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2019-01-04 15:42 作者:时光静然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生活也变的丰富多彩,记得小时候除了玩一些捉迷藏、滚铁环、老鹰抓小鸡等自娱自乐娱乐活动外,看上一场露天电影那就是一件十分向往的事。

六.七十年代,每隔一、两月,才能看到县文化部门派来的放映队,到乡下一个村挨着一个村去放映电影,放映前就先通知村里,大队干部派劳力,把放映员和设备接回大队部,象贵宾一样招待抽好烟、吃好饭,给安排卫生条件的最好的家庭去住宿,在那个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生活的年代,一场露天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欣喜和快乐,总是要持续好长时间,每当听到晚上哪个村里有电影,就跟过年似的高兴不已,奔走相告。下午在学校上课坐在教室里早已是心猿意马,人虽在课堂上坐着,心早飞到电影场了。每逢这时,老师也总无奈。布置的作业赶快草草完成,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回家,等待着去看电影。

遇上有电影的时候,母亲吃过午饭,就会给我们用玉米或黄豆炒上一些豆子,放学后,兜里装上母亲炒熟的豆子,拿上家里小凳子,奔向电影场去为家里占有利的位置,那时物质生活十分匮乏,能看一场电影,吃上母亲炒的黄豆,那就是最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双重享受。到放映场,摆好凳子,一边玩耍,一边等待放映时间,有的没拿凳子,就在地上画个圈圈中间写上自己的名字占为己有,有的搬来几块土疙瘩放在那里也就占到了地方。有时为了占个好位置,互不相让,蜃枪舌剑,争的面红脸赤。

下午村上干部会派上两个精壮劳力,帮助放映员打下手,那时放映员很吃香,派头十足,背着个手,到放映场,先确定放映机位置,然后迈开步子量出栽杆距离,指挥着挖窝载杆,把发电机抬的放在一个偏远的角落,减少噪音,我们围着他们高兴地屁颠屁颠地跑来跑去,

幕降临,发电机的马达声“突、突、突”响起来了,放映台的灯光也亮了,银幕杆上挂的大喇叭唱起来了,不停的循环播放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一些老歌曲。放映场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人越聚越多。父母招呼小孩的吆喝声,年轻人找座位的呼喊声,襁褓中的小孩的哭闹声,小姑娘、大媳妇的嬉笑声此起彼伏,混响成一片。整个村子里热闹了,给平时寂静、单调的乡村增添了许多欢乐和喜庆氛围。

放映正式开始前,先都要放映一段新闻纪录片,等到天完全黑下来,看电影的人都基本到齐了,放正片开始前,村里的干部都会借此机会,即兴讲上一大堆官话,那个时期,开口先要背一段毛主席语录,然后就是抓革命,促生产一类套话。听的久了人群里也会发出不满的声音,大家都急着看电影,没有人愿意听那些讲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时放映的最多的电影大部分是战争片,《上甘岭》《渡江侦察记》《地道战》《鸡毛信》《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等。当然,还有故事片《卖花姑娘》、《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即使我们不怎么喜欢看戏曲片,每次也是从头看到尾的,不舍得错过一次机会。对特别喜的电影,往往还要看上好几遍。自己村里看了,跟上放映机还要跑到邻村里继续去看,真是百看不厌。有些故事情节熟记于心,有些对白,也成了我们平时玩耍时的模仿的台词,“我胡汉三回来了,谁拿了我的给我拿出来,谁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挖地三尺也要把他挖出来”、“高家庄实在高”为了这些话有时候还会挨老师和家里大人的一顿训斥。也不知道去改,走在一起还会继续你一句我一句的玩。

记得有一次,村里人从公社回来,带回来消息,公社晚上放电影,有几个人年轻人活动着晚上去公社看电影,晚上我也跟着跑了十多里路,到了放映场已经开演了,演的是《鸡毛信》。正面己经没有位置了,我们几个就站在背面看,虽然人物都反着,一点不减那种兴奋的心情。两卷演完,笫三卷刚开始不大一会,就下起了大,我们还是坚持看,雨越下越大,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好停下来,近处的人都回去了,我们几个人,路远回不去,就站在公社院子房檐下面等雨停了,踏着泥泞的道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回走,晚上走路,夜不观色,看似前面路很平,一脚下去踩的泥水溅上一脸。到了家一双鞋被泥糊的不成鞋样子,人也变成了落汤鸡。

到了天,经常会刮西北风,风呼呼地刮着,冷气直往宽大的衣服里面钻,这些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看电影的热情。银幕被风吹得一会凹了进去,一会又凸了出来,银幕上的人物也随着变了形。凛冽的寒风嘶鸣着,吼叫着,如锋利的刀子一样,刮得人脸生疼生疼,双手统在袖筒里,低着头缩着脖子坚持看,家里大人怎么叫,也装着没听见。等电影什么时候银幕上出来一个大《完》字,才往起一站,觉得迈不开步子,关节麻木了,就用力地在地上蹬上几下脚,有了知觉才向回走,到了家脚在被窝里半天也暖不热。暖着身子,心里回味着电影里的情节。为了看场电影,可以说那个时候顶风冒雨,战严寒,斗酷暑了。有的时候还会因消息不准确,会白跑了一趟冤枉路,也毫无怨言,心甘情愿。

八十年代初,黑白电视机也慢慢地进入到农村,乡政府也有了放映队,除了正常轮流放映,家庭经济宽裕的遇到老人生日,孩子满月喜庆事情也会请来乡上放映机来放一场露天电影助兴。

几十年过去了,儿时看电影的情景历历在目,就象昨日发生的事情一样清晰的记忆在脑海里,挥不去忘不掉。那个贫困的年代,没有现在的电视、电脑与智能手机。露天电影,就是唯一的高级别的精神享受,露天电影,是那个时候清贫困苦的生活中的一抹耀眼的光束,是焦渴干涸的心灵上流过的一股涓涓清泉,是沉闷窒息的空气中吹来的一股习习微风,让人们的干涸的心灵得到了一点滋润,是精神生活的一种寄托。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快乐,那种点点滴滴经历,都充溢着满满地温馨地滋味,刻骨铭心存在在记忆中!

记忆中的黑白电影,总是那么亲切,故事情节那么感人,过去了几十年,仍叫人难以忘怀,尽管那时电影拍摄条件与特技效果远不如现在,电影演员,也没有现在的大腕明星、漂亮的小鲜肉,但他们的表演真实、生动、接近生活。不象现在的演员吹的上了天,演部电影身价几千万。故事内容,胡编乱造,投资上亿的影视大片,让人看了云山雾海,到了大结局,也说不清,演了个啥事情。作品脱离生活不接地气,拍出的片子没有价值观,缺少了社会责任感,没有贴近人心打动人心的故事与情节,看了连电影名字都忘记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等传媒的普及,露天电影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在记忆深处,大队院里的放映场、占位的小凳子、黑边白底的大银幕、黑压压的人群,总有着浓浓的乡愁味,她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消失。怀念儿时的老电影,怀念失去的浓浓乡情。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hyipkqf.html

记忆中的“露天电影”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