尤其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我国劳动人民,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依据地球绕太阳运动时在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创造、确立的。据此,我们可以做出龙头节起源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判断。至于南方长江流域和东北辽河流域的龙头节习俗,当是民俗随着民众的脚步迁徙、流传、演化的结果。

龙头节这一天的民俗活动比较多,有:1.撒灰引龙、汲水引龙;2.击梁驱虫、燃烛照虫、熏虫;3.祭祀龙神;4.祭祀先祖;5.嫁女住春;6.吃龙面、龙饼、龙糕;吃炒豆、猪头肉等;7.剃头理发;8.童子饰龙;9.开笔破蒙;10.禁用针剪;11.试犁破土;12.举办庙会,等等。这些民俗活动因地域、生态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北方多吃面食、豆类及猪头肉,南方多吃粽子、糍粑等米食;北方多祭龙神,南方多祭土地神等。关于龙头节诸多民俗的文化意蕴,渊源流长,怪不得早在2017年就有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陕西代表团代表、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向大会提交建议:将农历二月二日设立为中国农民节,并提议设立中国农民节国家奖项,每年重奖为“三农”做出各类贡献的农民。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oykpkqf.html

“二月二”龙抬头的评论 (共 7 条)

  • 听雨轩儿
  • 紫色的云
  • 淡了红颜
  • 稚藕弋
  • 雪儿
  • 王东强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