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原创||以阿城的《棋王》为例,谈寻根文学思潮的特点(闫睿杰)

2019-05-03 10:15 作者:闫睿杰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闫睿杰的作品展示

之前,我对阿城以及他创作的作品是知之甚少的,最近几日,读了他的短篇小说《棋王》后,才对这位作家渐渐熟悉起来。在《棋王》这部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寻根文学”的气息,而且小说的语言风格平淡朴实、通俗易懂,读后让人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可能这就是乡土文学十分“接地气”的具体表现吧。

说起“寻根文学”,大部分八十年代的作家都会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风俗地域文化的探索和挖掘。例如《棋王》里的主人公王一生,就是侧重于表现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找寻与发扬生而为人的真实的个性自我的人物形象。

小说第一章的开篇便是火车站及车厢内的场面描写。在混乱而拥挤的氛围当中,王一生出现在了读者的视线中。他有一个绰号叫“棋呆子”,这可不是浪得虚名,他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中独自研究象棋,有人愿意同他杀一盘棋时,他便十分高兴,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约能干出什么事儿的人,总免不了有这种傻事。”也许就是因为他对于象棋的痴迷之情,才能让他拥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实力。

一方面,象棋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的象征。王一生作为一名棋手,很好地发扬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通过字里行间的阅读,我认为王一生就是为了象棋而生的,为了下棋,他能够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他的生命因为象棋而变得有价值,而王一生自己也说:“何以解忧?唯有象棋。”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又何尝不是这样?当王一生接触象棋的时间越久,他就越能发现,其实象棋里也包含着许多的哲理。当老先生告诉他“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时,道家思想就在无形之中影响着王一生的选择和决策。不知是不是王一生的天赋异禀,让他对象棋竟然无师自通,有人问,他的棋艺是谁教他的?他竟说,是天下人。由此可见,他的聪慧非同一般。拾破烂的老人说的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棋不能为生只能养性!为生则败兴,宁可拾荒活口,也要维护象棋的尊严!也要让悬于生命之上的理想光辉不灭!有了理想人才不孤独!”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托物言志”这个成语,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棋本是陶冶性情之物,如同品茶一般,自有境界,这就要求下棋之人也必须得修身养性,最终达到“棋人合一”的效果。

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都在推崇“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观念。王一生家境贫寒,从小就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因此格外地珍惜粮食,虽然他的吃相不算太好看。“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王一生并不是贪吃,而是在用食物充饥,并且鲁迅先生也曾说:“吃喝是为了活着。”文中的许多细节描写都突出了王一生对食物的热执着:“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任何人都是如此,只有在填饱了肚子的基础上才能谈及其他。当然,在吃的过程中如若能学习一些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从而做到“懂吃”、“会吃”,那也是两全其美的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这两方面来看,王一生的物质生活虽然没有太高的质量保证,但是从精神层面来说,他毋庸置疑地达到了“活着不一定只为了吃喝”的境界。在“文革”这场浩劫之中,他找到了象棋作为他的精神支柱,能以苦作乐,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实际上,所有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全都一样,谁都没比谁差,谁也没比谁好,理想与现实、开放和封闭、积极与消极的矛盾被固定在每个人的身上,而每个人的内心同样充满着一种“寻根意识”,那就是灵魂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都需要寻求适合自己的、让心灵远离浮躁、回归宁静的方式。

综上所述,《棋王》不论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是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上,都成功地反映出“寻根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那就是用朴素流畅、一目了然的语言勾勒出乡土民情,还有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发掘真实自我的个性意识,其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关注与反思。

2019年4月14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loypkqf.html

原创||以阿城的《棋王》为例,谈寻根文学思潮的特点(闫睿杰)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