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郏县三苏园雨中游

2019-05-21 20:58 作者:憧憬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西北23公里的茨芭镇苏坟村的三苏园风景区,是安葬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宋代一门三父子之苏轼、苏辙遗骨及其父苏洵衣冠的地方。1963年,三苏坟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新的城市区划实施后,平顶山市政府以三苏园为基础着力打造三苏文化,不断加大三苏园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先后修葺了广庆寺、三苏祠。1986年,为迎接全国第四次苏轼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市政府在园内建了一座高4.2米,像座高3.5米的苏轼中年布衣雕像;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被河南省旅游局定为省级旅游景区(点)。1997年在广庆寺重修了钟鼓二楼,重塑了四大天王、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菩萨塑像,在三苏祠建起了卷棚,;又着手在广庆寺东跨院筹建东坡碑林;。2002年,筹集资金对三苏祠堂、金蛙迎宾道、路和坟院神道进行了整修;2003年又投资300万元修建了占地66亩的"东坡湖";投资20万元修建了"三苏园"跨路牌坊。2003年4月在主体建筑周围栽植了大量的竹子、松柏,修筑长达3500米的围墙,当年纪念苏轼葬郏900周年暨中国第十四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20多个国家的苏轼学术研究专家来郏参加此次会议,盛况空前,三苏景区的知名度享誉海内外。 2006年6月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开始着手筹建三苏纪念馆;这一系列的开发建设,大大提高了三苏园的文化品位。2012年11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如今整个景区主要由三苏纪念馆、三苏坟、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苏轼布衣塑像、东坡湖、苏仲南夫妇墓和梁氏墓等景观组成,总占地14万平方米,景区内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已成为众多游人观光、度假的胜地。这一启迪后人的圣地,九百多年来,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博大精深的三苏文化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无数莘莘学子、社会名流前来凭吊这三位文坛领袖,感受三苏文化独特的魅力。

自从2017年4月22日我单人独骑游了三苏园之后,就盼着有机会再游三苏园。去年十一月的一天,打工之余去了半年多没去的许昌文峰塔下的古玩市场后,才知许昌的古玩市场从去年七月份就挪到了曹魏古城。在那里见到了半年多不见的结识近三十年的藏友陈晓东。说起想在去三苏园的念头时,晓东哥说:“你啥时想去了,可以跟河南省档案馆荣誉馆员、专门研究苏姓文化的、咱建安区河街乡陈胡村的苏青龙联系,俺俩是十几年的朋友。随后,晓东哥把他的联系方式告诉了我。2019年4月20日,我们建安诗词学会到我们这里的秋楼和灞陵桥采风活动后,会长问:“咱们十几个人中谁去过三苏园?”只有我去过。随后,我加了苏青龙的微信后,就跟从未谋面的苏青龙联系。把我们诗词学会想去三苏园搞个采风活动,宣传一下三苏文化的想法告诉了他。他很爽快就答应了:“啥时间去了提前联系,如果那天不能一同前往,你可以直接和平顶山三俗文化研究会苏明奇会长联系。”后来我把去年写的那篇《郏县三苏园骑行记》及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建安诗风》中“建安区诗词学会春秋楼、灞陵桥采风”专辑发给了苏青龙和苏明奇会长,他们看后对我们的诗词文章很赞赏。苏会长对我的那篇文章又作了指点。因为苏会长事务繁忙不能陪同,又这件事特意交代给三苏园的丁书记。

5月11上午,虽是阴天,我们建安诗词学会成员 史福岭、陈世杰、刘志杰、刘建益、忽灵芝、宋永红、冯少伟、白新峰、肖中锋、俎姜华、司天佑、我和弟弟菅军民依然在陈发舟会长的带领下一行十四人一同驱车前往三苏园。在大门西的停车处停了车后,来到大门前,就看到几个人在忙着挂一横幅“热烈欢迎新觉罗.溥光莅郏三苏园中原文化交流。”原来是平顶山陈姓研究会的陈会长领着清太祖十一世孙、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和中国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溥光等一行三人莅临三苏园。因为两地的陈会长,我们十几个人有幸与皇族后裔在三苏园大门前同框。随后仰望两旁绿柳映衬的三苏园大门前,那仿三间四柱式的歇山飞檐、雕梁画栋牌楼,一个高大的重檐牌坊,坊名正额隶书“三苏园”三字浑厚苍劲,为著名历史学家、书法家刘炳森所书。上额为行书“千古风流”行笔流畅。走近看看门旁的对联。中门对联“不须把酒问青天魂归中顶山父子三人同醉月,何必挥毫游赤壁单蘸汝河水文章白带恰逢源”入口柱联是“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月如日;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出口柱联“凭胸中万卷笔底千言畅写诗词歌赋,赏汝水春风眉山秋月笑谈荣辱沉浮”随后,按苏会长的交代向美女售票员说:“你好美女!给丁书记说好了我们诗社来这里搞个采风,宣传一下咱们的三苏文化’。售票员问;“你们几个人呀?”“十五个”“好,进去吧”。随后,我和我们诗词学会成员一同进入三苏园。

与上次游三苏不同的不仅是天气;还有园中还没退去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十几人(更主要的是与弟弟)一起同游三苏园。(三十年前,弟弟受我的影响也喜欢上了文学写作,业余时间也写了不少诗歌,我的一首诗《读一本诗集》就是读了他的诗后有感而发。只是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忙于为生活而奔波放弃了对写作的执著。虽然如今他仍有一颗诗心,但他的那本诗集也早已不知去向。)进大门就能看到一个前有大型的“同心共筑中国”的地球仪形状的中国梦花灯,回望大门看到牌坊背面的坊额是“气高天下”,下额是“千秋景仰”。顺甬道北行,诗友们顾不得赏那路旁的2019年郏县三苏园新春灯会时的各式各样的动物造型的花灯,关心的是路旁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头上镌刻着的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古韵,又彰显着“三苏”廉洁做官的思想的富有廉政教育意义的苏轼格言语录。“德为立身之本、廉为为官之要”至今不贪宝、凌然照尘寰仁厚为心、德法相济“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在官惟民、莅事惟平、立身惟清”、“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随后一路北行来到三苏纪念馆前的苏洵带领苏轼苏辙研究学问、探讨治理国家的方略的大型铜质雕像前,雕像人物表情生动、画面布局优美富于质感。诗友们或站或坐在三苏雕像前留影,希望能或多或少沾些大文豪的文气。

过门额由苏步青题字的《三苏纪念馆》门,进纪念馆。迎面是一照壁,随后来到照壁东面的苏洵展厅,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自幼不喜读书,四处游荡。二十五岁那年,游历岷山回到家中。看到妻子认真教育两个孩子的态度后,开始认真考虑自己和家庭的未来;二十七岁那年,偶然读到古人一篇爱惜时间、刻苦读书的故事后深受启发;二哥苏涣考中进士后,让他修家谱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必须得发奋读书,十年间的两次考试都不中,让他焚稿明志、从头再来;从此,他“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二十多年的发奋努力最后终成大器。苏洵父亲积极培养哥哥对他却“纵而不问”的这种看似无为的教育,也算是对他另一种形式的言传身教,促进了苏洵独特个性的自由养成,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观和审美趣尚有很大影响。苏洵父亲的更有意无意表达出表达出对苏洵的人际期望或暗含期待。在苏洵漫长曲折的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从不急于求成,理解尊重期待,带着深深的父爱形成合力潜移默化,为宋文三大家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可能。苏洵借取名的机会表达了对两个孩子的充分信任和深深期待,又用以兄教弟、兄弟相互影响的的教育方式、不仅教育出了两位大文豪,自己也成了大文豪中的一员。他虽人生坎坷,却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文人情怀。让我们无不对苏老泉肃然起敬。

出苏洵展厅,沿廊西行来到照壁后的苏轼生平事迹展厅。(三苏纪念馆中,因为苏轼在文学、哲学、书画、医药、美食等各方面的成就最高,因而关于苏轼的展厅也最多。)走进展厅,迎面就看到一副手持拐杖伫立山中远望的宦海沉浮廉政爱民 的苏东坡画像及画像前的一个个玻璃框中黄绢上的苏轼一生到过的十八个地方的土壤。看罢苏轼各方面的成就展后对苏轼有了更充实的了解,也多了份敬意。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苏轼不仅在诗、词、文、书、画五绝天下,(他的书法《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还通音律,喜琴棋,知稼穑,懂医学,精品茗,谙岐黄之术,于天文、地理、河治、乃至烹调、饮食、酿造、无不通晓,集儒、道、释于一身,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能冠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生活和苏轼,可以用这句话来诠释:“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苏轼一生为官四十年,却因为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合时宜的性格,多次受到排斥打击,几经贬谪。尽管他屡遭磨难,但他勤政为民的情操始终没有改变。他始终坚持以民为邦本的理念,主张国家首先要富民,改革要渐进。无论遭遇多大挫折和困难始终不曾放弃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感,始终坚持匡时济世的报国之志,即便是在作为朝廷钦犯被流放惠州时,他亦殚精竭虑地为民办实事。在儋州,他开馆授课、开拓教育,倡导民族团结,鼓励开荒种植,改善百姓生活,苏轼杭州筑堤、定州治军等逸事佳话功绩被广为传颂。在徐州任职两年间领着百姓抗洪水,建黄楼;祈劝农,抗春旱;找煤田,利国铁;医病囚,改弊政;兴旅游,弘文化等,展示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徐州成了苏东坡政绩辉煌之地。也赢得了徐州人民的尊敬和千古怀念。在贬所,他看到了人民生活的艰难,人民感情的淳朴,人们自食其力的可贵。在缺吃少穿,不会自命风雅,高论国运的人民中,他亲身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的热情帮助和由衷的尊敬。他认识了人民,而且在诗中反映出来。宦海的沉浮,让他奔走四方,经历许多坎坷的同时,也让他见识了人生路上的许多风风雨雨,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苏轼用佛教的随缘凭命、道家的清静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儒家进取精神练就了强大的内心。苏轼把儒家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与佛、禅、道、玄诸家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和心灵境界的人生哲学很好的结合,构成了他洒脱无拘,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人生哲学。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总是用一个哲人的眼光去审视世间的一切,用海洋一样阔大的胸怀去包容一切,使得自己的人生态度日趋沉静、旷达超脱、刚柔相济进退自如。又因为他懂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因而虽几经贬谪,且矢志不渝,身处逆境却不失豁达,生活艰辛却不改乐观。把每次的贬谪当做人生的一次旅行,仕途坦荡时便积极进取,兼济天下;仕途受阻时便独善其身,于佛、道思想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才能做到随遇而安、“一蓑烟雨任平生”佛道思想中通达明理的方面加强了苏轼的乐观精神,使他能在逆境中宠辱皆忘,否定功名富贵,看穿忧患,以求内心安然。贬至惠州时,他吟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写下了“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观棋》)的名句,表现了一种超然于纷争之处的淡泊心境。即使贬谪詹州,长期身居天涯海角,他也达观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他用诗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花。(《减字木兰花》)表达出随遇而安的自适的心态。谪居黄州的四年里,每隔两天就会到安国寺焚香静坐、自省、自察物我两忘身心两空。又寄情山水、黄州优美的山水风光、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让他从大自然中得到蕴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强大的内心让他在黄州流放中完成了从三品大员到乡村耕夫的彻底转变,又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让他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新生活、新意境、新情趣、新形象的艺术世界。黄州流放的时光让他达到了一生文学、书画、哲学等各方面顶峰。不仅使苏轼成为苏东坡,并且使苏轼的思想心性、人生观念、文学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思想史、美学史、艺术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面前,个人的进退成败已变得微不足道。胸中的荣辱得失之念已成为眼云烟。因为他懂得“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就是为苏东坡量身定制的。在苏轼眼里 “人间何处不巉岩”,但又“天下无一不好人”。“人有片善便能与之交友”,因而他不仅结交士大夫和六君子,许多的乡野村夫贩夫走卒僧道歌姬都是他的布衣之交。在这些人生上体会到了落魄生活中最基础的温情,在困难时不至与怀疑人生和对薄情世界丧失信心;与百姓的交往让苏轼获得一种来自生活本真的温暖。这些普通百姓虽然只是他的人生过客,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什么,但是给予他的温情却让他在困难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希望。让他把生活中的种种磨难转化美丽的诗行,把苦难的生活过得如诗一般美丽。又因为一生中有尊父苏老泉、贤弟苏子由、爱子苏过与苏迈、亦友亦师欧阳修、亦友亦徒“苏门四学士”、佛门挚友佛印、红颜知己朝云等,他才不会孤独飘渺,他的人格才如此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而他们也成就了苏轼的“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自信;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的豪放;有的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极简美学;也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的人格魅力。他的人生中有的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亲人、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有的是浩然正气。有的是香喷喷的东坡肉、甘甜的荔枝、美酒,但更多的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来世再结未了因”的雨对床的无奈和憾恨。

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热爱生活,具有爱人之心,珍视亲朋师友之间的情谊的乐观主义者,一个伟大的艺术天才,老百姓的最亲密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著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风度完美结合在一起,成就了一个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能够变换角度看问题,在位时积极入世,远离官场仍忧国忧民,贬谪后仍能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达到洒脱旷达、积极乐观、超然物外的高远的苏东坡;他是一个无论宦海几多沉浮,始终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苏东坡;一个无论遭受多少冤屈,始终忠贞报国、刚正不阿的苏东坡;一个无论历经多少坎坷,始终乐天至善、豁达爽朗的苏东坡;一个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始终勤政为民、豪迈磊落的苏东坡;一个千百年来老百姓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一个“人情世故要看透,赤子之心不可丢”的童心未泯的苏东坡。苏轼的人生给我们了许多启迪让我们从中学会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磨难:抑郁的时候纵情山水从中悟出人生的哲理;闲暇时候从品茶中忘却生活的烦恼困苦,寂寞的时候多交友;失意的时候多读书;难过的时候从生活中寻找快乐。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在苏轼展厅的火烧赤壁的绘画长卷面前,刘志杰会长把我们十几个成员召集一起,随后说:“我们今天来三苏园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学习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第二就是在我们有限的人生里少些抱怨,多做有意义的事情。

苏辙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在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他以突出的散文成就而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立意允当,结构严谨,行文简洁畅达,语言朴实淡雅。短短的篇幅中,往往波澜起伏,委曲变化,说理透辟精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苏澈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同时又是一个不畏惧权贵,一心为百姓做事情的人,不畏惧风雨,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他为官清正,遇到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总是站出来个提出自己的意见。为此他得罪了很多的人,可他不后悔,一件事情要么就做了,要么就干脆不去做,为了百姓而遭受到打击,他很愿意。当时有一个青苗法,就是在春天的时候把钱借给百姓,收取一定的利益,到了秋天的时候连本带利一块收回,这样的想法当然是为百姓好,可是他并没有把事情给考虑完全。辙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百姓还不起钱的事情发生,还会出现百姓被官员敲诈的事情。如此去做,那不是为了百姓好,反而是很害了百姓。苏辙任职汝州虽短短三个月,但他关心百姓疾苦,一方面按当地习俗率领文武属员祭祀厚涂神君祈降甘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水源,动员百姓在汝河上筑堰聚水、引水抗旱缓解秋作物旱情。在巡视民情中发现龙兴寺华严殿吴道子佛教壁画十分珍贵。但龙兴寺年久失修破败漏雨、危及艺术品的保存,就主动拿出自己的薪俸嘱托寺僧惠真妥为修缮。他教导人民"斫木陶土,器则不匮。绩麻缫茧,衣则可冀。药饵具前,病安得至?"这首诗表现出苏辙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在苏辙展厅,陈发舟会长着重给我们讲了苏轼和弟弟苏辙千年来无人能比的深厚的兄弟情谊。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他们不仅是兄弟,更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生活中相互关心照顾,艺术上比翼双飞、互唱互和。他们用言行诠释了中国古代悌文化中的“悌”字。苏轼文人气十足、个性鲜明、不合时宜、不拘小节、旷达洒脱;苏辙则与他形成明显的互补,性格沉稳内敛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以忠告,所以他的仕途相对平坦一些。他们虽是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两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晚年又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乌台诗案”期间,苏轼入狱后,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苏辙学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一再上书神宗皇帝,愿免去一身官职为兄赎罪。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子由升为尚书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挤,乞求外任。子由连上4札,亦乞外任。苏轼在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后,感触很深,便与苏辙约定以后要早日退官,兄弟回家团聚,对床而眠,共听潇湘夜雨。诗友们看着苏轼兄弟俩历经患难而始终兄弟齐心的情谊,不由回顾起历史上从古至今多少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反面教材。不说那相煎何太急的曹丕如何对待弟弟,也不说那位争夺皇位而发起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单是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的两个弟弟曾布和曾肇因政见不合而闹得很不愉快;北宋后期的奸臣蔡京,和弟弟蔡卞虽然都是“新党”,但却为了利益之争,水火不容。相比之下更增添了对苏轼兄弟两得崇敬之情。

出纪念馆北行,路两旁依旧是2019年三苏园新春灯会的花灯,有浣溪沙组灯,还有金猪迎春、年年有余、顽童闹春、状元及第、龙耀九州等,诗友们急于前往三苏坟,没人留意二龙戏珠花灯旁高大的手持书卷仰望昊天的苏轼中年布衣雕像。更无人留意雕像前那二十五级台阶的金娃迎宾道。过苏轼中年布衣雕像北行不远,刚拾级而上就来到三苏墓园前的一条300米长的神道。老天似乎也与我们一起含有悲意竟下雨来。真是天人同悲呀。神道两旁柏木森森,翁仲、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相对排列(只是北头左侧的翁仲不知什么时候被毁坏)。九百年来,历经劫难,依然陪伴着大文豪。路东一棵高大粗壮的柏树上一条条祈福绶带在微风中飘荡着。看到树下的石马,诗友情不自禁走近石马、骑上马背。

神道尽头就是坐北朝南、青砖院墙围合的三苏墓园 。苏轼本是四川人,死于常州,后来移葬郏县,一说宋朝皇帝为让大臣死后以示忠诚,生前可以选择墓地,但距京城不能超过五百里。二说据历史记载, 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三苏坟背依嵩岳余脉莲花山,面对汝水旷川,黄帝钧天台在其前,左右两小岭逶迤而下,宛若峨眉,山明水秀,景色宜人。院门两侧立一对石狮,门上有启功题写的“三苏坟”匾额。进入墓园迎面是一座高3.25米宽3.54米的明代红石牌坊二柱立于两侧,又各有一石条斜撑。横眉处镌刻着“青山玉瘗”四字隶书,背面是《祭三苏先生文》,左右石柱隶刻着苏轼《狱中示子由》中的两句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过石坊,牌坊右侧的石碑上“苏园听雨”四字;牌坊左侧的石碑上刻着著名诗人臧克家所题“仰望东坡”四字,在石坊横匾的背面镶有一块石刻横幅,细看为清道光四年郏县县令李虎臣重修三苏坟时写的“祭三苏文”,文字虽已漫散不清,但仍能感到后来的人对苏门三学士的敬仰之情。正中三间飨堂(即三苏祭殿)为元代所建,清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其中清乾隆五十年河南巡抚毕沅的《祭苏文忠公文》碑高2.75米,宽0.6米,碑额浮雕蟠龙戏珠刻工上乘。是古代官员拜谒三苏时陈列供品,悬挂挽联、挽幛、祭文、颂辞等的场所。祭殿内陈列历朝历代对“三苏”的纪念性碑刻。其中有一篇新刻的落款李方叔的《祭东坡文》,“德尊一代,名满五朝。道大莫能容,才高为累。惟才能之盖世,致忌嫉之深仇。久蹲登(加足字旁)于禁林,不遇故去,遂漂零于瘴海,卒志于行。方幸赐还,勿闻亡鉴。识与不识,罔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仿!皇天后土,知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系斯文之兴废,与吾道之盛衰。兹乃公议之非独门人之私议。”还有一块镶嵌在墙壁上的石刻悼念诗,石面已被游客摸得乌光铮亮。“少小颂公文,今来拜古坟。青山随处是,夜雨几回闻。名著何须相,途穷不忘君。挺然留大节,道学听纷纷。”落款北山李之英。东边的五间斋房是过去历代官宦、儒士祭祀三苏前素食沐浴的地方。

飨堂后是祭坛青砖墁地,青石围边南北长12.10米,东西宽13.10米的祭坛,为明清筑台围栏式祭坛,是历代拜谒三苏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思乡柏随后一起走向三苏墓冢时天公有意,下起了雨。在雨中,在陈会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四人分别向苏洵苏轼苏辙的墓冢深深三鞠躬,以表达我们对三个大文豪的深深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园中青柏翠竹遍植。这里的柏树,“数不清,砍不断,长不直”。树干均向西南方倾斜,传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其家乡四川眉山县,几百年来被人们称为“思乡柏”。郏县八景之首就是“苏坟夜雨”,此景就在苏坟院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柏树林中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清代顺治年间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但此情此景竟使他感到十分意外,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月明如昼,断言此乃苏坟奇观,遂写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之谓“苏坟夜雨”。墓前石案上放有一只香炉,一只瓷瓶,一对石花瓶。游客到了墓前一般都会鞠躬致礼。在树林深处,还有不少石碑,其中有一块石碑上刻着“宋老泉苏先生曾孙箕、筹、符、筌、簟、籥之墓。“思乡柏”与“苏坟夜雨”是园中的无法解释清楚的两大奇观。

祭拜完三苏,向西南路过三苏子孙的墓地,出三苏墓园南行来到路东的金蛙迎宾道。听刘会长说;“金娃迎宾道有25级青石台阶沿阶而上就能看到高大的苏轼中年布衣雕像(河南大学美术系师生的作品)建起的东坡塑像落成不久,四川眉县即来人“省亲”。他们行过三拜九叩之礼,走下25级青石台阶,突然听到脚下传来一种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回声,据当地人辨识,这声音,与消失已久的郏县崇正书院的“哈蟆踏”竟十分相似!故称“金娃迎宾道”。现已被列为全国四大回音地,其成因却仍是个谜。”随几个诗友兴致勃勃冒雨前往,或是鼓掌、或是走步,还真能听到类似蛙鸣的声音。有诗友说;“可能下着雨,青蛙不便出来。”望着粗犷奔放的线条勾勒出形态逼真,昂首挺立,手握书卷,面向西南的身着布衣的中年苏轼的雕像。不由肃然起敬,面对雕像深鞠一弓。

随后一行来到东坡碑林,(东坡碑林是为了纪念东坡先生病逝九百周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三苏园的文化品位,纪念东坡先生而建。是继湖北黄岗之后在东坡纪念地兴建的一座有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以苏东坡著名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1997年下半年着手筹划、兴建,经约稿、成书、雕刻、建廊、镶嵌等项工作,于2000年底一期工程竣工。)迎面就能看到照壁上毛泽东手书的苏轼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行款布白都透露出前所未有的豪气与大气。碑林内汇集了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等我国当代近二百位著名书法家书录的东坡先生著名诗文一百三十六篇。碑林总长26l米。东坡碑林内容集中,书法作品水平高,雕刻技艺精湛。内有“大江东去碑园”、“东坡诗词碑园”、“东坡文赋碑园”、“名人书法碑”、“海外人士咏东坡”、“礼赞碑”、“三苏园匠联”和“东坡手迹碑园”。其中“大江东去碑园”更独具特色,百家高歌大江东去,楷、草、行、隶、篆俱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正文100个字,由loo位书法家写100遍,先成书后成林,在全国诸多碑林中堪称一绝。

随后来到“苏氏先贤祠”,门前有付对联“一门皆忠功德泽及百代;三才并秀文章雄视千秋”。另外的一座“仰苏堂”,门前的对联是“曾以忠直顶天地;故宜方正继坡公”,人文气息非常浓厚。三苏祠堂暖阁内保存着元代所塑的三苏父子泥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侍列左右,三人身穿朝服,面含微笑,栩栩如生,距今已有600多年,是全国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尊三苏父子塑像。在文化大革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时代,当时这里还是苏坟村的学校,学校的领导及师生认为三苏是历史上的真人而不是神,三苏元代的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毁掉可惜,于是就用土坯将暖阁垒住,又贴了一张毛主席彩色巨幅画像,最终保住了三苏塑像免遭破坏。三苏塑像直至今日仍保持原貌,显得更加珍贵。出祠堂南行来到中州名刹广庆寺。广庆寺始建于宋仁宗年间,由宋仁宗敕修,宋高宗赐名,广庆寺山门内八字形,一主二从模式。汇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建筑特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建筑布局独特,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历来被佛门弟子和崇拜三苏者所推崇。广庆寺是由“南天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组成。过广庆寺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迦叶阿傩还有十八罗汉的大雄宝殿,来到殿前柏树下的“红顶神龟”前,传说明朝时,三苏园内的广庆寺立碑以志三苏父子功德,命一石匠雕刻碑座(赑屃)。石匠选用上等青石为料,精雕细刻,完工即运至三苏园,赑屃头部竟然神奇般地变成了棕红色,而且历经千年颜色不变!人们都传这是神龟显灵,喻示大文豪聪明透顶。看着这尊红石神龟,诗友们忍不住地伸手去摸一摸那红顶子,也想沾些灵气。过大雄宝殿和东西厢房(文殊殿和普贤殿)和鼓楼与钟楼,来到翠竹掩映下的清代建筑天王殿,内有送子观世音菩萨和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职“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拿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把混元珍珠伞,职“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金龙,职“顺”,人们称之谓风、调、雨、顺。送子观音菩萨背后这位是韦驮菩萨,原是佛教护法天神,手中法器有驱魔的作用。广庆寺寺小名气大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与三苏坟有着密切的联系。苏东坡一生坎坷,与佛家来往密切,对佛教深有研究,和僧人交谊颇深。他一生多次过往此地,每次经过便折道广庆寺院与僧人叙谈。到晚年,东坡给自己起了两个佛号叫“行脚僧”和“苦行僧”,这两个佛号在寺僧中代代流传,在民间,特别是在郏县,妇孺皆知。苏东坡死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拭兄弟的忌日,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清顺治十六年(1660年),僧人所立的碑刻中说:“郏城西北有上瑞里小峨嵋山,苏坟在焉,广庆寺因而达焉,寺因坟而大显,坟赖寺而永祀矣”。“广庆寺”匾是当代全国书协副主席李铎所书,对联“大江东去思居士,花雨西来念法师”是由郏县人大主任王盘根撰写,全国书协办公室主任于曙光书写。走进南天门,是满眼碧绿的翠竹,竹子一般喜阴生长在南方,而在苏坟这个十年九旱,打井都不出水的地方,竹子长势这么好,这就是人们所谓的人杰地灵吧,苏东坡生前酷爱竹子,他曾写诗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子也代表了苏东坡高风亮节的品格。

在广庆寺刘志杰会长给我们讲苏轼生前与佛印和尚交游甚密,心中一有解不开的的疙瘩就找佛印和尚为他开导化解,从中成就了他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因而他死后葬到郏县这里与此有关。

出了广庆寺,往东南走不远,来到东坡湖,因为湖在清淤整修期间,没多少水,随后直接来到上次没来过的东坡艺苑(两年前来时艺苑还没开园)。东坡艺苑是三苏园景区新增景观之一,工程投资480万元,占地8000多平方米。碑林建筑为仿清园林古建筑,青灰色简板,瓦屋面,砖木结构,内设回廊、折廊、亭子、立壁等。碑廊总长367.5米,碑刻203块。内容有三苏手迹和宋朝至民国历代名家书写东坡赤壁赋两大部分,其中三苏手迹碑89块、赤壁赋碑114块。2019年1月4日,由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平顶山三苏诗社、郏县三苏园景区管理处联合举办的,《加冕辞》《苏园夜雨赋》两文化碑落成揭碑仪式在东坡艺苑举行。因而这次在雨中与诗友们一起品读《苏园夜雨赋》。一起留住艺苑中的“清风”和“明月”。

说也奇怪,近一点时,出了三苏园,雨也停了,天空的乌云已渐渐散开。与诗友们回望三苏园 ,心中充满无限留恋和对宋代三大文豪的敬佩,尤其对苏轼兄弟俩几十年的深厚的情谊而敬佩。九百多年来,一代代的人尤其老百姓对他们崇拜敬仰,不只是因为他们是一代文豪和政治家,也不仅仅是他们面对人生的态度,不只因为他能享受命运的馈赠,也能承受命运的打击,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变成自己生命里的风景的人格魅力。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为官清廉、心怀百姓、吏治风清、务实为民。虽然几经宦海沉浮心中永远装的是老百姓,始终关心的是老百姓的疾苦。始终坚守“以民为本、以实为魂、以廉为先”的理念。无论处江湖之远,或是居庙堂之高,他们都不计荣辱得失,不顾困难压力,不作空论清谈。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清正廉明才是古今官场最关键的问题,是从政为官者修身立德的人生信条。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反腐倡廉的今天,苏洵父子三人无疑是如今为官从政者的光辉榜样!为官从政只有廉洁清正、心系百姓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社会才能日益安定,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mchpkqf.html

郏县三苏园雨中游的评论 (共 6 条)

  • 王东强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雪儿
  • 一抹阳光
  • 淡了红颜
  • 亓方文
    亓方文 审核通过并说 “文章白带恰逢源”是“百代”啊,老兄,请检查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