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城万寿宫观众

2019-07-07 19:29 作者:友友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七月五日,学校放假了,难得清闲,谁知第二天,被妻拉去黔阳古城万寿宫当观众。说好九点半开演,谁知剧组拍摄古城,耽搁了时间,推迟1小时。

入得万寿宫,戏台在入门上方,与湘西很多宗祠一样,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万寿宫,我来过几回,都是“三月三”女儿节。那天,古城如乡下赶集,热闹非凡,这里咿咿呀呀的唱地方戏,我也只是晃几眼就走了。

这次拍摄黔阳古城民俗风土人情的,是我朋友危有华(后来才知)他们。因需观众捧场,妻(“文广新局”的)拉我去充数。坐观众席,待拍摄组。大热天的,没空调,大家挤在一起,也确实难受。女性观众,拿着扇子,啪嗒啪嗒,也漏点风,让我感到丝丝凉意。在推迟的时间里,他们叽叽喳喳,有些抱怨,怪摄影组不准时。我乘机静下心,仔细观察。

观众席分前席和后席。前席,前后横向各四柱,对称分布。靠墙柱间约三米,中间柱6米左右;前后间距估摸也有五六米,可容纳三四十个观众。后席,前后横向也是四柱,边柱各四,与前席一样,呈对称分布。柱,皆上等木料,我双手合抱,刚好能围。漆过桐油,呈暗褐色。

前后席间,有长方形天井,露空低洼处,青石板铺就,有金钱状排水孔,与粟裕会同老家相仿。与前席之舞台的露天处,要小得多。

我坐前席中央第二排。(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舞台高两米余,向观众席凸,上六级台阶,之观众席,还比观众席高1米左右。闲来无聊,细瞅,大吃一惊。前后各二根台柱,木质,粗大,与前后席柱一样。两边有厢房,有檐廊,皆成对称分布。台顶中央,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雕双龙戏珠。台前长方形画边,皆类盆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自然风物。十幅,幅幅都很精美

从左到右,第一幅,菊开三朵,还含有苞;第二幅,叶满枝,类铜钱状,我猜是金钱树;第三幅,应是兰草,叶长,花正盛,两只蜻蜓,四翼平展,闻香而喜;第四幅,荷叶莲蓬很清晰,配蝴蝶蜻蜓,翩翩起舞,仿佛让我闻到了荷香;第五幅,极像梅,花满枝头,孤傲不俗。然后,从右到左,五幅画面,与之前五幅,呈对称分布。台两侧,也各五幅,也是菊花、金钱树、兰花、荷花、梅花,也成对称分布。

每幅画边,均有两个金色葫芦柱,高五寸许。戏台凸檐,两角有花边对称翘起。台正梁檐角,中有宝鼎,两边各一鲤鱼,嘴相对,尾向上对称翘起。厢房,于戏台两侧,其窗,各四扇,如竖挂起的画轴。它上下有花边,似菊,又类兰草。上花边,浓郁;下花边,疏朗。

戏院左右,有侧门。我闲来无事,把头伸进左门(面对戏台),惊讶了,想不到,这里也很宽敞,仅次戏院。它也是木质梁柱,与戏园一样,粗大,皆上等木。靠左墙脚,有厢房,与戏台厢房几乎一般大。整个大厅,长与戏院相等,四个天井,开于厅前后两侧,也呈对称分布,不类戏院。天井排水处,亦不类戏院,铺裸石。

出左侧大厅,入右侧大厅。格局,与左侧大厅相仿,天顶也由四部分组成。前厅往后,有如花边盘子的,送菜托盘的,量米尖斗(宝塔状)的。厢房与左侧大厅位子一样,对面有廊,有木梯可登(第四部分)。我估摸,这左右两厅,极有可能,就是“江西老表”的议事大厅(壮溪(朋友)说,万寿宫是江西老表议事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胡唢呐锣鼓钵子,使戏院顿时热闹起来,盖过了唧唧喳喳谈天说地的声音。也把我从右侧大厅吸引之观众席。观众手里,人手一小旗,说戏演之精彩处,大家摇旗喝彩。

第一出 三娘教子(京剧)

锣鼓钵子声,二胡声,唢呐声,悠扬婉转,青衣套着快板的节奏,于右侧(观众视角)出场,摔着水袖,翘着兰花指,笑盈盈的。三娘从左侧,一身素衣扮相,右手稍抬水袖,左手拈着,出场了。我喜欢京剧唱腔,咿咿呀呀,很动听。三娘情真意切,谆谆教诲;青衣半蹲,侧耳倾听。台下观众,听到精彩处,摇旗喊“好”……可惜现实生活中,我经常碰到,个别家长,管不了娃。如他们能静下心,看一出“三娘教子”,也许对管教儿女有帮助。

第二出 渔鼓(古城地方戏)。

台前,白蝴蝶,翩翩飞过。四个古城大汉,着古城土家服,坐台前。手拿农家大烟筒,筒是长鼓,烟嘴是罄。试音,咚,嚓嚓,咚嚓嚓……很有节奏,动作整齐划一。观众,见之,很滑稽,也很搞笑,也跟着和,“咚,嚓嚓,咚嚓嚓……”整个戏院,充满了快乐的气氛。正应了句老古话,“唱戏的癫子,听戏的凯子(土音,呆子意)”。观众和演员产生了共鸣。此时,叫好声,声声悦耳……

第三出 游湖

黑衣女端坐右侧,眼呆滞,静坐。打渔郎,长髯,伴着音乐,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唱开了。至于唱的什么,我也听不大清楚。周围观众太热情了,挥舞着旗子,呐喊叫好。我受大家影响,也在欢呼,情绪异常高涨。也正如鲁迅《社戏》里看戏一样,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

第四出 红灯记

这出戏,我太熟悉了,打小就受其熏陶。“文革”八大样板戏之一,看N次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戏中讲述的,是抗日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然而,黔城版的“红灯记”,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演的更具古城特色,也引得观众阵阵叫好,也让我回到了小时候,与奶奶,父母,搬着板凳,去公社操场看戏的情景。

演出在快乐中谢幕。

当演员齐聚舞台时,我心久久不能平静。原本是被妻拉来凑数,当观众的,谁知是被戏曲感染最深的之一。走出万寿宫,见演员宫前合影,我近距离去瞅,与他们攀谈。问之,更让我惊讶,原来他们都是退休大爷大妈。离开时,与他们话别,挥手感谢,让我看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jmspkqf.html

古城万寿宫观众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