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乱云润生2020草稿版四十五

2020-06-02 18:35 作者:小牮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乱云润生 四十五

2020草稿版 (试发)

赤诚众 (小牮)著

第七章 融入赫图阿拉村中 第四十五回

参观罢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长兄德世库所建的城寨觉尔察城遗址,紧接着团队乘旅游中巴車再赴邻近景点佛阿拉城遗址参观。佛阿拉城是努尔哈赤起兵所建的第一座都城,在永陵镇二道村,距离觉尔察景区四里地右右,行車仅五分钟。

在車上,悦悦导游向亲人同胞深析参观遗址的必耍性与意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她说,满旗乡亲的龙兴之旅寻根问祖,初衷旨在溯源根脉,因大家皆是新觉罗大家族的子孙成员,乡亲们都知晓,十六世纪八十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如今,姓爱新觉罗的人数全球竟高达近四十万人,可见家族愈繁兴盛。当下令人困惑的是,现代生活快节奏,使年轻人对历史知识兴趣愈发淡漠,觉得枯燥,乏味,没劲,热衷于娱乐八卦穿越低俗消磨时光。满族后代对先祖了解的越来越少,这种数典忘祖现象实在不可取,当下珍爱本民族有志者纷纷以独出心裁创新方式引导青少年回归正确轨道。同胞请看,赤诚众老师此时此刻仍在車上,满怀深情对龙兴圣地山川人文美景争分夺秒采风,他对每一処遗址皆一絲不苟精心摄录,並探索以青少年喜闻乐见形式竭尽全力宣传报导,为啥?承前启后薪火相传,以此启发后辈弘扬民族精神以报效祖国。

今天我们参观的的两个遗址彰显原生态,力求保持四、五百年前原貌,体现风化演变沧桑真实原汁原味,景区摒弃大规模商业化搞的面目全非,如那样才是对先祖的极不尊重。敬畏历史,充分体现满旗民族视野开拓代代传承优良性格品质。十四至十五世纪,建卅女真部落盘据选择觉尔察,我们先祖起初生活状态就是这样,他们来到苏子河畔、烟筒山下经历百余年岁月,从最初氏族社会、奴隶社会,过着游牧、渔猎,茅草屋棚简陋原始状态生活。当亲人同胞踏上小长白山领略深悟,才更感先祖当年为生存有多么不易,真实反映建城筑寨艰辛,尤其对后辈以启发感染教益。

说着,二道村到了,佛阿拉城遗址位于永陵镇以东,南依哈尔萨山,东枕鸡鸣山,西窥呼兰哈达山,三面群山叠嶂,北面地势平坦。又有嘉哈、硕里加两条河流在佛阿拉山城前流过,依山临水形成天然屏障。以北不远便是赫图阿拉村。

来到佛阿拉城景区,只见烟筒山上草木丛生,路边立着醒目石碑:佛阿拉城,字迹朦胧可见,团队踏上开阔平缓的山岗,佛阿拉城几经重建、几经废弃,如今我们只能依稀可见城墙堑壕轮廓,几株孤寂的老树、几座坟冢和一条条垄沟,城中汗王殿遗址那零星残石基座隐隐显露于杂草中,碎砖片瓦述说着四百载风云沧桑。

悦悦导游带领游人从外城堑壕位置,缓缓向上走到内城大致位置,再向里是一条条垄沟,可能是柵城位置,那中心区域估摸是努尔哈赤统帅大本营,以及他的家庭居住之地。

我专心致志翼翼而行,推拉镜头层次分明的精心摄录,这是努尔哈赤先祖起兵的第一座都城啊!满族文字在此创制,八旗制度在此孕育!她犹如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般令人仰慕崇敬。

这个位置选择真好,三山峭壁叠嶂,北坡地势平坦!确是不可多得战略要地。

几个小同学在日棕黄草丛中跳跃奔跑,欢叫着:“我们来到佛阿拉城啦!”

“踏上清太祖爷爷的第一座都城啊!”“我们也是英雄豪杰的后代,无比荣光!”

“努尔哈赤太祖爷爷,这里空气就是天然大氧吧,真好!多待会儿吧!”

金姓小同学捡到一个锈迹斑斑废弃活扳手拿到他父母面前:“我发现了文物,四百年前后金就发明这个了吗?” 在场大伙儿全乐了! 我以镜头记录着佛阿拉城景区趣闻。

在佛阿拉城遗址中心地带,悦悦导游集合团队游人开始讲解,她说:“佛阿拉,为满语,佛,译成汉语为 陈旧 之意, 阿拉 是低矮的或平顶的山岗。因此 佛阿拉城 意为建在平顶山岗上的旧城。所谓旧城是相对于赫图阿拉城来说的。明万历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03年,努尔哈赤迁居至新建的赫图阿拉城后,人们便把佛阿拉城称为旧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后金又在辽阳修建新城,即东京城,并迁都辽阳,遂将赫图阿拉称为旧城,这样一来,佛阿拉便又被称为旧老城。佛阿拉城,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该城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创建的,分套城、外城和内城三层,内城中又设木栅,栅内是努尔哈赤的住所,内城有百余户,都是努尔哈赤的亲属,外城住着八旗贵族,城外有400多户居民,是八旗兵丁。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努尔哈赤在这里受明封为 龙虎将军。旧老城中的汗王殿等遗址还依稀可见。”

悦悦接着介绍:“”佛阿拉城在永陵镇二道村。明正统初年建州女真人李满柱修筑此城以局。明朝宫方称为“建州老营”,于明成化年间曾两次被毁。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起兵统一建州女真的过程中,为兴基立业,于1587年在“建州老营”的废址上建筑起城池宫室。”

“经考古调查:外城、城墙周长5660米,其中:纯人工筑为3390米,设门五座,分别与个路相对,设在低矮的隐蔽沟谷之中。外城墙上建有巡城小路。内城墙采用土石垒筑,长960米。内、外两道城墙的基础都按山形地势走向建筑,均呈不规则形。木栅内居所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奴酋”努尔哈赤居址,一处是“小酋”舒尔哈齐居址。努尔哈赤的居地处在佛阿拉台地正中最高处。有门七道,栅墙正中有砖墙一道,将栅墙均匀地分成东西两院。砖墙正中开道大门,门楼上盖青瓦,北段中心开门,亦盖青瓦。木删城的东院,有房屋六栋二十余间,多为砖瓦房。“客厅”在东院正中,其西北是“鼓楼”。“行廊”有两处,一在客厅东,八间,一在客厅南,三间。客厅是努尔哈赤处理公务,接待宾客和祭天、祭神之所;鼓楼是专司晨暮报闻,以礼乐迎送努尔哈赤出入栅城之外,而行廊则是招集臣属议事饮宴的地方。”

“西院有建筑九所。也是二十余间,其中有楼三座。西院的主体建筑是努尔哈赤“常居”之寝宫,坐落在西院中央共三间砖瓦房。此外还有神殿、阁台、楼阁等。楼宇最高为三层。努尔哈赤以佛阿拉城为基地,一面东征西讨,统一诸部,一面又充分利用这里良好的自然条件优势,修武备,重农耕,立四旗,创满广,为建立后金政权,并为以后积蓄能量攻占辽沈打下坚实基础。1603年,努尔哈赤迁都赫图阿拉城,佛阿拉城便圆满完成太祖最初开创宏伟基业使命。”

十一点半,觉尔察城遗址、佛阿拉城遗址先后参观完毕,旅游中巴车返回赫图阿拉村路上,那姓小同学向悦悦阿姨询问:数百年前,东北广大地区盛行柳条边,这是怎么回事?

悦悦导游当即进行解释:“柳条边,是指17世纪后半期,于东北地方兴建的堤防壕沟。当时清朝视满族兴起的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称:龙兴之地。为保护这一区域的:参山珠河之利,不被朝鲜人破坏,并防止外藩蒙古入侵,于是在东北地区边缘修浚边壕,沿壕植柳,谓之柳条边。因是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称柳条边,又名条子边,或称盛京边墙、柳城。”

“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柳条边工程基本完成,后来在部分地段有所扩展。整个18世纪,清政府政策在不同皇帝时期多有变化。清初多次颁布招垦奖励政策,招募内地百姓移民辽东。除乾隆厉行封禁外,清朝前中期总体上相对宽松,时而对汉人通过柳条边进入东北佯作不知。由于关内移民不断涌入,后来又荒废失修,柳条边形同虚设。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完全废驰。至此,清政府出于通过开发东北进而增加税收、缓解土地矛盾目的,咸丰十年,1860年废弃了柳条边墙,从此开启移民东北即闯关东的新时代 。”

讲完这段历史,旅游中巴车已开到赫图阿拉村口红皮云杉大牌坊处停稳,游人下车。

(待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lxtbkqf.html

乱云润生2020草稿版四十五的评论 (共 1 条)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