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与旅游

2019-07-11 09:06 作者:闲话少说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读书与旅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的目标,并将其视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后来甚至将其上升到知行合一的哲学高度。仿佛不遍游名山大川、通都大邑,即使腹内藏书万卷,也写不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涵养不出包罗天地的宽广胸襟,达不到孤标出尘的人格高度。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读书与行路完美结合并因此标炳史册名垂千古的,好象是司马迁。据说他青年时期曾游历天下,归来后接任其父的太史公职位,不仅下笔为文如有神助,且其耿介傲岸之品性、岳峨河浩之襟怀和追求死之意义重于泰山的高尚人格,更为万世仰慕。其文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笔参造化,学究天人,终成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旷世经典--《史记》。而他的人生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据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泛的游历,在这个认识上,历代史家和文人几乎是众口一辞,连认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略输文采”和“稍逊风骚”的毛泽东也说他是“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在司马迁之前,曾周游四方的应该首推孔子,但他是在弟子们的前呼后拥下,到各国兜售他的政治主张,虽也有陈蔡之厄,但大都有官方接待,只能算是搞业务推销或公务考察,其性质与司马迁的游学似乎有本质上的不同。

司马迁之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成为文人雅士追求成功的不二法门,董其昌就曾说“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故踵其足迹者不绝如缕。一代接一代的文人雅士芒鞋竹杖,蹇驴瘦马的隐现于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攀险峰,涉河湖,游通衢,宿山野,一路游学,一路呤咏,留下了无数赞山水之美,哀生民之艰,讽苛政之酷,伤离别之忧的传世名篇,产生了无数的大家巨匠,而这些大家巨匠的巅峰之作,又大多孕育于颠沛流离的旅途之中。正是李白、杜甫、苏东坡、范仲淹、徐霞客等无数个在中国历史上永不褪色的名字,撑起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群星璀灿的广阔天空,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营养,更为今天发展旅游业造就了无以数计的人文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山川河湖滋养了中国古代文化,而包括文学艺术史在内的整个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行走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历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读书与行走却出现了截然分离,读书者只顾埋首卷帙,淹没于浩瀚的“万卷书”中,而行走者却多不读书,更莫说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实现心灵与山水的对话,创造出充满活力影响深远的新的文化。他们经过的地方,不但没有象古人那样留下奇闻轶事、诗酒文章和传世佳话,而是遍地垃圾和古树古建筑物上“到此一游”的歪歪扭扭的字迹。行走的成果则是一大堆拍得花里胡哨的照片和大包小包的自以为廉价的商品。

于是,我常想,古人把读书与行路相提并论,追求山水与心灵的契合,大概主要是书籍太少和出行不易,两者都很难做到。

在古时候,由于教育落后,能读书者为数甚少,能著书者更是寥若星辰,加之受印刷、传播等条件限制,读尽天下之书并非难事,而行万里路却非常艰难。且不说草根百姓既无游历四方的理由,又无远行万里的条件;也不说“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拴住了很多远行的脚步,只说出行条件的艰险便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因此,行走在万里路上的,便或是已读过万卷书而奔走在搏取功名路上的学子,或是已取得功名后辗转于各处任所的达官贵人,当然也有为数不少折翼于仕途,转而寄情山水,清雅高峻、放浪形骸的逸士名流,用现在的话说,都是精英阶层。在他们或主动或被动踏上的路途上,今人半天就可轻松而至的地方,对他们都是一个漫长而艰险的旅程。这其中既有“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风险,有被拦路剪径者劫财夺命的担忧,有时刻对猛然跳出的毒蛇猛兽的惊惧,有荒山野岭四顾无人无处投宿和遮风避的害怕和凄惶。当然,也有他乡遇故知的意外惊喜,有文友诗酒唱和的尽兴高乐,有画舫笙歌不醉不归的浪漫潇洒,更有曼妙女子一见钟情的人生幸事。其间的诸般际遇,大概只有一部《西游记》能予以概括。我始终认为《西游记》绝不只是一部优秀的神话小说,而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游记文字

于是,他们便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流连于山水之间,徜徉于市井之中,超然于物欲之外,用心晤对自然,考察社会,品味人生,打磨文字,将山水、思想和文字酿成令人沉醉千年的美酒,激起后人对山水的崇拜和对旅游的无限向往。

的确,要实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完美结合,完成人与山水的心灵沟通,确实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更需要心灵在经过风雨洗礼后的超然和沉静,需要心灵和脚步的偶尔停顿。

今天的人呢,要读尽天下之书万万不能,而行万里路却轻而易举。

先说读书吧,当今时代,可以说最不缺的就是书,一个人即使穷其一生一事不干,把全部时间都用来读书,也只能涉猎到沧海一粟。关键是很多书读来全然无用,不读也罢;很多读了不少书的人又反不如少读书、不读书之人活得舒心快意,读书何益?有些书则不仅无用而且有害,更是不能沾惹!“开卷有益”四字似乎已不适用今天这个时代。于是很多人便在茫然无措中干脆不读书。那些喜读书善读书之人,又如被绝色女子所勾引,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越读越觉得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于是便“足不出户,目不窥园”,完全忘却了书外的世界,那顾得上去山水间走走?

再说行走,现在的说法叫旅游,这真是一件再简单不过又令人十分畅快的事。飞机、高铁、高速公路,呼之立至的出租车网约车、微信结算等等,比古人想的朝发夕至更加快捷,只要手机在手,便可以随时漫游世界,既不需要作什么准备,也不必背负沉重的行囊,完全可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多美妙的出行理由。

只是今天多数人的旅游与古人所称的行路无论是方式、目的还是最后的结果都大相径庭。据我所知,有很多经常外出旅游的朋友,除了积攒下几本厚厚的相册,对所到之处的一切竟毫无印象,可能能回忆起的只是乌鸦鸦的人头和内急后找不着厕所的慌乱。在国内很多景区,你都会看到蜂涌的人群和“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的壮观场面,只是你无法从中体味到欧阳修笔下“滁人之游”的那种清雅闲适,当然更难有游者能作出《醉翁亭》那样美妙的游记。而在国外,中国旅客似乎只是“不文明”和“人傻钱多的购物狂”的代名词。于是,这些不读文章更不写文章的游客,倒是给一些写文章和“做文章”者提供了翔实而众多的素材,说他们对所到之处的最大贡献,是让保洁工人永远不会失业,让寺庙的香火永远鼎盛,让那些被炒作得神秘的古树严也不会害怕寒冷,让那些偏僻之地的花木不用园丁施肥也长得郁郁葱葱。让早已在中国大地上消失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换上另一种形式,只用醒目的汉字写着“不得随地吐痰”“不得——”等连三岁顽童也知道的常识,出现在中国人喜欢去的异国土地上

于是,在晨昏雨夕,捧读古人在行走路上写下的诗歌和游记,我常常想,在物质条件远不如今的时代,他们能把读书和行走之间的关系理解得那么透彻,又将其结合得那么紧密,从而把生活过得那么富有诗意,是多么的聪明和智慧。而一向以继承优秀传统,努力追求生活品质的今人,为何却很少有人踏着古人的足迹诗意的前行。或许,那些淹没在书海的人偶尔上上岸,在近在咫尺的山水间走走,再重新潜回书中,是否会发现书中过去未曾看到的更加广阔的天地,而那些只图与沿途的风景作一次擦肩而过的邂逅,很少在乎行走意义的人们,如果在上路之前乃至在行走途中放慢一下脚步,或多或少的读点书,是否也会品味出一点过去不曾尝过的滋味?是否也会体悟到自己过去那些遭人诟病和讥嘲的行为,正是少读书和不读书的缘故?

其实,如果把旅游换成游历似乎更好,与其为行走而行走,或者说为旅游而旅游,只是为了在与朋友聊天时骄傲的说,那地方我去过,那个国家的马桶盖比国内的好多了,倒真不如坐在家中,随手翻翻有用无用的书,那怕是旅游杂志都好,这样既省了钱,免除了旅途的劳累,又不至于到处去丢人现眼。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loppkqf.html

读书与旅游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