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柘林务工的岁月

2018-12-29 17:16 作者:夤夜满月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柘林水电站是我走出校门第一个务工的地方。在那段艰辛的日子里,在一边劳动一边看书的时光中,我把那里的碧水青山携刻在了脑海,融入于生命之中了。

1978年,我高中毕业时,还只是16岁多。那年参加高考名落孙山后,心中无比的沮丧难过。要知道那时候考上了学校,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讲,就意味跳出了“龙门”,彻底改变了命运,迎来的将是人生的锦绣前程。可惜当年我们一班没一个考取。高考分数揭晓后,全班几个成绩不错的同学聚到了一起,都是灰心丧气的面面相觑,相视无语,对前途一片悲观,不知所措。后来几个家境较好的同学,说父母可能会送他们到外地去补习,来年再考。可我却知道自己家境窘迫,这种希望几乎是缈茫的,不敢作这方面的期望。果不其然,没过几天,母亲对我说:也别想那么多了,高中也读完了,可算成人了,没考取就出去做事吧!赚点钱给家里减轻些负担。母亲虽为我落榜而难过了几天,无奈家里的经济压力太大,她只好作出这样的决定。那时我家有八口人,弟妹都在读书,父亲常年抱病,家里主要劳力是母亲和哥哥。我若再去补习,就要举债过日子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十分体谅家里的难处,尽管我心中渴望着补习,但母亲说出她的决定后,我没有说半个不字,而是默默地听从了母亲的安排。

母亲给我选择的务工地方,是位于修河中段的柘林水电站。那时柘林水电站的大坝还没有完全竣工,仍需工人修建,我要去做的事就是当修建大坝的民工。

七月下旬的一天,在烁石流金的毒辣太阳下,母亲带着我转了二趟班车,一路颠簸地到达柘林水电站简陋的工棚区。母亲所求帮忙的人,是工程指挥部的一位副指挥的妻子,他们家与工人一样住在工棚里。一幢幢简易工棚搭建在河岸与高山之间的一溜较平展的地带,那就是工人住宿、吃饭、娱乐的地方。母亲在一个有院子较干净的工棚内找到了那位副指挥的夫人。她与母亲是曾在一起生活过的旧交,结下过一定情谊,俩人以姐妹相称。她比母亲稍年长,为姐。这其实也是泛泛之交。还好,母亲称之为姐的人是一个念旧情的热心肠人,当母亲说明来意,并将我向她作了番介绍后,她二话没说,说这事不难,满口替丈夫将此事应承下来了。最后补充一句道:这里做的是苦力活,有时蛮累的,孩子要能吃得苦,若不能吃苦是做不下来的。定下来了,明后天就可下到连队上班。母亲见她这样爽快地把事情给答应了,心里十分感激暗自高兴,忙答应说,农村的孩子都能吃苦,我这孩子更是没问题。后来我下到连队才知道,修筑大坝的工程指挥系统是按部队建制分营连单位的。一个公社的民工就分配在一个连里。一个连人数多的有上百号人,少的也有八九十号人,在一个食堂吃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集体。

母亲和我被热情的女主人留住了一天。说心里话,这是我很不情愿的事,因心里始终闷闷不乐,脸上也难有喜色,因而待在一个陌生人家更是缩手缩脚地不自在,显得很别扭,多待几个时辰都是难过的。那一晚我没合眼多长时间。第二天就早早起床了,带着洗刷用具,径直下到临近工棚的大河边去洗刷。说实在的第一次谛视那段河流,觉得很宽,水碧绿碧绿的,缓缓地向下游流去。河面上还有打鱼的人,动作慢条斯礼地在撒网收网。河岸上的植被很茂盛,青翠欲滴,倒映在河中,把河水都染绿了。这几乎是一幅富有生气的动慢,悠动着动态之美。若在平时,心情畅快的时刻,看到此景定会心花怒放的愉快,可人在沮丧不之中,怎样有心情把这美好景色装入心中。

第三天,我就下到了连队,尽管那些民工绝大多数都是与我一个公社的,但因我年纪小,又刚从学校出来,我一个都不相识。但那些与我年纪相仿的人,对我的到来还是十分热情的,张罗着给我安顿床铺,带我熟悉环境,教我应该注意的事情,让我很受感动。很快地我们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成了好朋友。经向他们打听,才知道想到这儿来做工并不难,因这里都是临时务工,还可自由来去,只要稍有熟人就可进来。但工资待遇还是可以的,每月可赚得35元,这对刚走出校门,年纪又小的我来说还是挺合算的。要知道若在生产队劳动,一个强劳力一个月连二十元都难赚。我一个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一出学校门就能赚到这个数,那不是大喜过望?因而我还是很感激给我帮忙的那位母亲的姐姐。若不是熟人帮忙,哪会有这样好的事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工地上的劳动的确不轻松,有时晚上还要加班,还是重体力劳动,人会累得精疲力尽。但年轻人体力恢复得快,休息了几个小时,力气又恢复了。如此反复,时间一长我就适应了这种劳动。而且学会了劳逸结合。劳动之余或遇到补休,我就会同年轻人结伴到小镇或者大山里,或者河边去玩耍,放松一下身心。可我玩乐过几次后,就告诫自己不能这样信马由僵地玩了,因我心中还有个,就是走进学校读书。我从家里带来了不少复习的书籍,后来劳动余或有空闲的时间,我就委婉谢绝朋友的相邀,找一块安静的地方看书。通常选择的地方是工棚后的大山脚下或是河边。晚间就在寝室的电灯下看。然而到河边看书的时间是最多的。因河边视野开宽,有氤氲的水汽,还少有人打扰,环境幽静,在一片浪声细语中,思想更集中,思路更清晰,看书更能入心入脑。有时遇到一些难解的题,在自然的点拨下,思路就茅塞顿开,不用过多苦思冥想,就给解开了。这时心情高兴地看修河这段水面,觉得它是这样的碧蓝纯净,清可濯心。宽阔的河面清水如蓝,漂浮着蓝天白云,巍巍青山。远眺那号称亚洲第一大土坝,巍然高耸,雄伟壮观,浑厚如丘,锁住了一湖怒水。那湖清水已在源源不断造福人民。看着这明朗的景象,心中顿时就感到无比的明丽开朗,那多娇江山也无言地增添了我心中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信心,使我心中涌起一股憧憬的力量。这与我第一次看这段河流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心中的沮丧因经过一段时间的淘洗,也留存不多了,此时升起的便是对未来的向往。所以不同的心情看同样的景致,就产生不同的感想。我就这样在有着自然美景的环境中,一边劳动,一边看书,渐渐适应了做民工的生活,也与这些朝夕相处的工友建立了友谊,水乳交融地相处在一起,渐渐地把内心的灰色丢得殆尽,适应了社会的劳动和生活。

我在柘林水电站做工不到一年的时间,因大坝修建工程基本完毕,就随着工程的撤兵,回到了家乡。但那段务工的生活却深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永生难忘。

我在柘林务工时并不知道柘林一名的来历,更不知道这名字的由来还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取的。后来看了些书,才知道柘林一名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是诗仙李白取的。相传唐代诗人李白,一年季,从修水乘小舟沿修河前往庐山游览。傍晚时分,行至一片林木荆棘丛生地带,眼见古树参天,河岸上柘林茂盛,树林掩映的人家已升起了炊烟,点起了明灯。李白看天色已晚,便停舟上岸投缩。刚踏上河岸,就遇到了一个肩挑柴火的樵夫迎面走来。李白上前作揖问道:“请问兄长,此处叫何名?”樵夫回道:“回客官,此乃无名之地。若客官有心,请给取个名字吧。”李白心想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他环视了一下四周,以及河岸边大片的柘林,便对樵夫说;“这里就叫柘林吧。”随即赋诗一首:“满目柘树林繁茂,一片绿洲眼底收。四季常青根蒂固,沃土生木为柘林。”樵夫见遇到了一位文人,肃然起敬,对李白取的“柘林”一名连连点头称赞。从此柘林一名就流传了下来。

离开柘林很多年以后,知晓柘林一名是由大诗人李白取的,我对曾经劳动生活学习过一段时间的柘林更是多了分敬畏之情,觉得那是一块沉积着文化的土地,不由地为刚走出校门就到一块有深厚文化沉淀的地方务工多了分自豪感,对那段走过的岁月感情也浓郁了些。

柘林终于没有辜负大诗人李白的一番用心。现如今那里已经成了一块旅游热土,柘林大坝内的庐山西海已成为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我心想,有空若时不时到故地游一游,说不定不经意间就与曾经印在那里的脚印对上了,那不仅是圆梦,更是寻觅到了一种人生情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ocfpkqf.html

在柘林务工的岁月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