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支书

2019-07-21 17:01 作者:文生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羑河纪实之一四一

老支书

文生

老支书八十多了,步履蹒跚的在院子里走,已经没有能力出门。人老回忆过去,老支书一边走一边想过去的事。

这时老村子上头响起隆隆声,老支书知道拉煤的火车过来了,就想起了与火车有关的事。

现在煤车是从山西方面过来的,以前,煤车是从牟山里出来的,拉的都是煤。(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以前,村里谁家穷的不行,进山下煤窑挖煤多少是条出路,还得找他签字,干几年、分成多少都要订清楚。那时下煤窑矿上给的钱是打到大队的,大队再折算成工分,工分大队和小队扣掉若干,余下的才是个人的,就这也比在地里干强的多,在矿上干还能吃饱饭。现在,没人愿意下煤窑了,就是想下煤窑,直接到矿山订合同就是,不用找村干部了。

世界变化也快,山里的煤矿没多少煤了,城里用煤竟然烧山西煤了,铁路边上建了配煤场。

以前的火车走的是单轨,只拉几个车皮,火车头烧的是煤,现在新建的铁路是双轨、电气化的铁路,火车头用的是电,一拉就是几十节皮,好几千吨,听说还要一次拉一万多吨,两百多个车皮,好几里长。好多人说起来:俺的娘哎!一副不相信的样子。老支书相信火车一次能拉一万多吨,多用几个火车头拉就是。

火车道旁两面的地,都是好地,现在都连片盖起了房子,沿铁路的村,从东往西:张家爻、时丰、黑塔、寺望台、赖家河、柳江,差不多连成了一片。铁路早就不通票车了,这些村是靠铁路旁的公路联络的。

铁路两边的地,以前不是好地,解放后,人们在羑河上建了很多灌水站,使这些山地浇上了水,再加上进行大规模平整、改良,才使这些地成为旱涝保收的地。想起过去,大修水利、平整土地的岁月,老支书认为,那真是个火红的年代!但是现在人们不知道地来的不容易,都想在好地上盖房子、搞养殖、开工厂……

在开票车的时候,铁路在这里有个招呼点,没有站台,上下车都很不方便,能坐一回火车进县城、鹤壁集、大胡都能让人吹上一阵子。自然,人们当面恭敬,背后说道:烧的!坐一回火车三毛钱,才十几里路,走路最多二个小时,可是在地里苦干一天拿十分工,才挣三四毛钱!老支书也眼热坐过火车的人,有一年过年时坐了一回闷罐车过了过瘾。那时每到过年时,这条线上绿色票车支援别的线路了,改为黑色的闷罐车,票价变为一二毛,那时他想:什么时候人们能随便坐着起火车就好了。

后来人们不愿坐火车了,有什么事要去城里,人们骑自行车去。就是票车后来延长到安阳,客流也上不来,再后来铁路上就不开票车了。以前是人们坐不起,现在是嫌不方便。可是票车停了后,这一带的人心中就觉着缺了什么。

前些年,这一带建了新铁路,新旧铁路在洋房交叉,铁路把洋房扒了,盖起了新车站,但好多年过去了,迟迟不开票车。不过,坐火车去鹤壁集、大胡,确实没有坐汽车方便,还得走半天路才能到繁华所在,坐汽车一下站就到了。当然,要是去山东看海,倒是方便。当初车站盖好时,村里就有人对记者说:去山东方便多了。

在他的心中,坐票车的人们,会看到这样的风景:社员们整齐的在地里齐头并进劳动:割麦、锄草……,现在这样的风景看不到了,人们在田野里稀稀拉拉的劳作。地里庄稼原来是整整齐齐,现在是和尚的百家衣;地头上原先是牛,后是拖拉机;原来是自行车,现在是电动车。不再人工割麦,能机收的机收,锄草也不见了,打上除草剂OK 。

说实在话,当年分地时,他并不积极,一方面,他认为老人家说的不错,分了地后,会两极分化,穷的穷,富的富,没几年,讨小老婆的也有了;另一方面,他认为还是搞专业队为好,观念上个人干总是只顾个人发家……;最主要的是,他不想失去现有的东西,在支书的位子上,他在村里说一不二,有招工、当兵、上学的机会,他曾亲朋厚友……

但地还是分了,很多人家第一年就获得了丰收,但老支书清楚,这是吃过去的老本,如果没有水利、良种、化肥……,而没有劳力的、种地不在行的人家,收获就不咋样了……

没几年,地贫了,要多打粮食,只能靠多上化肥了……,再几年,大家只好出去打工……

他更失落的是,干部和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起来,原因在于村里的一切公共设施,修路、修桥、修水利、盖学校……,都要靠摊派,以前面对的几个生产队,到时下派人、物、粮就是,现在面对的是各家各户,一家一户的收钱,每一次收费都是面临大敌,老实的人、小户人家,看见大队的人上门,想办法借钱也要把钱交上,但是家族大的人家,根本就不怕。后来采用极端办法,组织小分队,到没交摊派的人家,抬门板、抬木柜、抬木头……,交了钱才能拿回家,牲畜是不敢扣的,还得养,万一死了就不好说了……,有人为此常跑到上面上访告状,要以死抗议乱收费……。但天地良心,他在时,村里收的钱,真的用正途上,他去公社开会,是走路去的,但是人们不相信……

这样,村里的好多事都办不了,连村干部们的补助都发不了,小学教师的工资低的可怜……

同时村里的纠纷多起来:你家多占了一龚地,他家的牛偷啃庄稼,浇地的纠纷层出不穷……

这时他更明白老人家没有说出的话:分地了后……导致干部群众敌对……

于是,他向上反映困难,接下来,他的支书被解除:思想不解放,工作没动力……

后来,他和一些人怀念过去……

他是支书,视界多少高点,能从多方面看事物。当年,只能把有限的资本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发展重工业,发展兵工业,这些都是要大钱的东西,但又不能带来就业,不这样做不行,我们面临很多压力,存在战争的可能,只能勒紧腰带……

老支书对老人家感情很深。知道当年再困难,也比解放前好。对于当年把农民困在土地上的事,老支书的理解是没办法的事。城里没那么多工作岗位,那么多人如何安排?“六二压”就是城里不能安排那么多人,后来让城里的学生上山下乡也是,甚至,新世纪后大学扩招也是。他认为六二压、上山下乡有所不妥,但大学扩招的办法对。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是不能脱离土地的。农民刚出去打工那会儿,常常会被遣反,其实是城里没在那么多岗位所致。

如今,农民交了几千年的皇粮成为历史。征皇粮的成本实在太高,再征下去可真不得了。接下来种地还有补助,造桥修路修水利现在成了公家的事,年纪大了能拿百把块钱的养老钱,看病也能报销大部分……,他和许多老人一样,心里有满足感。

但下一代就不这样想了,他们对现状不满,不要说和过去比,更不用说和解放前比,他们要和城里人比,要和外国人比,他们就是想出去…… ,村里的房子比以前多了,但在村里住的人比以前少多了,人们都去外面寻找更好的生活……

现在看来,城市重工业化完成后,接下来的轻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城里才能安排那么多劳动力……。如果重工业化没有完成,那么多城里人没工作,无异于到处是不定时炸弹……

老支书理解他的那个时代,当然那一个时代,牺牲了很多人,但是那一个时代,没有牺牲者呢?这想法,他知道现在很多人不理解。但过了这么多年,也该客观评价了。

有人说他思想落伍了,但老支书不认为。分田,其实是回归到小农经济。目前来看,小农经济已经不利于农业生产,但回到集体生产、专业组生产也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慢慢集中到少数种地能手手中。他认为,土地的重新集中是个长期历史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在当前城乡保障还不能一体化的时候,一亩三分地,是许多农民的最后保障,他赞同在政策和法律上加以保护的做法。当年合作化操之过急,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悲剧的教训不可不记取。

火车的隆隆声又响起来了。老支书想起村里的年轻人,他们希望火车站能早日能开票车,多开长途票车,到四面八方!路能走多远,希望就有多大,最好能开高铁。老支书想,还是绿皮车好,价格便宜,还能看风景……

老支书对后来的村干部不满意,工作马马虎虎,靠山吃山是对的,可不能靠毁山吃山呀……

村干部说:您老了……

老支书走累了,坐在院子里一个破凳子上,想:真的老了吗……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19年7月21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nfbpkqf.html

老支书的评论 (共 11 条)

  • 东来西往
  • 诡理
  • 倚石老人
  • 心静如水
  • 雪儿
  • 飞翔的鹰耿彪
  • 诗心云卿
  • 淡了红颜
  • 雀雀雀雀跃
  • 诗心云卿

    诗心云卿让城里的学生上山下乡是老人家鼓励学生文化大革命,当时鼓吹造反有理,造反有理,结果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文化大革命的口号喊完以后,学生不读书而无所事事,所以才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那个时候公粮那么重,名目繁多,世界上260多个国家,我在网上查到中国养着150多个国家的白眼狼

    赞(0)回复
  • 诗心云卿

    诗心云卿让城里的学生上山下乡是老人家鼓励学生文化大革命,当时鼓吹造反有理,造反有理,结果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文化大革命的口号喊完以后,学生不读书而无所事事,所以才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那个时候公粮那么重,名目繁多,世界上260多个国家,我在网上查到中国养着150多个国家的白眼狼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